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斯達克曾經宣稱,投資者將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買賣任何一只股票,但為削減成本,納斯達克日本不久前緊急叫停。這意味著——交易所全球化為時過早
在因特網蓬勃發展的時期,納斯達克這個倍受科技公司推崇的美國股票市場,率先開始致力于建立一個全球聯網的股票交易所。它曾一度揚言,投資者將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買賣任何一只股票。現在,面對股價的跳水和投資者的冷漠,納斯達克不得不縮短戰線。
建立一個24小時不停運作的全球性證券交易所,這個大膽的計劃在2000年大張旗鼓地啟動了,而納斯達克日本則是這個偉大計劃在海外的第一個環節。但事實卻差強人意。2000年在納斯達克日本上市的公司不足100家,遠未達到原先制定的200家的目標,而要在2005年擁有2000家上市公司的目標則更是空想。為了削減成本,納斯達克于8月16日決定自10月中旬起,停止其在日本的業務。屆時,納斯達克日本將成為日本一個新的證券市場,由大阪證券交易所負責管理。
納斯達克日本業務的終結不僅打擊了納斯達克的尊嚴,更破壞了納斯達克雄心勃勃的計劃。除了令人失望的日本業務外,納斯達克歐洲也面臨著重重的困難。去年,納斯達克參股在歐洲證券經紀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EASDAQ)后,將其更名為納斯達克歐洲,并一直奮力使之得以復蘇,但迄今為止仍未見成效。目前只有55家公司在納斯達克歐洲上市。股票市場已經連跌3年,而新股發行的數量也大幅減少,看來上述局面短時間內是很難改變的。那么,利用現有的技術建立一個全球性的證券交易所是否為期過早?
目前看來,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不過,盡管交易所的合并能夠削減交易成本,大部分公司還是傾向于在區域性的上市。因此,盡管納斯達克的全球化計劃失敗了,各洲內部的跨國交易所還是能夠成功的。Euronext就是一個例證。它是一個由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巴黎和里斯本證券交易所及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合并而成的跨國交易所。雖然由于受到地方和民族保護主義的影響,Euronext所取得的經濟效益不算豐厚,但是它大大方便了歐洲證券的跨國交易。
近幾個月來,證券市場的大幅波動雖然重創了投資者信心,但對部分交易所卻是好事。由于基金經理頻頻變換投資組合,許多交易所成交量劇增。證券衍生品的交易也非常活躍,因為要在處于跌勢的市場上贏利就必須買賣期權和期貨。事實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交易所或交易平臺應該是以證券衍生品交易為主,因為,債券、商品和證券的衍生品的跨國交易通常比股票的跨國交易容易。例如,芬蘭電信巨頭諾基亞股票期權在法蘭克福的成交量就比在赫爾辛基的成交量大。
與此同時,結算業務也日益走向國際化。今年早些時候,兩大結算公司歐洲銀行票據交換所和Crest兼并,兼并后,結算業務涵蓋了比利時、法國、愛爾蘭、荷蘭和英國等5個國家。7月份,virt-x也鼓勵旗下的倫敦清算所和x-clear兼并。這樣,機構就可以通過virt-x以不具名的方式進行交易,同時他們的跨國清算和結算業務的風險將大大降低甚至為零。
雖然為了減少虧損,納斯達克已經退出了日本市場,但它先進的技術還能給它一線希望。其上月宣布即將推出新的交易平臺SuperMontage還是能夠令它在拓展跨國業務時占據一定的優勢。不過,納斯達克在未來的決策中,還是應該多聽聽客戶的聲音。沒有客戶需求的計劃是不可能成功的。(郭蕾編譯自《經濟學人》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