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仁
有人提出這一次美國經濟衰退,美聯儲及其主席格林斯潘難辭其咎。不當的貨幣政策使得1999年的貨幣供應量增加了17%。而在2000年生怕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又踩了“急剎車”,利率升到6.5%,當年的貨幣供應量反倒減少了3%。如此折騰破壞了經濟的高度繁榮,導致了2001年的衰退。至于其他的因素則統統是次要的。
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國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及其相伴的經濟停滯,造成了破壞力極大的“滯脹”。保羅.沃爾克臨危受命執掌美聯儲,立即用大幅提高聯邦基金利率的辦法來降低通脹。其后利率急劇波動。1980年4月為20%,1980年7月是11%,1980年12月是21.5%。那些主要依靠從銀行融資的中小企業尤其苦不堪言,有人揚言要跟沃爾克拚命,這位聯儲主席被迫接受了一名保鏢跟隨左右。自那以后,美聯儲“圣經”的第一句話和最后一句話就是“與通貨膨脹做不懈的斗爭”。當時的苦難和危險至今記憶猶新,這個反通脹的傳統也由格林斯潘繼承至今。
有人認為,美聯儲反通脹的觀念和數學模型過于陳舊。在貿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場進一步開放,競爭激烈,企業不再敢冒失去生意的風險去提高產品的價格。更重要的是技術的迅猛進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成本,創造出更多的產品與服務。通貨膨脹的經典定義“太多的貨幣追求不太多的商品”已失去意義。這個看法盡管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數據來得到最后的肯定,但畢竟不是沒有說服力的。
還有人認為,美聯儲防止通脹的理論依據和相應的測評方法是“后顧性”的。即對已經成為過去的經濟數據加上美聯儲專家們的經驗判斷作為基礎,但經濟發展和變化的速度已經大大加快了,F在應該尊重市場和市場“前瞻性”的信號。市場中現時的商品價格和市場對未來的期望(比如期貨價格)才是活生生的可靠現實,反映出構成市場的千萬個操作者(企業和個人)思想與行為的總和,比任何作為個人的專家更加可靠,也更加高明。尤其要求美聯儲關注商品(如貴金屬)的現貨與期貨價格,關注債券的中長期價格或回報率,由此得出市場的通脹預期。
供應學派則走得更遠。他們認為當時美國經濟根本不存在通脹的危險,不用緊張害怕。對經濟發展不要設定人為的“速度限制”。美聯儲的“干預”弄巧成拙。這一點當然是“事后諸葛亮”,歷史不可能再來重演一場,誰也無法肯定地說當初不剎車美國經濟會怎么樣。但是當初也有人說美國“新經濟”能使經濟周期淡出,結果證明周期依然存在。供應學派要讓美國經濟一直熱下去而不加干預,恐怕也是失之偏頗。
在一段時間里看不到通脹的影子,話題也就轉到通貨緊縮上來。早在1998年1月格林斯潘在講話中竟然18次用了通貨緊縮這個詞,“在世界經濟和金融界引起了很大的不安!币话阏J為通縮是遠比通脹更難對付的經濟災難。它是一種價格、收入、需求和生產萎縮,失業增加、貨幣量減少的連鎖反應。環顧世界現在似乎只有日本有通縮之嫌,美國還遠遠沒有類似的跡象。但是,就像對待通脹需要提高警惕一樣,美聯儲中也有人對通縮抱有戒心。比如美聯儲里士滿分行行長布羅德斯。他看到日本通貨緊縮如此嚴重,即便日本央行把利率降到零,其實際利率仍然是正數,但央行則面臨無息可降的困境,喪失了調控的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通貨緊縮的討論中往往概念不明,缺乏嚴格的界定而引起誤會。據外報歸納,“一部分人認為,通貨緊縮無非是通貨膨脹被部分或全部吸收了!彼詫洕鸁o害,倒是促進了家庭購買力。“相反,另一部分人認為,通貨緊縮是一種價格的猛跌,”導致社會和經濟災難。還有人認為,通貨緊縮首先是指消除通貨膨脹的運動,并認為它是指經濟的不景氣。美國目前就處在部分傳統通貨膨脹因素被抵銷的情況。主流的看法是長期維持目前1.75%的低利率會導致貨幣供應量過快、過猛地增加,保不準會產生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但是過早、過重地加息又會扼殺稚嫩的經濟復蘇,使經濟再度限入衰退,風險又轉到通貨緊縮那一面去。美聯儲的任務就是在“與時俱進”的精神指導下,在反通脹、防通縮兩條戰線上同時作戰。
(作者為復旦大學教授)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