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環境日前夕,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在接受專訪時指出,如果以10分制為標準,過去10年全球環境治理工作的平均分可能不會超過3分;10年來也有進步,比如一些國家在減少大氣和水污染、穩定人口等方面獲得了成功。不過布朗認為,這些成功絕大多數都是地區性的,全球范圍內并沒有太多改善。
過去10年,世界的環境狀況更趨惡化,具體表現在:一方面,氣溫上升、人口膨脹、
植被減少、土地荒漠化等趨勢在繼續;另一方面,各國共識難求,一些環境條約形同空文,無法實施。這是國際社會在環境問題上面臨的嚴峻現實。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不久前發表的最新全球環境展望報告中,專家稱地球正處于環境的“十字路口”。對此,布朗認為世界的未來在于“生態經濟”,構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生態經濟”是建立在新技術基礎上的,它是一種以風力取代煤、氫燃料電池取代內燃機、全面可循環再生的經濟,不會破壞全球氣候。更重要的是,“生態經濟”的核心理念是“讓市場來說明生態學真理”,或者說利用市場價格的杠桿,來對危害環境的經濟行為進行調節。
布朗舉例說,汽油現在的價格,反映的是開采和運輸的成本,但并未體現出使用汽油對氣候等造成的危害;再比如,目前許多國家水價過低,水被作為一種富裕的資源來對待,而實際上水是一種稀缺資源。它們的市場價格,都是對生態學真相的歪曲。因此,必須對稅收等進行重新設計,使很多環境問題能夠借助市場機制得到自行解決。
要實現這一規劃,歸根結底,需要的還是行動。第二屆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將于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屆時與會代表將在水資源和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上更有緊迫感。布朗認為,如果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仍然無法在約翰內斯堡彌合分歧,那么整個世界將遭受一次沉重的“心理打擊”。
據新華社華盛頓6月1日電
新華社記者毛磊吳偉農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