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歐元問世以來,關于區域性貨幣或跨國貨幣的議論增多了,有人提出應當建立亞洲貨幣(亞元)以與美元、歐元等強大貨幣相抗衡,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三大支柱貨幣之一。此說雖然時尚,但其可行性極其微弱,實施的時機遠不成熟。
貨幣是主權國家和民族市場的產物,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漫長歲月里,幾乎都是一國一幣,各國貨幣無不披上了民族的外衣。貨幣隨著國家的分合而分合,戰國時期的齊刀、楚布
、秦錢,只有在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后才被外圓內方的錢幣所取代。當進入紙幣流通階段之后,貨幣的國家特征更為明顯。各國的貨幣交往需要按一定的匯率加以兌換,即使較為通用的貨幣如美元、英鎊也難以承擔起真正世界貨幣的職能。但是,在幾個國家之間通用的區域性貨幣雖然罕見,也并非不存在,如西非貨幣聯盟、中非貨幣聯盟和東加勒比貨幣區就分別發行和使用統一的貨幣;今年年初正式投入流通的歐元,又是一個區域性跨國貨幣的典型范例。
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多極化的趨勢下,區域性貨幣被提上議事日程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區域性貨幣具有一定的優勢。貨幣一體化,幾個國家使用統一的貨幣,淡化了國家間的疆域界限,實現政治經濟的團結和融合;免除了這些國家間貨幣兌換、匯率變化所帶來的成本和費用,方便這些國家的相互貿易及國際交往;在對外方面,幾國聯合起來一致對外,避免了單個國家貨幣受國際資本流動的沖擊和投機操縱,增強抵御匯率風險的能力;具有一定實力的區域性貨幣還可同世界稱霸一方的貨幣相抗衡,建立和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
但是,不能不看到,貨幣一體化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為此,也需要參與國朝此目標努力并付出一定的代價。
今年年初歐元的正式流通,實現了歐洲多年的歐元夢。從建立歐羅巴合眾國的設想開始,到經濟一體化乃至貨幣一體化,歐盟諸國經歷了30年或者更加漫長的歷程。盡管歐盟各國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位置和社會歷史文化狀況十分相近,但為了建立統一的歐元區,仍然必須按照協定中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經濟趨同指標加以努力和調整,比如經濟增長速度、通脹水平、匯率波動水平及國際收支差額等類指標要達到基本接近,作為歐盟成員國的希臘就是因為不達標而延遲到2001年方才加入歐元區,英國、瑞典也因政治經濟等原因不愿加入。而且,歐洲中央銀行對各國再貼現的分配也有一定的額度。在歐元發行之后,還潛伏著一系列的不穩定因素,諸如貨幣轉換中的物價上升、貨幣發行中運送保管成本的增加、跨境轉賬手續費的昂貴、各國在貸款量、發行量之間的利益之爭等,這些問題尚待逐步解決。
可以看出,建立統一的一體化貨幣區,區內各國必須具有如下一些趨同性因素:第一,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增長速度基本一致;第二,地理上緊密相連,政治制度和歷史文化背景相近;第三,具有基本一致的物價上漲水平、匯率波動及國際收支差額。
從亞洲各國來看,就經濟發展水平來看,除東盟各國較為一致外,其他各國之間的差異甚大,盡管中國、日本、韓國的經濟實力處于領先地位,由于其他方面的巨大差異,談論帶頭建立一體化的區域性貨幣似乎為時尚早。貨幣的一體化首先需要有經濟的一體化,發行統一的“亞元”更無從談起。
當然,任何事物都不會千古不變,隨著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格局的變化,也許有必要設立一種統一的貨幣,研究“亞元”產生的條件和步驟也是不無意義的。
動感短信、閃爍圖片,讓您的手機個性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