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0月13日消息:正如政論家伯恩的名言:戰爭是國家的強心劑,但它幾乎無一例外地是經濟的毒藥。教科書可能會這樣說:內戰加速了美國十九世紀工業化的進程。但人們應當牢記的事實是,就如血流成河的任何大屠殺一樣,內戰只會使工業化進程倒退。
對伊拉克第二次開戰,應毫無例外地證實:戰爭只會拖累經濟。然而,拖慢程度的多少、時間的長短,取決于戰爭的進展程度。不久前接受美國《巴隆氏》金融周刊訪問的專家
們認為對伊戰爭會有四種可能的結果——好的、差的、糟糕的和恐怖的。
“四種可能的結果”是——出師告捷,雖然經濟可能受累,但不失為“好的結果”;倘若戰爭曠日持久,美國苦戰后最后得勝,那是“差的結果”;或者沖突在中東地區蔓延開去波及區內其他國家,此為“糟糕的結果”,美國經濟為此將大受拖累,雖然具體影響甚難預測。至于“恐怖的結果”,就是窮途末路的侯賽因或“基地”成員狗急跳墻對美國本土目標發動恐怖襲擊。
持“好結果”論的典型是布魯金斯研究所資深學者奧赫龍,他預料戰爭會在幾周內結束,美軍死幾百甚或一、二千人,伊拉克十至二十倍于此數。戰爭換來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穩定,然后美軍長期占領伊拉克。
一旦如此,股市會否對此作出回應?經濟學家、CNBC評論員庫德魯建議股民買入。他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認為:一場果斷的、速戰速決的戰爭的“震蕩療效”會將道指抬高一、二千點。至于利率,分析員謝費德森預料,資金會以美國政府短期債券為避難所,孳息因而下降。他還相信,此舉利好美元,因為資金、尤其來自中東的資金會由海外流入美國。
當然,也有人對這樣的樂觀估計不屑一顧。他們認為,美國迅速打敗伊拉克肯定利好股市,但真可好到推高道指一、二千點卻沒有先例。去年美國向阿富汗發動軍事襲擊,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塔利班,但股市反應平平。與此同時,謝費德森的資金將回流美國的預計也有可能正好相反,因為美國仍是恐怖襲擊的目標,尋求避難所的資金可能不流入美國,而流入歐元區。
油價的高低是人們爭議的焦點。《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暢銷書作家費里曼最近指出,未來的伊拉克新政權可能在短時間內大增石油產量,增至每天500萬桶的水平,油價將因而跌至每桶6美元的水平。油價上一次處于這一價位還是29年前,目前國際市場上的油價每桶約為28至30美元。
資深能源分析家羅斯曼等人卻大唱反調,他們預測,即便戰爭很快結束,也不能指望油價會有“暴跌”。羅斯曼解釋說,首先,戰后的伊拉克至少要用幾年時間才能恢復日產500萬桶的能力。最佳的情況是,新政權有能力把石油出口由目前的每天120萬桶推高至220萬桶水平。在目前日產8000萬桶的世界石油市場,每天額外的100萬桶供應將受歡迎,但油價不會“應聲崩塌”。
有學者指出,戰爭曠日持久,或波及中東其他國家,將是這次戰爭“差的”和“糟糕的”結局。1979年1月,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伊朗的石油生產由日產500萬桶迅速崩潰至零,當年油價由每桶20美元迅速升至40美元水平,然后緩慢回落,直到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油價重上每桶40美元水平。
羅斯曼撰文認為,1981年40美元的油價,相當于今天的75美元故此,今天上到30美元的油價,比起當年何足道哉。90年至91年美國的經濟衰退,比之當年溫和得多,油價攀升的勢頭還不如79年至81年厲害。這一次,美國經濟并不那么不堪一擊,即使對伊拉克開戰確會推高油價,也只會拖慢經濟增長,而不致扼殺增長。不過,如果油價不僅上升,而是暴漲,那就很可能嚴重打擊商業和消費者信心,并引發衰退。
倘若戰爭曠日持久,即便產油國不減產,油價預計也會高企不下。在國際市場上,原油的成本約占汽油零售價的40%。比如說,原油價格由現水平升上60美元,比現水平升一倍。倘若消費者不減少購買汽油,就要比平時多付40%的錢。根據統計,在美國消費者的總開支中,約有2.1%被用來購買汽油。汽油漲價40%,這個比例便增至3%。多出的0.9%好像交了稅,交到產油國手上。除非消費者決定從儲蓄中多拿點錢出來花,否則汽油以外其他項目的消費,將會相應下降0.9%。
由于消費者開支占美國GDP的三之二,僅此一項,對經濟增長的削弱幅度將為0.6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全部拖累估計將在1個百分點左右。
彭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