意外變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28日 06:55 《環球財經》雜志 | ||
就在俄羅斯國內為俄中石油管道走向爭論不休時,另外一個與中石油有關的“退標問題”被媒體推到前臺。兩件事合在一起使“中石油”公司與車臣、反恐一起成為俄羅斯媒體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 最近一段時間,圍繞中俄石油合作連續發生了兩件事。一是俄羅斯媒體放風說,俄政府已經決定放棄俄羅斯至中國的石油管道項目;二是應邀參加俄羅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股 專家認為,現在還不能僅憑這兩件事做出中俄石油合作出現嚴重問題的結論,但這些動向終究不是什么好兆頭,它至少說明中俄石油合作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退標:那一天發生了什么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俄羅斯獨立以后,大部分石油開采和加工企業實現了私有化。這次拍賣的斯拉夫石油公司是俄羅斯剩下不多的一個國家控股石油公司。早在幾個月以前,俄羅斯國有資產基金會就向國內外宣布,將在12月18日采取公開招標的形式拍賣斯拉夫石油公司74.95%的股權(另外部分已經拍賣),大約有七八家石油公司表示了參加拍賣的愿望,中間既有俄羅斯本國石油公司,也有外國石油企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石油,這也是中國石油公司首次準備在俄羅斯購買石油企業。 按照俄方的最初設想,此次斯拉夫石油公司的起拍價為17億美元,拍賣的收益將轉移到俄羅斯2003年的聯邦預算中。市場專業人士估計,由于中石油的參與,斯拉夫石油公司的最終價格可能提高到30億美元,中石油將成為奪標呼聲最高的公司。 然而就在拍賣會舉行的前期,整個競拍局面卻來了個充滿戲劇性的大轉彎。 斯拉夫石油公司的拍賣現場: 只有7家公司獲準參加拍賣,整個拍賣過程僅有3次舉牌競價。5分鐘后,斯拉夫這個擁有20個油田及區段開發許可證、在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都擁有工廠、日提煉能力60萬桶、日產原油30萬桶、占俄原油總產量近4%的俄羅斯第九大石油公司,僅以高出起拍價1.6億美元的價格被“安排”給了由俄羅斯西伯利亞石油公司與秋明石油公司共同組建的“投資石油公司”。而中石油卻在開標的頭一天晚上“主動”退出競標。 本來,中國石油企業應邀參加競標,對俄羅斯石油開采業投資,對俄羅斯而言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但奇怪的是,俄羅斯有不少人卻不愿看到中國參加競標,更不愿接受中國奪標的結果。 自2002年12月5日,包括中石油在內的競標者在最后期限內遞交正式申請后,俄羅斯政界、新聞界卻突然刮起一股反對中國收購股權的旋風。17日,俄國家杜馬投票對1993年私有化條例做出補充,把在私有化過程中,不允許另外一家國有股份超過25%的俄羅斯公司參與私有化這一規定的適用對象擴大到外國的法人和自然人(中石油正是中國的國有企業)。 同時,俄國家杜馬還在開標前一天緊急通過一個呼吁書,要求政府將中國公司從競標名單中刪除,這個呼吁書的倡議者、“俄羅斯地區”議員小組負責人莫羅佐夫公開宣稱:不能讓俄羅斯的能源企業落入中國人的手中。俄羅斯官方色彩很濃的“國家網”推出系列文章,其中一篇的題目是:中國資本對俄羅斯來說是多余的!俄羅斯很有影響的《獨立報》以“任何一個俄羅斯寡頭都比中國購買者好得多”為題發表長篇文章,大講為什么不能把股權賣給中國。 私有化補充條例的出臺、中石油的退出最終成全了西伯利亞公司的勝利。中石油退出后,原來準備參加投標的6家俄羅斯公司,也有3家棄權,最后只有3家公司到場,而實際上只有一家公司出價。正像俄杜馬議員密克哈爾·扎多諾夫所說的“拍賣是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進行的,西伯利亞公司贏了,國家的預算輸了。”俄政府今年將面臨170億美元的外債。 事后,俄羅斯一些媒體對這一拍賣結果說得很明白,俄羅斯政府實際上并不反對中國企業參加投標,甚至還歡迎中國公司最后勝出。但是,俄羅斯政府在最后關頭還是無法頂住外界的壓力。這次投標影射出的實際就是俄羅斯寡頭經濟運作的陰影。當然,實際情況要比這復雜得多。 有俄羅斯媒體評論說,斯拉夫是俄羅斯最近幾年私有化中最“膩”的一塊肥肉。為什么西伯利亞石油公司能夠輕而易舉地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呢?俄羅斯人都是心知肚明。西伯利亞石油公司的大老板阿布拉莫維奇,是俄羅斯第二大富翁,他本人又是俄羅斯楚科奇自治州的州長,在俄羅斯屬于呼風喚雨的人物,用俄羅斯人的話說,他想辦成的事都能辦成。它的公司在這次收購后一躍成為俄羅斯第四大石油公司。 當然,對中石油而言,此次退標也是無奈之舉。 “此次參與斯拉夫石油公司的競標是中石油走出去戰略的一個方面,但是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并不成功”,中石油經濟部海外投資環境研究室主任徐小杰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認為,沒有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涉及了政治經濟乃至法律等各個層面的因素及風險考慮: 一方面,俄羅斯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國家,俄政府中就中俄能源合作持有不同的意見,同時俄羅斯不同利益集團也對俄政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另一方面,石油是國民經濟的血液,因此在涉及到較大的能源合作項目,特別是涉及到國外公司進入時俄方顧慮較多。 “我們國內有句俗話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他們最后還是猶豫了,采取了一種暫時排斥的做法,通過修改法律限制了外國公司的進入”,徐小杰表示:“無論成功與否這都是一次重大的嘗試,真正從俄羅斯取得資源意義很大,但是作起來十分的困難,我們需要總結這一次的經驗教訓,為今后進入俄羅斯做充分的準備。” 石油之于俄羅斯 大凡在俄羅斯呆過一段時間的人,都會有這樣一個感受,石油對這個國家來說的確具有特殊的意義。 蘇聯解體初期,俄羅斯的工業幾乎全面癱瘓,但俄羅斯的對外貿易卻呈現順差,這是因為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出口居高不下。難怪有人說,俄羅斯所以能夠渡過獨立之后最困難的幾年,是石油和天然氣立了大功。 現在,俄羅斯財政預算的30%是依靠石油出口來支撐,政府在制定年度預算的時候,必須再加上一個重要說明,即本預算是以每桶石油多少美元的價格計算的。翻開俄羅斯的報紙、打開俄羅斯的電視,到處可見有關石油、天然氣的新聞,俄羅斯幾大石油公司老板的名字比政府部長都響,他們經常與總統坐在一起共商國是。 正是由于石油在俄羅斯國民經濟中占據如此特殊的地位,才引發了俄羅斯經濟寡頭為在石油領域占據一席之地而展開的拼爭。如今,俄羅斯的石油企業已經全部實現了私有化,俄羅斯的石油開采和加工被六七家大型私人公司控制。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每個石油企業后面都有勢力強大的后臺,有的“扎根”聯邦政府,有的依靠地方當局,盤根錯節,令人眼花繚亂。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在石油領域的決策能有多大獨立性的確令人懷疑。 石油管道再起風波 就在中石油參加俄羅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股權轉讓競標的前后,有關俄中石油管道突然轉向的消息更使“退標”事件的真實原因變得撲朔迷離。 俄羅斯本是個能源出口大國,2002年其原油產量為3.7億噸,根據俄羅斯幾大石油公司的規劃,這個指標在未來10年內有望達到5億噸。目前,俄羅斯石油出口的主要對象是歐洲國家,由于歐洲市場目前已經基本飽和,要歐洲大幅增加從俄羅斯的石油進口是非常困難的。為了尋找石油出口的其他路徑,俄羅斯政府和有關石油公司把目光投向了經濟蒸蒸日上的中國。 中國最近20多年的經濟始終持續高速增長的勢頭,對能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目前,中國石油的年產量基本維持在1億5千萬噸左右,石油進口數量則以每年上千萬噸的速度增加,如今已經達到年進口7000萬噸的水平,估計用不了多長時間,中國年進口石油數量將會超過1億噸。 現在,中國石油進口來源主要是海灣地區的產油國,少量來自委內瑞拉等其他國家和地區。從能源安全的角度來說,中國這樣的能源消耗大國也迫切需要實現石油進口的多元化。 中國和俄羅斯,一個是石油凈進口國,一個是石油凈出口國,而且兩國又是近鄰,這種互補性使兩國很快找到了共同語言——俄羅斯有意向中國出口石油,中國也對進口俄羅斯的石油感興趣。 那么,俄羅斯的石油怎么運到中國呢?中俄兩國石油專家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幾乎同時提出了鋪設石油管道的設想。按照石油行業的理論,只要石油管道不超過限定長度,管道運輸則是最經濟、最便捷的石油運輸方式。從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的石油產地安加爾斯克到俄中邊境只有600多公里,從俄中邊境口岸滿洲里到中國東北“石油城”大慶的距離在1800公里左右,總長2400公里的石油管道屬于長度適中。根據專家的初步測算,如果這條管道能夠在未來20年滿負荷運轉,收回成本是有把握的。 自中俄關系正常化以來,兩國政治關系發展順利,但雙方的經濟往來卻始終不能令人滿意。中俄石油管道項目的問世,為多年徘徊不前的中俄經貿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中俄兩國政府對這個項目都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兩國高層領導人親自出面推動這個項目,希望俄中石油管道能夠早日建成。按照中俄雙方的安排,“中俄政府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能源問題分委會具體負責協調俄中石油管道項目,中俄雙方政府的責任部門分別是中國的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和俄羅斯的能源部。 最初,俄羅斯方面曾經提出兩國共建、共管石油管道的建議,但中方考慮到兩國在土地征用、稅收、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和企業管理方式上存在很大差異,沒有接受俄方的建議。最后雙方商定:中俄雙方各自鋪設自己境內的管道,建成以后各自單獨管理,說白了就是自己修自己的,自己管自己的。 根據國際上鋪設跨國石油管道的通行做法,石油購買方和供應方必須在管道正式鋪設之前簽訂長期石油交易合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將石油管道建設和石油銷售捆綁起來,這就要求中俄雙方有關企業不僅要承擔這條管道可行性研究工作,還要平行展開石油供應和定價談判。 對中國方面來說,石油管道建設和石油采購都是由中石油一家來負責,俄羅斯方面則將這兩項工作委托給“尤科斯石油公司”和“俄管道運輸公司”共同承擔。前者的主要任務是與俄羅斯其他石油公司協調,最后敲定向中國供油的公司名單和相應份額,代表俄各家石油公司與中國方面進行定價談判,后者主要側重于管道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管道建成以后的運營維護。 根據中俄兩國2001年簽署的《中俄關于共同開展鋪設俄羅斯至中國原油管道項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總協議》,中俄兩國有關單位各自展開的石油管道可行性論證工作要在2002年下半年完成,并在當年年底以前提交各自政府批準。 據悉,中石油的論證報告已經完成,而且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批準,俄羅斯方面的論證報告也基本完成,正在等待政府的最后審核。如果俄羅斯政府按期批準石油管道項目的技術經濟論證,這個項目將馬上轉入工程設計階段。如果一切進展順利,北起俄羅斯安加爾斯克、南到中國大慶,總長度為2400公里的跨國石油管道有望在2004年正式開工。 另起爐灶的背后 正當中俄有關單位緊鑼密鼓地進行俄中石油管道前期準備工作的時候,俄羅斯內部出現了一個對這條管道十分不利的新情況:俄羅斯一些利益集團呼吁政府放棄俄中石油管道方案,改修一條從東西伯利亞經過遠東地區到太平洋港口的石油管道(以下簡稱遠東方案)。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提出這條管道計劃的不是別人,正是承擔俄中管道技術經濟論證的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 這個公司是俄羅斯國家控股企業,俄羅斯國內幾乎所有石油管道都由這個公司經營,它的突然變卦對俄中石油管道方案構成很大的威脅。從技術角度看,遠東方案根本無法和俄中方案相比。僅從長度來說,遠東方案就比俄中方案長1400公里,由此將導致投資大幅度增加,總投資額大約在40億美元左右,就俄羅斯目前的經濟狀況來說,很難找到投資者。 另外,遠東方案的設計輸油量為每年5000萬噸,俄中方案二期工程完成以后的輸油量為每年3000萬噸。就目前俄羅斯石油專家對東西伯利亞地區石油儲備的預測,保證俄中石油管道連續輸油20年應該沒有什么問題,但無法保證每年輸油5000萬噸的遠東方案。 與遠東方案相比,俄中方案還有一大優勢,經此管道運輸的石油將全部由中石油采購,中國方面準備以法律的形式做出連續20年采購俄羅斯石油的承諾,這是俄中石油管道能夠按期收回成本的基礎和保障,而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在提出它的遠東方案時,聲稱通過這條管線出口石油的主要對象是日本、韓國,甚至還有美國,但它所提到的國家中還沒有一個明確表示要從俄羅斯遠東港口大量進口石油。 遠東方案的倡議者明知這條石油管線在技術、經濟上存在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根本無法與俄中方案競爭,于是就打出“維護俄羅斯國家利益”的政治大旗,希望以此來換取俄羅斯上層的支持。 自從這個方案出籠以來,它的始作俑者就不斷通過各種渠道傳播這樣一種理論:俄中石油管道如果鋪通,中國可以通過這條管道來控制俄羅斯的石油出口,俄羅斯的石油產業將陷入對中國石油市場的依賴之中,這就是對俄羅斯國家利益的損害,只有他們設計的遠東方案才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最佳方案。據俄羅斯媒體報道,這種觀點在俄羅斯極具市場,遠東地區的一些要員也是這個方案的支持者。別看“遠東方案”面世時間要比“俄中方案”晚好幾年,但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卻快馬加鞭地加快這個項目的技術論證進度,在俄中方案技術論證基本完成的時候,遠東方案的技術論證也接近尾聲。用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一個副總經理的話說,他們就是希望將兩個方案同時送到政府辦公桌上,讓石油管道的最高決策者從中選擇一個最佳方案。 尤科斯公司 說到俄中石油管道項目,不能不提俄羅斯尤科斯石油公司。 尤科斯公司是一家私人股份制公司,其首席執行官霍多爾科夫斯基是俄羅斯頭號富翁,今年還不到40歲,就已經擁有70多億美元的個人資產。論規模,尤科斯石油公司在俄羅斯石油企業里排行第二,但要按企業的競爭力排序,尤科斯石油公司不僅在俄羅斯石油企業里獨占鰲頭,而且在俄羅斯所有大企業中也是名列前茅。這個公司被評為“2001年俄羅斯最具競爭力的企業”。 與俄羅斯其他石油企業相比,尤科斯石油公司的思維想法一直比較“先進”,是這個公司第一個將油輪開到了美國,也是這個公司第一個提出了拓展東方市場的想法。尤科斯石油公司目前與中國伙伴保持著密切的合作,每年通過鐵路向中國出口100多萬噸原油。 早在幾年前,尤科斯石油公司就對鋪設通往中國的石油管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俄中石油管道方案被提上議事日程以后,尤科斯公司主動承擔起俄方石油企業召集人的角色,在2001年9月中俄雙方簽署的石油管道建設原則協議中,尤科斯石油公司就是代表俄方簽字的兩家公司之一。最近以來,在俄羅斯圍繞石油管道走向而進行的爭論中,媒體都把尤科斯公司說成是“俄中方案”的堅定支持者。如果“俄中方案”真的像媒體所說的那樣被否決,尤科斯公司幾年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將付諸東流。到目前為止,尤科斯公司還沒有就此問題發表言論。 一篇報道使線路之爭曝光 盡管俄羅斯圍繞兩條石油管線的爭論非常激烈,但這種爭論在不久以前還只是在圈內進行,外界對此知之甚少,不知情的人還以為俄中管道項目馬上就要動工了,根本不會想到這樣一個中俄兩國領導人給予大力支持的項目還有可能下馬。 從表面上看,俄羅斯國內進行的爭論似乎并沒有影響到俄中管道項目的進行,俄羅斯也沒有向中方提出中止俄中石油管道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從理論上講,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提出的“遠東方案”與中國并沒有直接關系,這是俄羅斯本國的能源運輸規劃。但是,如果俄羅斯要用擬議中的新方案來取代中俄兩國幾年前就達成的政府間協議,問題的性質可就變得復雜了,“遠東方案”這個新因素就因此演變成俄中石油管道方案可能“泡湯”的直接動因。 2002年12月9日,俄羅斯《消息報》頭版一篇題為《石油另辟他徑——東西伯利亞最大輸油管道線路可能改變》的署名文章,將中俄石油管道問題托出水面。文章披露,11月27日,普京總統親自主持召開俄羅斯國家安全會議,討論遠東地區的安全問題。就在這次會上,俄羅斯高層提出:改變從俄羅斯安加爾斯克通往中國大慶的石油管道線路,把俄羅斯石油東輸的終點改在俄遠東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或納霍德卡。 據記者分析這一消息并非空穴來風: 首先,《消息報》在俄羅斯算得上數一數二的嚴肅報紙,與當局的關系也不錯,2002年3月,《消息報》慶祝85周年生日,普京總統還親自上門祝賀,因此沒有理由認為這家報紙有意造政府的謠言。 第二,這篇文章引用的消息來源不是媒體常用的“消息靈通人士”,而是參加俄羅斯國家安全會議的高級官員——俄羅斯總統駐遠東聯邦區的全權代表普利科夫斯基和濱海邊疆區的行政長官達爾金,消息來源同意在采訪中使用真實姓名,表明他們可以為提供的消息內容負責。 第三,文章所說的石油管道改線觀點的論據不是一般官員講話或者提議,而是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會上所說的原話,就算俄羅斯是一個新聞自由的國家,但拿總統開玩笑也是絕對不可以的,更何況報道的題目又是涉及國際關系的敏感問題。 《消息報》文章見報以后,俄羅斯媒體接連刊登不少有關俄中石油管道的文章和評論。有的說俄羅斯政府已經做出徹底改變線路的最后決定,有的認為俄中方案是中俄雙方醞釀多年的經濟合作項目,俄羅斯不會說放棄就放棄。到目前為止,俄羅斯官方還沒有就此做出任何評論,估計有關單位還在對兩條線路的利弊進行最后研究和比較。 日本介入,前景難料 就在俄羅斯圍繞石油管道走向進行激烈爭論的關鍵時候,俄羅斯媒體又傳出這樣一條消息:日本有興趣從俄羅斯遠東港口進口石油,并且準備投資遠東石油管道的建設。 據俄羅斯新聞社報道,日本方面正式向俄羅斯方面提出,日本可以通過這條管道每天進口100萬桶俄羅斯的石油,這基本相當于日本進口石油總量的四分之一。 今年1月9日,日本首相小泉開始對俄羅斯進行正式訪問,他與普京總統討論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俄日能源合作。在這次訪問通過的指導日俄兩國未來關系的“行動計劃”中,專門對俄日之間的能源合作問題進行了比較具體的闡述。 由此看來,俄日之間真的準備就鋪設一條通往太平洋的石油管道進行認真的研究,而且日本方面表現出的熱情甚至超出俄羅斯的預料。 實際上,自從俄羅斯開始對石油管道走向展開激烈爭論以來,日本一直對此給予特殊的關注。小泉首相代表團的新聞發言人公開在莫斯科講,我們知道除了“遠東方案以外,還有一個通往中國的線路,如果鋪通這條線路,得到俄羅斯石油的只有中國一家,但要是修建一條通往太平洋的石油管道,美國、日本和其他東亞國家都有機會進口俄羅斯的石油。” 這位高級外交官沒有說這是否是日本支持“遠東方案”的理由,也沒有講日本為什么偏偏選擇這個時候拋出自己的想法,但誰都看得明白,日本是想在俄羅斯即將做出最后決定的關鍵時刻,對有利于日本的“遠東方案”進行一次大馬力的推動。一向做事講究規矩的日本人在沒有對這條線路進行技術經濟論證之前就匆忙做出“政治決定”,似乎不符合他們的性格。 此間一些專家認為,日本是想先將這條線路定下來,然后再從經濟角度對這個項目進行詳細的研究,合算就干,不合算再放棄,這正是日本人的精明之處。不管日本出于什么目的,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在俄羅斯石油管道建設中表現出的愿望,對俄羅斯政府做出最后決定能起到很大的“導向作用”。 估計俄羅斯對日本的真實想法也非常清楚,難怪普京總統在與小泉首相會晤的時候,并沒有當場表態,而只是說要對這個方案的經濟效益進行進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