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大的泡沫,自然會有破裂的一天。(從左至右依次為華爾街曾經的明星分析師:瑪莉·米克、亨利·布拉杰特和杰克·格魯伯曼。)
本報駐聯合國特派記者丁剛
證券分析師,俗稱股評家。前兩年網絡泡沫盛行的時候,華爾街的某些股評家被投資者奉若神明,他們推薦的股票被熱烈追捧。而今,當年那些大紅大紫的分析師們正面臨接連不斷的起訴。從已經揭露出的問題看,有不少大腕分析師都涉嫌欺騙投資者,有的甚至是一面建議投資者“強烈買進”,一面又給哥們兒朋友發信,示意他們拋出。在利益與公正面前
,證券分析師將何去何從?證券咨詢業又需要進行哪些調整和改革?
華爾街證券分析業的改革即將邁出第一步。10月24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紐約州檢察長斯皮策已就改革方案達成一致,并開始征求各家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的意見。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此次改革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由各家投資銀行、證券公司“集資”來“養活”獨立的證券咨詢機構,他們仍可以向個體投資者提供自己公司的分析,但也必須同時提供這些獨立咨詢機構的報告,以確保個體投資者能夠獲得全面的信息;二是各投資銀行必須在投資業務與咨詢業務之間打造一堵防火墻。咨詢業務的經費將由投資銀行從總收入中撥出,咨詢部門要有獨立的會計師。分析師的報酬應以準確為標準,而不再與能給投資銀行帶來多少收入相掛鉤。
虛假的分析成了美國股市的“泡沫添加劑”
10月28日,美國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對3位華爾街分析師施以罰款和停職處罰,原因是他們不恰當地使用了某些保密信息。目前全美涉及華爾街投資銀行、證券公司欺騙的起訴案已達到300多件,涉及50多億美元的賠償要求,而排在最前面的25個案子全是狀告分析師的。估計賠償金額會超過10億美元,將成為有史以來華爾街投資銀行為說假話付出的最大代價。
從已經揭露出的問題看,有不少大腕分析師都涉嫌欺騙投資者,有的甚至是一面建議投資者“強烈買進”,一面又給哥們兒朋友發信,示意他們拋出。許多分析師不是用更多的時間去研究企業的業績,而是去陪著那些公司的總裁們打球、聊天。只要他們能為那些公司來幾句好評,有時甚至可以得到上百萬美元的酬勞。華裔基金經理吳謙立整理的數據表明,在1996年到2000年期間,華爾街分析師對9621家公司做出的168281次推薦中,67.9%的推薦為“買進”或者“強烈買進”,29.1%為“持有”,只有3%的推薦為“賣出”或“強烈賣出”。這種虛假的分析成了美國股市的“泡沫添加劑”,絕大多數受推薦的股票最后都是一跌再跌,使眾多投資者血本無歸,也使分析師信譽掃地。現有的分析師體制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靠三寸不爛之舌騙取頭腦發熱的投資者的信任
在華爾街做分析師,并不一定要有注冊金融分析師(CFA)的資格,也不必有個MBA的頭銜,甚至不一定非要金融專業畢業。不過,德意志銀行證券公司股票分析師李春旺說,做分析師是一件十分費力的事情,需要有扎實的功底和長期的經驗。分析師的主要工作通常是選擇某個行業里的六七個公司,持續跟蹤。他們要比較同行業不同公司在管理、產品、研究和開發等方面的差別,同時還要把握整個行業的動態行情和未來發展前景。一個優秀的分析師是一個能夠準確把握企業走向的人。但是,近年來隨著股市暴漲,投資銀行混業經營的發展,這些基本的職業要求被忽視了。各家投資銀行、證券公司招分析師,就是看投資者認不認他的分析報告。只要某個分析師的話能引起市場波動,他就是大腕。
道—瓊斯公司全球指數研究開發部資深主管高潮生說,那個時候,不少分析師靠的就是一個“吹”字,只要你善于抓住投資者的心理,就能夠贏得更多的客戶。有些分析師選股就像中彩一樣,沒有真正的研究、深入的分析,可文筆好,能吸引人。一旦撞上一兩只股票,立即就會成為明星。而那些扎扎實實搞分析,靠著真憑實據多次對股市泡沫發出警告的人卻不斷受到冷落。因為投資銀行的老板們擔心,這些分析師總是唱“熊”,會使其生意受到影響。
那是一個瘋狂的年代,分析師這個行業里也混進了不少想瘋狂撈一把的人。有的人大學沒畢業就趕緊下海,生怕“過了這個村就沒有了這個店”;有的是學政治學、學新聞,或是學文學的,靠著三寸不爛之舌和優美的文筆,騙取了頭腦發熱的投資者的信任,成為各家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爭奪的風云人物。
一夜之間成了大腕,并立即被美林公司用高薪挖走
美林公司的亨利.布拉杰特(Henry Blodget)和摩根斯坦利的瑪莉.米克(Mary Meeker)可謂當時證券咨詢業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兩個人物。他們曾被稱為華爾街的“金童玉女”。此外,還有已被所羅門美邦解聘的原公司首席電信分析師杰克.格魯伯曼(Jack Grubman)。
“金童”布拉杰特雖是耶魯大學畢業,可學的并不是金融。他先是做了幾年記者,后又轉到一家投資公司做分析師。恰好碰上網絡股火爆,時來運轉。他以文字功底之長補股票知識之短,敢于說別人不敢說的話,寫出的股票分析報告對投資者頗具誘惑力。1998年12月,網上書店亞馬孫的股價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從每股50多美元漲到了100多美元。華爾街各路分析師紛紛出來預測,有的說它至少還要漲到200美元,有的說看不出亞馬孫的商業模式能否成功,估計股價會下跌到20多美元。可布拉杰特的預測最大膽,他說亞馬孫會在兩個月后漲到400美元。結果不到三個星期,布拉杰特的預言就提前實現。整個華爾街為之震撼,布拉杰特一夜之間成了分析網絡股的大腕,并立即被美林公司用高薪挖走。1999年,布拉杰特為全美各家電視臺做股評共77次。
股市崩潰,網絡泡沫破裂,布拉杰特這一類的明星也就失去了光澤。2001年年底,他帶著200多萬美元的離職費離開了美林,開始閉門著書。可投資者卻不會輕易放他過關,隨著華爾街丑聞敗露,布拉杰特也成了投資者起訴的對象。
“玉女”米克也是靠網絡股發跡,她一度被稱為摩根斯坦利的“秘密武器”。米克專為網絡股公開上市做“吹鼓手”,像價格線(Priceline.com)的股票,經她一吹,上市后竟高漲了738倍。有了這樣的大腕,摩根斯坦利自然也就奪得了承銷公司上市的不少好生意。可如今“玉女”的處境比“金童”好不了多少,投資者指控她,為了給投資銀行拉生意而不惜發布虛假的分析報告。
華爾街證券咨詢業的問題表明,在現有的“混業”體制中,證券咨詢業是靠投資銀行吃飯的。1975年,固定的交易費用限制被取消后,證券經紀業的競爭使手續費逐步降低。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于電子交易的出現,中間費用大幅降低。比如現在的網上交易,每筆交易的手續費只有五六美元。這種變化更加速了分析師們向投資銀行的業務靠攏。分析師不再是首先對投資者負責,而是首先對投資銀行負責。只要能拉來生意,他們什么都敢吹;只要吹得好,他們就會受到投資銀行的器重。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了極為嚴重的利益沖突。
如果投資業與咨詢業分家,分析師靠什么吃飯
華爾街的專家普遍認為,目前的改革難度很大。如果改革不力,為了維持與上市公司和客戶的關系,保證一定的收入,分析師仍會傾向于替上市公司說好話,最終還會走上老路。而如果改革矯枉過正,比如說讓分析師個人對分析報告的準確性負責,就可能會使分析師們紛紛逃離這個行業,進而影響到股市的穩定發展。
改革的關鍵是,如果投資業與咨詢業分家,分析師靠什么吃飯?股票分析師李春旺說,以前分析師拿的是“軟錢”,也就是說,這錢是從投資銀行那里間接拿到的。比如說,投資者要通過投資銀行投資,投資銀行便會主動提供免費的分析報告,而后再把賺的錢分給分析師。現在要把投資銀行的投資業務與咨詢業務分開,分析師靠什么賺錢?如果把“軟錢”變“硬錢”,問投資者要,又等于是讓投資者增加了一筆開支,投資者也很難接受。
許多專家都與李春旺持相同觀點。他們認為,新出臺的改革方案沒有采取激進的改革措施,強行剝離投資銀行的咨詢業務,這就避免了給華爾街帶來一場大地震。美國證券法專家李波博士估計,如果這樣的改革能夠實現,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發展,一些證券咨詢公司就會以準確和公正贏得市場的信任。但要達到這個目標,華爾街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環球時報》(2002年10月31日第十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