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
作為第二大實體的日本經濟,在經歷了十多年的緩慢增長和數次衰退后,陷入了難以自拔的泥沼。日本政府和央行雖然都致力于擺脫衰退,但是在采取何種刺激經濟的措施上無法達成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日本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中存在很多“惡疾”,而這些“惡疾”又相互制約,從而使日本經濟形成一個怪圈,造成日本政府不得不在貨幣政
策失效的情況下尋求通貨緊縮的對策。
日本貨幣政策失效的原因很多,首要的因素是缺乏一個健康的傳導機制。眾所周知,壞賬是日本商業銀行面臨的致命問題。日本銀行業過去10年已注銷60萬億日元壞賬,但是根據日本金融監管廳的調查,日本銀行業的不良貸款仍有151萬億日元,占貸款總額的22.4%。其中15家大銀行擁有18萬億日元的呆壞賬(第三、四類貸款),另外有60萬億日元的二類貸款隨著經濟的惡化而不斷產生新的壞賬。一方面,在巨額壞賬的壓力下,商業銀行缺乏放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企業對銀行貸款的需求也比較弱。日本前大藏省常務副大臣神原英姿今年3月在中國社科院演講時提出,造成企業對貸款需求微弱的主要根源是日本經濟的雙重結構。他認為,日本經濟分裂成兩大部門,一個是出口導向型的部門,如索尼和豐田等大企業,這些企業由于很早就參與國際競爭,因此生產率比較高,其本身財務狀況較好,且這部分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融資的成本比較低,因此并不依賴國內商業銀行的貸款。但是另外一類面向國內生產的企業,主要是服務業和制造業,其生產效率低下,恰恰這類企業是商業銀行的主要貸款對象,因此成了壞賬產生的根源。因此銀行為避免產生新的壞賬,對這些企業的貸款重重限制,另一方面由于經濟衰退,這些企業的貸款需求很小。在政府施加了重重壓力之后,日本央行近期開始給商業銀行注入資金。根據路透4月16日公布的央行2月28日會議紀要,日本央行以8比1通過提供資金供給。但是由于企業貸款的需求很少,且短期利率接近于零,銀行根本無需使用額外的準備金。央行增加的貨幣供應量仍然停留在銀行體系內,無法進入流通,因此通過向商業銀行注入資金,無法真正實現擴大貨幣供應。這樣做無非是粉飾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營造出一種寬松政策的氛圍,但卻沒有實際作用。
由于寬松的貨幣政策無法真正實現貨幣供應的擴大,那么阻礙經濟復蘇的通貨緊縮也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日本近幾年來一直經歷著通貨緊縮。通貨緊縮之所以發生是因為經濟衰退限制了人們的消費支出,人們普遍認為持有貨幣是最安全的選擇,從而公眾愿意持有的貨幣量大于央行的貨幣供應量。公眾持有貨幣不能產生創造貨幣的效應,但是通貨緊縮提高了公眾手中的貨幣的購買力,增加了公眾持有貨幣的欲望,從而進一步導致通貨緊縮,最終形成惡性循環。通貨緊縮會導致內外部經濟的不均衡,這是因為通貨緊縮在長期可以刺激出口增加:通貨緊縮會導致工資水平和物價水平的下降,從而使日本出口商品成本下降,加強日本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進而刺激出口。但通貨緊縮阻礙國內經濟復蘇的負面效果比其刺激出口的積極作用更加明顯和立竿見影。
日本政府一方面拿不出金融體系改革的實質性措施,另一方面一再督促央行擴大貨幣供應量,以期刺激經濟復蘇。雖然日本央行2月28日貨幣政策會議決定向商業銀行注入資金,但是經濟學家都認為這一舉措將收效甚微。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以金融體系改革為核心的結構性改革,還是以擴大貨幣供應和克服通貨緊縮為目標的寬松貨幣政策,其作用的發揮都要有一個過程,尤其是前者,而前者恰恰是后者的前提。因此,日本政府和央行難以協調在金融體系改革和刺激經濟復蘇方面的觀點。但是,央行和政府在通過日元貶值來刺激經濟復蘇這一問題上,觀點卻高度地一致。應當說,日本奉行弱勢日元政策,實際上為了在省去國內改革成本的情況下求得經濟復蘇,日本政府和央行都希望這是一條捷徑。目前日本政府和央行把刺激出口看作日本經濟的救命稻草,不惜以日元貶值的手段來促進出口的增長。央行和政府任由日元跌破130,甚至對目前日元在131~134的價位表示滿意。但是貶值對貿易對手國家會造成較大的損害,從而使日本政府承受了很大的輿論壓力。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