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駐烏克蘭特約記者 劉菲/文
中國人進入烏克蘭后,以首都基輔為中心開始分流,有的開辦公司,有的搞批發,有的擺地攤,有的開餐館,每個人都在根據自己的情況尋求生存的位置。
前蘇聯的突然解體,使得這一地區的中國倒爺們一夜間由一家人變成了鄰居。但這并
未能阻擋中國倒爺們的步伐。
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大小商店里隨處可見中國商品的身影,但要真正感受這里的“倒爺經濟”,那你就必須得到遍布基輔的十多個市場瞧瞧,那里才是中國“倒爺”們的主戰場。
兩類華商
來烏克蘭的華人華商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國有公司的代表處或合資商業機構;另一類是個體商販或民營合資企業主。個體商販或民營企業由于沒有龐大而厚實的經濟實體和資金作為支撐和后盾,為了規避風險,大都活躍在商品流通領域、飲食服務和簡單的加工制作企業。這些人在國內通過各種關系籌集到幾萬美金來到烏克蘭,就靠這有限的資金,想在這異域他鄉闖出一條生路,干出一番事業。
在烏克蘭搞批發的華商是少數,批發是來錢較快的行業,但需要一定的資本積累和對市場準確的把握。這部分華商憑借自己對市場的觀察分析,從國內或周邊國家辦貨,然后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基輔和全國各地各商業點,從差價中獲取利潤。這些人既是老板同時也是雇員和司機,不分晝夜,四處奔波。他們最辛苦,風險也最大,但他們每月的收入也十分可觀,一般月收入可到4000-5000美元。
另外一部分大多是“練攤”的,是在烏克蘭中國軍團的主力。他們每天從批發商手里接過需要的貨物,在固定的地方或臨時尋找合適的地址,將商品擺出,任憑顧客選擇。這是小本生意,每天有錢可賺,但賺不多。
華人社會漸成氣候
“有人的地方一定有中國人”,這條亙古不變的真理在烏克蘭再一次得到驗證。目前,在烏克蘭的中國人約有1.5萬人左右,大部分從事貿易及中國餐飲,主要集中在基輔,哈爾科夫,敖德薩等大城市,貿易方式主要是在室外自由市場經營。
在烏克蘭從事經營活動的人以東北、江浙和四川人居多。華人個體經營者大多集中在基輔和敖德薩最大的批發、零售市場,進行貿易活動。由于烏克蘭對來自亞洲的移民控制較嚴,這部分華人在這里大多是短期經商工作身份,每年都要辦理臨時居住手續。只有一小部分與烏克蘭人通婚,獲取了烏克蘭的長期定居權。
隨著華人數量的不斷增加,一個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華人團體已經形成。當地華人擁有自己的中文報紙,甚至全中文的IP電話卡,連撥打IP電話的提示都是中文的。
除了物質生活的滿足外,華人也注重提高文化生活質量。前不久,幾位在烏克蘭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和經濟實力的華商正在籌劃再辦一份規模更大的中文報紙,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烏克蘭的華人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
中國貨的價格優勢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商品開始進入烏克蘭,隨后便向烏克蘭人民提供了大量的服裝、輕工產品、生活用品和食品等商品,這些中國商品因其物美價廉受到當地民眾的歡迎。華商對烏克蘭商品市場的開發,既解決了因蘇聯解體而造成的生活品匱乏的燃眉之急,又為國內相對過剩的產品找到了出路。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對烏克蘭民間貿易的規模、檔次、品種和數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貿易額逐年提高;貿易種類由初期的單一皮貨商品擴展到其他輕工產品,如服裝、鞋帽、日用品等;產品的款式和質量也隨著烏克蘭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有了相應的提高,在與韓國、土耳其、波蘭及俄羅斯商品的競爭中,在商品價格上始終占據著絕對優勢。
基輔有一個中國友誼商城,只要你走進這家商城,就仿佛進入了國內的某個百貨市場偌大的商城內攤位一個緊接著一個,攤主既有同胞也有洋妞,商品都是百分之百的國貨,從四季服裝到中國蔬菜和調料無所不有。
柳德米拉是中國友誼商城的常客。她告訴記者說,她是個退休教師,月退休金僅25個美金,所以她還是偏愛“中國造”。她還說,造成有人認為中國商品質量不好的原因有許多,除了個別商販以次充好以外,還有消費者期望值過高的問題,比如花10美元買的中國商品,消費者想要達到甚至還要超過花100美元購同類西方商品的效果。中國商品價格便宜,是她這樣退休老人的首選商品。
向主渠道進軍
烏克蘭由于近十年來處于政治、經濟、社會的轉型期,市場發育不健全,法規政策很混亂,官員為所欲為,黑勢力橫行。在烏克蘭經商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灰色清關”問題,由于大量存在“灰色清關”、包機包稅、偷稅漏稅等不正常商業渠道和商業行為和由此導致的封庫拉貨給華商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不少人傾家蕩產,血本無歸。
此外,由于商品檔次不高,輕紡等傳統的低附加值民用消費品出現了不同層次的銷售不暢。加上資金和規模的影響,中國的大部分商品都是在條件差的室外自由市場經營。而在烏市場上的土耳其及波蘭等周邊國家的同類商品則憑借著運輸便利等優勢條件,對我國商品銷售構成了巨大挑戰。
但近兩年,隨著烏克蘭經濟出現好轉,特別是經過10年的艱苦摸索之后,在烏華人華商的經營方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們引入現代經營理念,逐漸向國際上通行的貿易方式靠攏,開始向烏克蘭商業主渠道進軍。華商們改變了以往散兵游勇似的單兵作戰的傳統經營方式,加強內部團結合作,同時注重研究當地的法令和法規,并利用這些法律條文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正當權益。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與90年代初的“倒爺經濟”不同,新一代在烏克蘭經商、奮斗的華人,目前基本上都能做到遵紀守法,照章納稅,發揮著活躍烏克蘭經濟,傳播市場理念,滿足市場供需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