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
中國證券市場評論家們已經不是那么過于自卑了,因為他們發現,華爾街好像也并不干凈。報紙上在大談華爾街有多黑,然后就順理成章地呼吁政府加強監管。
抹黑華爾街,已經不是第一次,文學化的激情批判就不用說了,經濟學家和政府對華
爾街也總是側目而視。比如,1960年,政府委托的一個調查證券市場的委員會向國會提交了一份《科恩報告》,里面形容,“不誠實的經紀人,這種被某委員稱為‘公眾最大敵人’的角色,繼續以‘不合理的頻率’出現”。諾貝爾獎得主斯蒂格勒在一篇經典性的論文中調侃說,根據這份報告,證券市場上有太多的竊賊和能力不足的人。合乎邏輯的結論似乎就是:必須由政府進行嚴格監管。
斯蒂格勒的這篇論文發表于1964年,收入他的文集《公民與國家———管制經濟學文集》,題目叫作《政府對證券市場的管制》。斯蒂格勒利用經驗證據對美國證券監管機構進行監管的效果進行了驗證,結果發現,證監會大費周章地審查招股說明書,并未顯著改善投資者在新發行股票市場的收益狀況。斯蒂格勒說:“如果計入管制成本,則證監會是否曾為購買新股票的人省下一塊錢,實在非常值得懷疑。”這個管制成本是多少呢?僅美國證監會的預算就是4億多美元。至于由于管制導致的市場效率損失等間接成本,則無法計算了。
當然,美國證監會似乎很賣力氣。據美國新證監會主席的說法,目前美國證監會的工作負荷與1993年相比增加了80%。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證券市場卻依然出現了種種被媒體稱為“丑聞”的連串事件。那么,證監會加強監管到底發揮了什么樣的效果呢?而面對這種丑聞,這位主席先生說,如果要重塑公眾信心的話,證監會就需要大大加強,這就需要增加人員,擴充設備,因此,需要國會增加預算。
這是一切管制的奇怪邏輯:市場“失靈”了,所以需要管制;不幸的是,管制竟然也失靈了;但這不要緊,管制失靈正好成了進一步加強管制的理由。管制者、公眾、以及新聞評論員從來都不會、也不愿意從管制神話中抬起頭反思一下:管制本身是必要的嗎?或者是有效的嗎?
企業家和消費者都是凡人,所以,市場活動中永遠是錯誤百出。但企業家或消費者犯了錯誤,并不意味著市場失靈了。市場區別于其他一切經濟制度的優越性在于:它自身內在地具有發現錯誤、糾正錯誤的機制。從最近的事件中,我們已經看到,最早發現會計造假、公司偽造業績的并不是靠巨額預算支撐的監管機構,而是市場中的利益相關者;同樣,我們也看到,那些出了錯誤的企業,正在改變自己的做法,因為在客戶的壓力下,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拒絕改革就意味著失去市場份額,甚至被市場淘汰。
企業的這些改革措施,正在悄然地改寫著華爾街的規則。新的規則,將在證券公司、會計師公司、投資銀行的創新沖動與投資者的利益之間,重新建立起某種微妙的平衡。
而種種看似公正而嚴厲的監管措施,不過是妨礙了各方調整自己行為,從而自發地形成新規則的過程,有可能不是縮短,而是延長了華爾街形成新規則的時間。因為政府在輿論和民意的壓力下,出于某種政治傾向而強加于證券市場的規則,是不可能恰到好處地平衡市場各方的利益訴求的,惟一能平衡各方利益的規則,是由市場當事人通過交易去發現。
斯蒂格勒在他那篇文章中得出的結論是,“維護一個有效的資本市場,甚至比保護投資者更重要———事實上,有效的資本市場正是投資大眾最大的保障。”市場是不是有效的,只需要看市場是不是競爭性的即可。而市場是不是競爭性的,是看政府是否妨礙企業進行自由競爭。競爭是不需要鼓勵的,競爭惟一所需要的是不受妨礙。
能夠整肅華爾街的,仍然是華爾街中人。
動感短信、閃爍圖片,讓您的手機個性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