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接連爆出假賬丑聞,輿論矛頭直指公司治理結構這一制度性問題。但是,分析假賬丑聞的背景就會發現,企業制度不能承擔全部的罪責。就現代公司治理結構而言,美國仍有許多先進的方面值得我們“拿來”。我們應該吸取各方的經驗教訓,結合本國實際,建立起更有效的企業制度
上周三,許多人感覺到了來自股市的一陣“搖晃”,而“地震”的中心位于遙遠的美
國華爾街。那天,道─瓊斯指數猛降282.92點,一頭栽下9000點大關。
一系列“意外事件”的發生,使投資者對上半年美國經濟的強勁反彈建立起來的信心遭受沉重打擊。
事情來得有點突然。當人們認為“安然事件”的影響將漸漸消退時,電信業“巨無霸”世界通信公司突爆假賬丑聞,被查出在過去5個季度里虛報了38億美元利潤。施樂、默克等大企業也相繼被卷進“假賬風波”。一份份超級企業精心編制的假賬就像一個個黑洞,吞噬著這些企業自身,也吞掉了投資者的信心。有調查認為,可能有多達1/3的美國上市企業都涉嫌假賬丑聞。
我們從中看到了什么?不少國內輿論認為,這暴露了美國經濟的制度性缺陷,其股權分散、經理人主導的公司治理結構,“徹底被丑聞打垮”。很多人在感慨:“我們曾經認為很靈的公司治理模式,還有引進的必要嗎?”
確實,美國的假賬丑聞說明,任何管理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即便是在市場經濟相對成熟的國家,其公司治理結構也有漏洞存在,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但是此時斷言美國公司治理結構這只“鞋”,必然不適合中國企業的“腳”,恐怕有點輕率。關鍵在于,我們必須看到體制上的漏洞是在何種背景下變大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系列假賬丑聞在短短數月內集中暴露,絕不是一種巧合,它與美國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密切相關。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以網絡為代表的新經濟的崛起,美國經濟繁榮,華爾街股市牛氣,讓人們都覺得技術創新產業的發展才剛剛開始。在一片樂觀氣氛下,大家都不停地投資。恰在此時,美國政府實行了放松管制政策,國內金融、能源等市場紛紛放開,不少原本不會被批準的大企業集團并購交易,幾乎都是在那時完成的。這種“一口飯吃成胖子”的行為,必然造成盲目擴張后的“消化不良”。為蒙混過關,做假賬可能就是最好的應急之策了。在股市高漲時,問題也許會被忽略。但在股市縮水時,公司就無法再用“充水的利潤”掩蓋深藏的矛盾。
很明顯,是過熱的經濟環境和放松監管的政策背景,為這些丑聞企業提供了作假“溫床”。從某種意義上說,假賬丑聞是在為經濟過熱時政府和企業犯下的錯誤“還債”。因此,把全部罪責歸咎于企業制度恐怕不準確。
在我國,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依然是當前國企改革的核心問題,這直接關系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吸引外資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是現在經濟體制改革至關重要的環節。客觀地說,這幾年公司治理結構的建設進程正在加快。世界銀行在其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目前中國80%以上的中小企業已經過改制,引進了個人和外來投資者,大約1300家大公司通過上市實現了股權多元化。
然而,必須承認的是,我們不少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并不規范。因此,吸收和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依然是當務之急。在基于市場機制的現代公司治理系統上,美國還是處于領先地位,我們仍需實行“拿來主義”。而在“拿來”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吸取各方的經驗教訓,并結合自己的實際,建立起符合自身特點的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
本欄作者高淵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