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可能也沒必要像美國一樣來紀念“9·11”。但是,中國人也應當繼續體驗“9·11”震撼,因為,這種慘痛與由慘痛而來的經驗屬于世界上所有具有良知的人
胡舒立/文
今年9月11日,是美國“9·11事件”一周年紀念日。過去的一年由于“9·11”的沖擊
發生了太多的事情,但因傳播過來會斷斷續續,便將我們與“9·11”隔離開來。對許多中國人來說,“9·11”本身已遙遠和淡漠了。
這種疏離感或許是正常的事情,但不應當動搖影響我們看待“9·11”恐怖襲擊事件的原則底線。這個底線,就是對恐怖主義的否定、憎惡與極度仇視。眾所周知,“9·11事件”之所以格外惡性,在于這是方式最殘忍、規模最大、死亡人數最多的恐怖事件!9·11事件”之所以發生在美國原因很多,美國人也在一次次反思自己的政策怎樣為自己制造了恐怖主義敵人。但如別有用心地將此邏輯反過來,由此來說美國人咎由自取而恐怖主義合理正當,那就是明目張膽地混淆是非。對于極少數國人因狹隘心理滋生的這類幸災樂禍之想,我們要時時抨擊,絕不可姑息遷就,任其蔓延。
拋開其他不說,“9·11事件”在美國發生至少說明了兩個不可忽視的道理。一是恐怖主義者在襲擊文明社會時更有效率;二是即使強大如美國,于恐怖主義仍有諸多可乘之機。這對日益走向文明發展而軍事經濟遠不如美國般強大的中國,意味非常明顯。當前的中國就同樣面臨各種恐怖主義敵人,最明火執仗者即有境外勢力支持下的疆獨分子。因此,對中國人來說,反對恐怖主義并不僅是國際主義義務,完全是切身利益所在。有些人以為反對恐怖主義只是美國和西方的事情,進而輕率地對“9·11事件”中最危險的恐怖主義顯出同情與諒解,這種情緒是對中國非常危險的事情。僅從維護我們自己的穩定需求出發,也應當對此認真檢省,予以校正。
“9·11事件”是一起非常慘痛的重大國際事件,其發生深刻地影響著美國社會,也深刻地影響著國際關系。中國人既不能一廂情愿地期望這類改變一定會朝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又要善于從中看到屬于自己的機會。事實上,因為“9·11”的發生使美國和主要西方國家確定恐怖主義是最主要的敵人,相當程度上緩解了布什上臺以來一度較為緊張、急待調整的中美關系,對中國確實是有利的事情。但是,國際格局的改變不等于舊有規則完全失靈,而且“9·11”襲擊本身更容易在美國國內助長保守主義傾向,反過來使決策層的鷹派勢力大張。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中,中國完全有足夠的大智慧大勇氣抓住機遇。但如果個別不負責任的輿論在看待形勢時情緒化單線條,也完全可能誤導公眾情緒,反過來或多或少對政府正確決策形成壓力。
中國畢竟曾經距離世界太遠,理解復雜的國際事務,容易出現簡單化傾向!9·11事件”發生之初,許多分析認為,此事會使中國在國際上處于更有利的地位,因此期望甚高。及至阿富汗戰爭結束、美俄關系改善、阿以沖突升級,國際局勢更為復雜,又覺得中國在整個變局中得益不多,大有失望之意!9·11”并不會使美國國內原本就存在的一些反華勢力、反華言論消失。問題是這些東西本來并未深刻影響知識分子主流,卻被中國國內一些不了解情況的人拿來夸大其辭地進行處理,極易在青年和底層煽起不恰當的敵意。在此“9·
11”周之際,我們主張以此為階段回首往事,力求對年來的國際形勢變化獲得深刻認知,對美國國內的“鷹鴿之爭”作全面解讀。藉此,方可以復雜的頭腦來看待復雜的國際事物,提高對于國內少數(出于商業或政治目的)輿論投機者的辨識力。
“9·11”周年在美國是件很大的事情。8月下旬以來,美國媒體就一直在談論此事。美國紐約已經公布了“9·11”紀念活動的議程。在背誦死者的名字、為死難者默哀之后,政治領袖選擇背誦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講、華盛頓的獨立宣言以及羅斯福的四大自由名言。與此同時,白宮做出決定,駁回五角大樓和情報部門提出的禁止外國飛機在紀念日當天飛經出事地點空域的主張。因為對美國和外國的飛機必須公平、一視同仁。
這是美國之“9·11”周年。中國不是美國,不可能也沒必要像美國一樣來紀念“9·11”。但是,中國人也應當繼續體驗“9·11”震撼,因為,這種慘痛與由慘痛而來的經驗屬于世界上所有具有良知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