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日本經濟呈現(xiàn)出三個特點,一是通貨緊縮;二是資產縮水;三是名義GDP萎縮
馮昭奎
當前日本經濟形勢的一個嚴峻問題是通貨緊縮。過去日本政府對通貨緊縮所下的定義是“伴隨景氣后退的物價下降”,后來日本政府將這個定義改為“持續(xù)的物價下降”。從本
質上說,一國經濟的通貨緊縮是由于需求大大低于供給的狀況長期持續(xù)所帶來的結果。
除去需求低迷以外,金融問題、廉價進口品激增以及IT革命對物價上升的抑制作用(例如技術革新降低了生產與流通的成本)也是導致通貨緊縮的原因。通貨緊縮盡管能給消費者帶來好處(由于物價下降導致實質收入增加),但卻導致企業(yè)銷售收入減少、實際債務負擔加重、設備投資下降、不良債權增加;從業(yè)人員收入因企業(yè)效益下降而減少,消費心理惡化;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公共債務危機加重等,這又會加深經濟的蕭條,從而可能導致出現(xiàn)通貨緊縮與經濟蕭條相互“促退”的惡性循環(huán),盡管目前還不能說日本經濟已陷入“通貨緊縮循環(huán)”,但擔心出現(xiàn)這種惡性循環(huán)成了日本政府和經濟界的一大心病。
在日本經濟的需求中,真正的“最終需求”是占GDP大約60%的個人消費(從內需的角度說,設備投資本質上是從個人消費“派生”的需求),而個人消費的疲軟是導致日本內需低迷的最終原因,至于個人消費疲軟的原因則在于經濟長期低迷的背景下,家庭可支配收入減少;在泡沫經濟破滅后,地價和股價持續(xù)下跌導致家庭資產縮水;再者,在通貨緊縮、即物價持續(xù)下跌的狀態(tài)下,人們對于一些不急用的東西往往傾向于等物價進一步下降后再購買,即“持幣待購”;加之失業(yè)增加、社會保障改革導致加大國民負擔等因素,都對民眾消費心理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這意味著通貨緊縮、經濟低迷與個人消費疲軟形成了相互抑制的惡性循環(huán)。
為了重振日本經濟,結束通貨緊縮成為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然而,對于日本自身來說,通貨緊縮是二戰(zhàn)后初次出現(xiàn)的問題(在近代史上是第三次,第一次是發(fā)生在1881~1885年,5年間東京物價下降了1/3,史稱“松方緊縮”;第二次發(fā)生在1920~1930年,11年間批發(fā)物價下降了一半以上,史稱“昭和恐慌下的井上緊縮”),因此,對于長期習慣于如何應對通貨膨脹的日本政策當局來說,如何設計一套能有效應對通貨緊縮的政策籃子成為新的政策課題。
2002年1月,日本政府曾提出的中期展望報告,該報告預計隨著規(guī)章制度改革和不良債權處理的進展,至2003年度的所謂“集中調整期”內日本可望克服通貨緊縮,使物價上升率達到0.0%。然而,其后由于物價下跌幅度比當初預計的有所擴大(原來預計2002年度的物價下跌率為0.9%,然而現(xiàn)在預計為1.3%),2002年9月日本經濟財政咨詢會議提出的2002年度政府經濟預測又認為原定的“2003年度擺脫通貨緊縮”的目標難以實現(xiàn)。
從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滅以來,日本的股價、地價一路下跌,不斷縮水。以2002年10月10日股市為例,日經平均股價為8439日元,比過去最高股價(1989年12月的38915.87日元)縮水78.3%,比2001年底縮水19.9%。又據(jù)日本國土交通省在2002年4月發(fā)表的“土地價格調查”(公式地價),以今年1月1日為基準的全國土地平均價格比上年又下跌了5.9%,地價連續(xù)11年下跌。
資產縮水給日本經濟帶來了嚴重的緊縮效應。其中特別是日本的銀行向來以土地作為主要的貸款抵押品,地價不斷下跌致使銀行的貸款抵押不斷貶值,銀行資產嚴重劣化,不良債權問題更難解決,并影響著金融機構的信用等級和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
另一方面,從2001年度采用時價會計后,股價成為銀行關注的焦點。股價下跌引起的帳外損失導致導致銀行的自有資本減少,為了使銀行的自有資本比例不致下降,銀行就傾向于更加惜貸,而銀行惜貸又會加深景氣低迷,從而引起股價更加疲軟,結果形成又一個惡性循環(huán)。
面對股市下跌的狀況,日本的銀行面對著兩個“不安”,其一是遲遲不能解決的不良債權問題,其二是銀行股票因股市下跌而產生的帳外損失導致自有資本比率下降,成為誘發(fā)金融危機的“定時炸彈”。為了使銀行減少對股市動蕩的不安,從股價風險中解放出來,最近日本央行決定購入民間銀行的股票。對于這一非同尋常的舉措,有人說是一個“英明的決策”,是對銀行的“特大喜訊”,也有人說是一場“危險的賭博”。因為如果股價繼續(xù)下跌,日本央行購入的股票就會被“套牢”,如果不惜蒙受損失來出售股票,就會有損于央行財務的健全性,使日元的信賴性下墜。
最近日本股市下跌有著“世界股市同時下跌”的背景,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特別是小泉改組內閣之后,表示要加快處理成為日本經濟恢復的最重要絆腳石的不良債權問題,甚至表示不惜讓經營不善的大企業(yè)大銀行破產,這導致投資者紛紛拋售股票,特別是拋售銀行的股票,導致股市大幅大跌。當然,日本內需疲弱、經濟低迷的狀況沒有改變的現(xiàn)實,也是導致投資者失去信心的重要原因。
有專家主張,日本政府要想擺脫經濟低迷,就必須動用一切手段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來扭轉資產縮水的局面,促使資產價格上揚,比如取消資產增值稅、房產交易稅、財產稅等一切纏在資產身上的苛捐雜稅。有人估計如果房地產價格翻一倍,回到1994年水平,銀行系統(tǒng)的許多壞賬就會自動消失;如果日經股價重上15000日元的話,日本的銀行壞賬問題也可在很大程度上獲得解決。
當前日本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出現(xiàn)名義增長率低于實際增長率的“名實逆轉”狀態(tài)。比如,2000、2001年度日本經濟實際增長率分別為1.7%、-1.9%(為二戰(zhàn)后以來最大幅度的負增長),名義增長率分別為-0.3%、-2.8%;2002年1、2季度實際增長率分別為-0.0%、2.6%(年率),名義增長率分別為-0.3%、-0.5%(年率)。從各年度的名義GDP數(shù)字看,1999、2000、2001年度分別為514.3萬億日元、513.0萬億日元、502.3萬億日元,從最近4個季度的名義GDP看,2001年4季度為498.1萬億日元,跌破了500萬億日元,2002年1、2季度分別為497.6萬億日元、496.6萬億日元。目前日本的名義GDP數(shù)字已經縮回到1995年的水平以下。
需要說明的是,2002年2季度日本政府開始采用經過修改的GDP速報推算方式,將今年1季度實際增長率(年率)從原來發(fā)表的1.4%的“高增長”下調為負0.0%,成為繼2001年2、3、4季度后又一個季度、即連續(xù)4個季度的負增長,而今年2季度實際增長率(年率)則從原來發(fā)表的1.9%上調到2.6%,成為時隔5個季度的正增長。
由于物價下跌率的上升,日本政府在2002年9月將其對整個2002年度的實際增長率的預測從原來的0.0%上調到0.2%,對2002年度名義增長率的預測則從原來的負0.9%下調為負1.1%。又據(jù)同月發(fā)表的民間調查機構的預測,2002年度實際增長率為0.1%,名義增長率為負1.2%。政府預測的2003年度實際增長率為0.9%,名義增長率為負0.2%。這意味著日本經濟的名義增長率將可能連續(xù)3~4年呈負增長。
由于企業(yè)收益和家計收入是以名義值計算的,因此,人們對景氣的實際感受更接近于名義增長率而不是實際增長率。而從名義增長率來看,日本經濟已經出現(xiàn)萎縮癥狀。
從今年2季度以來日本經濟出現(xiàn)一些積極變化,主要是靠出口增加、外需增長拉動經濟,是典型的出口主導型景氣恢復。據(jù)日本財務省8月12日發(fā)表的統(tǒng)計數(shù)字,今年上半年日本出口增長1.0%,進口減少7.1%。其中,1-5月日對美出口下降2.1%(6月份繼續(xù)下降0.5%, 7月份有些回升),對歐盟出口僅增長1.8%,對中國出口增長高達18.4%。這意味著對中國出口的大幅增長成為拉動日本出口增長和經濟恢復的主要動力。
但是,如果除去外需對增長率的貢獻,日本經濟的實際增長率也是負增長,換句話說,以內需為基礎的實際GDP也已出現(xiàn)萎縮跡象。不過,考慮到目前消費可能停止下滑或略有增加,就業(yè)減少的趨勢基本停止,收入減少傾向到2002年底前后也可能消除,美國第3季度的增長率有所回升,因此估計2002年下半年到2003年初日本經濟尚能維持平穩(wě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