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美國股市已連續三年處于熊市,股價低迷除了使投資者蒙受慘重損失外,也大大冷卻了前幾年以交換股權為主要手段的企業購并熱潮,但是對以杠桿收購方式收購企業的機構來說卻是大買便宜貨的好機會。
據美國《商業周刊》最近報道,從今年1月到11月初,美國杠桿收購交易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達到200億美元,其中3/4的增長是今年第三季度實現的。相比之下,同期美國
公司購并案涉及的總金額卻縮水了57%,只有3790億美元。
與出于業務擴張目的的戰略性購并行為不同,所謂杠桿收購主要是指從事資本運營的金融機構,以現金收購上市公司股權。收購后,通過改進管理,使其成為盈利企業,再待價而沽。杠桿收購業公司目前最熱衷于收購有穩定現金流入的熱門企業,如電話黃頁印刷公司、連鎖快餐店、書籍印刷公司等。但他們也看好一些代表新經濟方向的企業。例如,Qwest通信公司、世通公司、Nortel網絡公司等也引起他們的興趣。
上世紀90年代的企業并購潮把美國股價推至高點,使杠桿收購者沉寂了一段時間,F在美國股市低迷,公司資產的市值大縮水,杠桿收購業從各類基金那里籌集到上千億美元的巨資,準備大展拳腳。除因股市低迷使收購成本大大降低外,杠桿收購業認為,收購環境理想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公司資產的價格早晚會反彈,而且不難找到準備進行戰略性購并的新買主。此外,被收購公司經理們的態度也有利于杠桿收購。他們覺得被別人收購,公司由上市公司變成非上市公司,換了老板,這也比股市慘跌所帶來的懲罰要輕。公司被收購后,經理層通常會得到新的廉價股票期權,一旦公司再次被出售,他們就能大賺一把。
報道說,目前情況同20世紀80年代時候差不多,杠桿收購者靠大量借貸資金收購上市公司,然后對其實行私有化(這里的私有化不是指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而是指少數大股東掌握了上市公司的股權后,將公司股票退出股市流通——編者注)后,通過控制成本使公司盈利。但現在的情況也與當時有很大的不同,杠桿收購者面臨更大的風險和困難。業內人士指出,現在的公司多是采用標準的管理程序,經營狀況大有改進,很難像過去那樣僅靠調整領導層、壓縮成本就能轉虧為盈了。因此很多杠桿收購者直接參與購買來的公司的經營管理。
使杠桿收購者感到更大壓力的是,在將收購的公司轉手出售時,越來越多的買主也是同行的金融機構,而不是為擴張業務的戰略性收購者。金融機構在收購公司時不看重其業務規模,主要看重的是盈利能力。它們之間的交易非常謹慎。平均計算,在它們看中的100家公司中,最終只選中1家成交。此外,許多待出售的公司都面臨著股東的訴訟和證券監管機構的調查,令交易過程更加復雜。
上個世紀的90年代,公司收購者的平均損失為5%,而杠桿收購者大約能夠得到25%的利潤。不過,并非杠桿收購者總是無往不利。2000年,很多杠桿收購者就沒有耐心等待股市進一步下跌,在對電信業的投資上損失幾十億美元。這些教訓使得杠桿收購業越來越謹慎小心。它們大部分采取聯合收購方式分擔交易風險。
報道認為,現在的環境雖然也給杠桿收購帶來一些障礙。但總的說來,杠桿收購者們還是熱切關注著美國經濟衰退帶來的一系列“大甩賣”,使它們能夠買到更便宜的公司。
作者:陳曉彬趙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