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 李文軍
上篇:美國股市近50年主流投資理念演變
下篇:中國股市迷信技術分析與籌碼操縱
摘要
1、投資理念主要發源于最具活力、最具創新精神、最發達的美國證券市場,基本分析學派已成為發達國家或地區股市投資理念的主流,其兩個主要分支是內在價值型投資和成長型投資。
2、與不同年代的產業發展周期一致,處在高增長期行業的高增長速度的熱門股在股票市場歷史上各時期比比皆是、各領風騷,概念股是成長型投資的必然產物和升華。
3、歷史經驗表明,在經歷過度的熱情追高成長型股票導致最終幻想破滅之后,必然會回到穩健的價值型投資的老路上,投資理念的變化呈現周期性的循環規律。
4、市場投資理念的周期性變化同股票市場籌碼結構的調整過程驚人地一致:在經過成長型股票熱的高峰之后,被低估的市場籌碼逐步被調整到更積極、堅定的投資者手中。這種市場籌碼結構轉換的調整一旦完成或時機成熟之后,新一輪的市場熱點或周期就為期不遠了。
5、基金引導著市場主流的投資理念;鹗冀K伴隨著先進的產業理論和管理思想的武裝,始終走在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最前沿,領先于經濟周期。
6、我國股票市場處于發展的初期,政策市和消息市特征鮮明,大眾的投資理念還相當稚嫩。市場投機氣氛濃厚,投資者普遍偏好成長股,概念炒作盛行。
7、國內股票市場目前還沒有一個清晰的、可供參照的上市公司內在價值衡量標準體系。我們的市場缺乏大量的基礎研究數據,常用的相對價值法(比較市盈率、市凈率等)又存在整體抬高類比對象(整個行業軸心)的缺陷(如果整個行業均成為投機目標,該方法有“助漲助跌”之效果),而基于現金流量貼現的內在價值法也有明顯的缺陷。
上篇:美國股市近50年主流投資理念演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顧美國股市50年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可資借鑒之處
價值型投資和成長型投資的周期循環
投資理念主要發源于最具活力、最具創新精神、最發達的美國證券市場,美國大學的理論學術研究和全球一流企業的經營管理創新實踐為投資理念的不斷發展和革新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創新平臺。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演進,各種新的投資理念也從發源地向外圍擴散,在傳播到外圍股票市場(歐洲、日本、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等)的過程中,必然會結合不同的市場特殊情況與其它投資理念不斷發生碰撞,誕生出新的投資模式;ヂ摼W和通訊技術的進步更是加快了發源地的新興投資理念在全球傳播的速度,1999-2000年由美國傳播而來、在中國香港和中國大陸證券市場刮起的互聯網熱潮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20世紀的大部分時期,基本分析學派已成為發達國家或地區股市的主流,它發展出的兩個主要分支是內在價值型(Value stock)投資和成長型(Growth stock)投資。前者認為,投資者投資股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每年收取現金(股息)紅利,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沃倫.巴菲特。成長型的投資者購買股票的主要目的則是獲得價格差而非現金紅利,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彼得.林奇。人類要求迅速致富的心理導致對成長型投資的先天偏好,然而歷史經驗表明,在經歷過度的熱情追高成長型股票導致最終幻想破滅之后,必然又會走回到穩健的價值型投資的老路上,循環往復,周而復始,投資理念的變化呈現周期性的循環規律。
與不同年代的產業發展周期一致,處在高增長期行業的高增長速度的熱門股在股票市場歷史上各時期比比皆是,如19世紀的鐵路股、20世紀早期的鋼鐵股和汽車股、50年代的鋁工業股、60年代的電子股和塑料股、70年代的石油股、80年代的生物制藥股和房地產股、9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和網絡股等等,各領風騷,概念股是成長型投資的必然產物和升華。
戰后繁榮的50年代——
由于剛經歷了1929-1933年的大崩潰,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小規模的個人股票投資被認為是危險的舉動,個人投資購買股票不多。個人持有普通股熱是從五六十年代開始的,主要是因為當時(尤其是50年代末期)人們很難相信會再次出現大蕭條和股崩、藍籌股比債券表現好以及擔心通貨膨脹侵蝕個人的錢財。1958年,玻璃纖維船股票是當時市場上的搶手貨,它具有完全替代木船的許多優勢,迎合美國50年代的休閑主題。后來的互聯網股票同此時期的玻璃纖維船股票熱有許多類似之處。
“電子狂潮”和騰飛的60年代——
這個階段的鮮明特征是后綴有“trons”的公司名稱的流行,是增長股票和新股的狂潮期。在很大程度上,電子工業股熱與當時的美蘇兩國太空軍備競賽有關。
成長股是預期有高收益、高增長率的股票,特別是那些與高新技術相聯系的公司股票,如一些生產半導體、速調管、光學掃描器以及其它先進儀器儀表裝置的公司,這些行業因投資者對其產品強大市場前景的憧憬而股價飛漲。從60年代開始,多年以來傳統行業的5-10倍市盈率規則被50-1000倍取代。1961年,數據控制公司的市盈率達200多倍,而增長穩健的IBM和德克薩斯儀器公司的市盈率也達80多倍。在此時期,以市盈率倍數為核心、注重未來現金流預測的穩固基礎理論讓位于注重投資者心理因素、“高買高賣、順勢而為”的空中樓閣理論。
為滿足投資者對騰飛的60年代(太空時代)股票的無止境的投資饑渴,1959-1962年發行的新股比之前的歷史上任何時期都多。如同90年代后期的“.com”熱潮,以“trons”后綴命名的公司紛紛涌現,電子狂潮在1962年卷土重來,5個月后終于爆發可怕的拋售浪潮。成長股、績優股同樣被卷入暴跌的災難,超過大盤的平均跌幅。股票市場從動蕩中恢復趨向穩定后,進入的下一個運行熱潮便是企業并購浪潮。
投資者對公司高增長的預期,如果不能通過高增長或高科技的概念獲得,便需要創造其它新的方法或概念作為接力棒。于是,60年代中期誕生了美國產業發展史上的第三次并購浪潮。該時期企業并購浪潮的主要動力在于兼并過程本身會導致股票收益的增長,其中的技巧是財務或金融知識而非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1968年,由于該次并購浪潮中的領導者發布的季度公告收益低于預測,引發了市場的懷疑和震動,企業并購浪潮開始急劇降溫。
在60年代,除了上述概念之外,市場還誕生出其它概念股票,施樂公司是概念股票的典型案例。該概念是一種新型工業生產的機器,能靜電復印干型復印品,具有專利保護和領先優勢,這個真實、可信、革命性發明的故事吸引幾乎所有業績優良的基金經理。后來這種概念化投資策略發展到任何概念都行的地步。概念公司經常出現的問題是擴張太快、負債過多、管理失控等,公司的經營管理風險很大,成長的不確定性大。當1969-1971年的熊市來臨,概念股跌幅比漲幅還大、還快。此后很多年,華爾街不再迷信業績和推崇概念。
就像行業或經濟發展有自己的周期一樣,整個60年代公眾對概念崇拜的理念經過了近10年的洗禮之后,又回歸到周期循環的起點,崇尚績優成長股。到60年代后期,隨著基金數量和規模的不斷擴大,開放式基金之間爭奪公眾資金的競爭加劇,公眾開始關注基金近期的業績記錄,尤其關注基金是否購買了那些有令人振奮的概念和完整信服歷史的股票。業績投資便開始風靡華爾街。
穩建的70年代——
經歷了60年代的購買小型電子公司和概念股票之后,基金經理和投資者恢復了理性和穩健原則,開始投資于有令人信服的增長記錄的藍籌股,這些股票還有持續增加的股利以及很大的總股本(流動性好)。人們認為這些股票不會像60年代投機狂熱時代那樣垮掉,人們普遍的心理是購買后開始等待長期收益,被稱為是謹慎的行動。當時的50只時髦股票主要有:IBM、施樂、柯達、麥當勞、迪斯尼等。人們認為任何時候購買這些已經被歷史證實的成長股都不會錯,這被稱為“一錘定音(one-decision)”股。而且,購買藍籌股還能為機構投資者帶來謹慎投資的聲譽。在眾多機構大肆追逐下,這些時髦股票的價格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增長。
表一:美國70’S的“50家最時髦成長股”中的6家在市場高潮和低谷時期的市盈率對比情況一覽表:
|
索尼 |
寶麗來 |
麥當勞 |
國際調味品 |
沃特·迪斯尼 |
休利特·帕卡特 |
1972年 |
92 |
90 |
83 |
81 |
76 |
65 |
1980年 |
17 |
16 |
9 |
12 |
11 |
18 |
資料來源:《漫游華爾街》中譯本,(美國:B.G.馬爾基爾, 1994)
狂嘯的80年代——
80年代是生物工程股的好年華,同樣具備許多投機過頭的好股票,它以另一波包括生物技術和微電子在內的新領域的新股浪潮而開場。1983年出現的高科技浪潮是60年代的極好翻版,僅僅是改變了名稱而已。技術革命喚醒了人們對高科技將徹底改變人類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幻想,直接刺激起60年代的概念炒作理念的復蘇。幾乎所有的原始新科技股都是搶手貨,新股上市后還會狂漲。再次引領概念股的是以基因工程為基礎的生物技術的革命性突破以及驅動生物技術狂熱的是抗癌(后來是抗愛滋病)新藥的問世!渡虡I周刊》當時對此也以標題文章“生物科技時代的來臨”作出樂觀的預期。1980年面世的基因科技公司的股票上市后的最初半小時狂漲近3倍。60年代概念股是以50倍的收益出售,而到80年代卻是以銷售額的50倍出售(因為其銷售額極小,無近期收益,后來互聯網的估值又出現更神奇的新方法),華爾街還因此出現了專門針對生物技術公司的新估價方法。最終的結果還是市場自身來消化自己吹起來的泡沫,從80年代中期到后期,大多數生物技術公司股價跌去3/4,1988年的市場復蘇也沒有幫多少忙。
激動人心的90年代——
90年代首先是前半期的“亞洲四小龍”熱,當時的背景是基金經理因美國本土經濟的發展速度放緩后而將目光轉向海外。而對新興國家市場由于有了激動人心的發現和預期其有巨大的增長潛力,加上人們對該市場的風險知之甚少,直接推動了股票投資的國際化——“亞洲四小龍”熱,后來因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而崩潰。90年代后半期至今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概念股的狂飆及退潮,人們對此至今記憶猶新,同樣也經歷了一個從狂妄到恐慌、最終到崩潰的完整過程和結局。-
追溯美國股票市場近50年投資理念演變的歷史,可以發現以下三點規律:
1.美國股票市場近50年投資理念演變的歷史,大致按以下線索在展開,其中又蘊涵著某種周期性的循環規律:電子、半導體股(60’S)——績優藍籌股(70’S)——生物工程股(80’S)——亞洲四小龍、網絡股(90’S)——傳統行業績優藍籌股(目前仍處在回歸過渡期)。在每一周期中,投資者對證券評價的風格和方式在證券定價中起關鍵作用,從而也就奠定該時期的主流投資理念。概念股興起時期,以內在價值型投資為基礎的穩固基礎理論屈從于空中樓閣理論,借助于投資大眾的從眾化情緒和過度反應,將憧憬美好的空中樓閣演繹得登峰造極。在概念股崩潰之后,受傷的弱勢群體和投資大眾追求安全和穩健的觀念又深入人心,以內在價值作為股票投資價值的心理底線牢不可破,從而矯枉過正地走向另一個極端,回到有看得見的收益增長和分配現金紅利的傳統產業,直到下一輪周期新的振奮人心的概念出現。
2.市場投資理念的周期性變化同股票市場籌碼結構的調整過程驚人地一致。被低估的市場籌碼(成長型股票熱時必然導致市場大量拋售價值型股票,持續一段時期后必然導致價值型股票被低估),在經過成長型股票熱的高峰之后,逐步被調整到更積極、堅定的投資者手中時,而一旦這種市場籌碼結構轉換的調整完成或時機成熟之后,新一輪的市場熱點或周期就為期不遠了。這種周期性在任何國家和地區的股票市場都是合乎邏輯的,因為它與股市零和博弈游戲的利益矛盾或盈虧結構相一致。
3.基金引導著市場主流的投資理念。無論是向新型行業投資、向高成長的新興市場投資(國際化浪潮),還是向國內績優藍籌股投資,基金始終伴隨著先進的產業理論、管理思想的武裝,走在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最前沿,領先于經濟周期。正是資本的驅利性和對投資領域的高度敏感,資本才始終能夠率先找到流動的方向,引導社會資金(資源)流向回報最高、最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產業和公司,而一旦遇到阻力便開始自動調整,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下篇:中國股市迷信技術分析與籌碼操縱
我國股票市場仍處于發展初期,政策市與消息市特征鮮明,大眾投資理念還相當稚嫩
歷史回顧
我國股票市場的正式發展從上海、深圳兩個交易所的成立(1990-1991年)開始,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境地。1994年之前,股票市場的規模一直很小。雖然股民的投資熱情隨著股票投資觀念的啟蒙和股市財富效應的傳播而不斷上漲,市場的制度建設和監管水平仍停留在初級階段。由于股票市場嚴重的供求關系失衡,一些超級大戶聯手隨意在市場上翻云覆雨,股市指數輕易從500-600點突破1400點。很早開始,就有“浦東概念”股等概念的流行。公司股價與公司基本面脫節,股價的升降僅僅是伴隨著籌碼的集中和擴散過程,擁有了籌碼便擁有了一切。不少公司相互之間的股價比較除了控盤程度之外,沒有任何標準可循。機構利用資金和信息優勢在股市中興風作浪,游刃有余;而散戶則依靠四處打探消息和憑借技術分析法期望能夠與莊共舞,戰勝莊家之類的股書暢銷。從臺灣股票市場移植過來的技術分析法大行其道,立足于行業與上市公司分析的基礎分析法僅僅為少數有先見之明的證券公司所采用。股票市場的價值和價格衡量體系并不明朗,還處在醞釀和構建之中。
1996-1997年以四川長虹和深發展為代表的績優高成長股高舉高打,引發出市場對以靜態市盈率為標準的相對價值法定價或衡量體系的認同,可以說是券商以理性投資理念引導市場的啟蒙階段,至少券商的投資目標選擇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標準。隨著國家為引導證券市場以理性的投資理念而加大對機構投資者的培育,1998年封閉式基金相繼推出。到1999年的“5.19”,高科技和高成長的投資理念由機構投資者的新貴——封閉式基金引導出來,這些時時關注西方投資理念和深受國際先進投資理念影響的基金經理,借助美國NASDAQ市場對科技股的追捧熱潮和全民對高科技的熱情,適時推出以清華同方、風華高科、東方電子、東大阿派為典型代表的科技股,2000年則以綜藝股份的網絡熱將科技股熱潮推向極至。從此以后差不多一直到2000年底,概念炒作成風,環保概念和生物制藥概念也隨著網絡股熱各領風騷,公司更名為“××高科”和“××科技”的屢見不鮮。隨著美國NASDAQ市場科技股泡沫的迅速破滅,中國股市的概念炒作還未徹底就不幸夭折。
這里還不能不提到重組股熱,正是科技概念股的火爆和市場的狂熱,重組股板塊才應運而生,不論是一般股還是績差股(絕對價格低,更容易策劃重組炒作),一旦有重組概念(新的有高科技背景或概念的大股東入主,或注入高科技的資產,或公司與外部合資、合作新上高科技的項目),股價飛升的例子屢見不鮮,此輪公司重組的最大動力應該說是來自股票市場機構(或說莊家)利益的推動。另外,從美國華爾街小盤股的良好市場表現得到啟發,由于其更切合我國股票市場的實際特點(股本擴張潛力、易于重組成科技股、業績易包裝、流通市值相對較小等),我國袖珍盤股票大部分都有較好的市場表現。
以上事實說明:我國股票市場仍處于發展初期,政策市和消息市特征鮮明,大眾的投資理念還相當稚嫩。市場的博弈格局是介入莊家與散戶之間,散戶熱衷于技術分析法以圖發現莊家的蹤跡,而機構(莊家)更重視與投資目標公司的親密關系,籌碼的收集程度至關重要;股票投資的目的不是(也幾乎不可能)現金紅利,而是資本利得或股價買賣價差,投機氣氛濃厚,投資者普遍偏好成長股,概念炒作盛行;機構投資者隊伍還很弱小,影響力相對有限,難以正確引導理性的投資理念。
價值投資與評價標準
問題的關鍵是,國內股票市場目前還沒有一個清晰的、可供參照的上市公司內在價值衡量標準體系。由于總體上投資決策的理論支持基礎不是內在價值法的基本分析(會借鑒參考一點),而僅僅籌碼從收集到擴散的“做莊”思維,加上特殊的股本結構(約2/3的股本不能流通)導致定量分析上的困難,我們的市場缺乏大量的基礎研究數據,常用的相對價值法(比較市盈率、市凈率等)又存在整體抬高類比對象(整個行業軸心)的缺陷(如果整個行業均成為投機目標,該方法有“助漲助跌”之效果),而基于現金流量貼現的內在價值法也有明顯的缺陷(我國上市公司以現金分紅的股利分配方案極為少見,國家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加入WTO等會給企業未來成長和經營帶來極大的不確定將導致現金流的預測誤差極大,選取多大的貼現率、β值也因歷史數據有限而存在很大的爭議)。
雖然現代流行的博弈論對投資決策的重視,直接促進了相對價值法目前已成為華爾街廣泛運用的主流估值法。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國股市作為一個封閉市場,最大的不足是目前沒有相對公正的參照系,也沒有多少歷史紀錄或經驗數據可作為合理定價的參考依據。按照我們根據相關資料的統計,美國股市近70年來整體平均市盈率的增長速度緩慢,平均每10年的增長速度約為7.22%,近70年(從1928到1998年間)的平均(簡單算術平均)市盈率約為16.61,具體指標如表二所示。
|
1928-1929 |
1929-1939 |
1939-1949 |
1949-1959 |
1959-1969 |
1969-1979 |
1979-1989 |
1989-1998 |
大盤起、止 |
300-248 |
248-150 |
150-200 |
200-679 |
679-800 |
800-839 |
839-2753 |
2753-9181 |
大盤指數上升幅度% |
-17.3 |
-93.5 |
33.3 |
239.5 |
17.8 |
4.9 |
228.1 |
233.5 |
平市盈率均 |
15.6 |
22.39 |
12.06 |
13.56 |
17.60 |
10.87 |
22.77 |
25.41 |
資料來源:根據Growth Stock Outlook (SEP1, 1999)整理.
表三是我國股市比較典型的成長型投資與價值型投資的年收益率對比。從表三中不難看出,最后一欄顯示1996-1997年間的熱門股票是績優成長股,其最大漲幅大大超過大盤平均漲幅,1999-2000年間的熱門股是科技股,其最大漲幅也超過大盤平均漲幅,但不如1996-1997期間鮮明,因為此時的私募基金規模巨大,資金推動加速股市上漲從而掩蓋了科技股的鋒芒。
|
價值型 |
成長型 |
申能股份 |
粵電力 |
佛山照明 |
青島海爾 |
中興通訊 |
東軟股份 |
清華同方 |
大唐電信 |
當前市盈率 |
18.47(13.44*) |
25.23 |
25.29 |
22.16 |
28.21 |
34.1 |
49.24 |
46.28 |
近三年主營業務收入總增幅% |
106.7 |
180.5 |
153.9 |
126.2 |
716.6 |
428.4 |
861.7 |
452.2 |
近三年凈利潤總增幅% |
155.1 |
161.3 |
120.2 |
173.3 |
302.5 |
270.0 |
339.9 |
254.9 |
99-00最大波幅% |
329 |
338.5 |
154.4 |
207.5 |
232 |
287 |
336 |
245 |
96-97股價最大總漲幅% |
424.3 |
659.6 |
314.7 |
693 |
N(97.11上市) |
N(96.6上市) |
N(97.6上市) |
N(98.10上市) |
比較同期大盤總漲幅% |
522.9Vs294.5(以滬市1996-1997的大盤最大漲幅說明,取簡單算術平均值) |
275 Vs 202.9(大盤1999-2000年間的最大漲幅) |
資料來源:根據公開披露的數據整理。其中對價值型股票的選取以歷年分紅最多的幾家,成長型股票選取四家有代表性的科技股。樣本數量選擇不夠,僅僅是說明問題。注*:市盈率的計算以2001/10/22日收盤價為準,其中申能股份的每股收益按前三年平均計算(括號內以2000年數據計算),其它取2000年的數據計算。
從2001年7月份開始的股市暴跌的基本背景是以市場化方式解決國有股流通問題、政府與民爭利的擴容壓力和以美國NASDAQ市場為首的國際科技股調整寒潮,加上國內因加入WTO的臨近而開始對證券市場多角度、全方位嚴格監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查處違規資金,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等等)等情形下對市場泡沫的一次較徹底的擠壓。本次股市的深度下挫不僅是一次對包括機構在內的投資風險教育課,而且將在業內產生一次對投資理念徹底的反思,其最終目的將是引導市場形成理性的投資理念。物極必反、價值終究回歸的鐵律又一次得到印證。
國內股市的新特點
我國股票市場是一個新興、后發的市場,其繁榮成長的背后有對未來連續很多年高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期強勁支持。在缺乏適宜、成熟的市場環境和條件下,模仿或移植國際投資理念有時可能會出現暫時的水土不服。
以2001年6-7月間大盤在年內應該可以預見的頂部為分解線,同美國股票市場和該分界線之前的我國股票市場相比,目前我國股票市場有如下新特點:
第一,2001年以來,以市場規范和市場化為主旋律的制度革新取得顯著效果,但還有待進一步推進。股票發行由審批制向核準制的過渡、民事賠償權制度、上市公司退出機制、推行獨立董事制度以改善公司治理結構、信譽主承銷商制度、信息披露新規定等法規的建立和完善,都將為股票市場提供一個規范化、市場化的運行環境,有利于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以查處一批違規的上市公司、中介機構、市場操縱事件等為標志的越來越嚴格市場監管,昭示規范和理性行為是市場主流,“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游戲規則有待進一步建立。但由于特殊的國情,我國涉及證券市場監管的部門較多、政出多門,加上計劃經濟時代的管理觀念和影響猶存等因素,存在政策的不穩定性、非連續性、非透明性,如國有股減持問題等,導致在根本上難以培育出長期投資的市場投資理念。
第二,股票市場投資者結構仍然是以散戶為主的模式,迫于監管的壓力,博弈格局正從以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公司、私募基金等為主的機構與散戶的博弈,向機構之間的博弈轉化。發達市場的現狀是,由于機構普遍的研發力量相對較強,對上市公司內在投資價值的發現和挖掘,將是選擇購買股票的決定性因素。理性的先知先覺者在以投資組合形式買入之后,將坐等后來的其它機構跟進及市場的自我糾正而盈利。隨著我國今后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的加入,在機構博弈的格局下,只存在認同某公司價值的先后和高低,對同一價值認識的分歧會產生很大的風險。隨著監管水平的不斷提高(包括可能實行保證金帳戶“實名制”),機構將以“明莊”形式合法重倉持有看好的股票,以前的機構聯手做莊與散戶博弈的情形今后將很難再現。
第三,股票市場目前面臨著嚴重的誠信與道德危機。2001年因政府對上市公司中介機構及莊家的嚴厲查處,暴露出許多上市公司虛假包裝上市與包裝利潤、信息披露失真、中介機構造假和證券欺詐、莊家操縱股市的問題。隨著東方電子、銀廣廈、藍田等經典高增長績優股形象的土崩瓦解,在打擊欺詐和違規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摧毀了投資者的市場信心。我們懷疑股市財富效應能否承受作為證券市場基石的誠信之輕。在當前股票市場弱勢群體的中小投資者心中,懷疑一切的思想占主流。大盤企穩后的投資對象將可能是有較長時期持續穩定增長歷史記錄的公司,新股熱可能會降溫。如果政府能夠因勢利導,有現金流支撐作真實業績基礎的現金分紅可能逐漸成為今后上市公司(尤其是傳統行業)主流的股利分配政策。
第四,中國加入WTO后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加快,必然要求清除高度投機的市場泡沫,實現投資理念與國際慣例接軌,深受國際發達市場先進投資理念影響的基金經理在國內股票市場操作實踐的引導將加速這一進程。假設10年后股票市場完全開放,屆時我們的投資者可以有更大的投資選擇自由度,國外股票市場大量的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高增長業績記錄和低市盈率(20-30倍)的藍籌股,可能是我們的理性選擇方向之一。今后一兩年內參照國際標準(考慮到我國國民經濟和股票市場的增長潛力,應適當調高)選擇相對較低市盈率的股票,可能是一個大趨勢。
第五,以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為主、以“一股獨大”為主要特征的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中小股東的利益常常易于受到侵犯,而股東只能無奈地“以腳投票”,“以手投票”的投資模式極少。而在美國市場,作為持有其一定比例股份的投資基金通過收集小股東的投票權來干預上市公司決策和管理的的所謂主動性投資(培育上市公司型)卻很常見。未來,我國基金將領導主動性投資的潮流。
未來10年的主流投資熱點預測
成長性股票并非一定要是高科技行業的公司,如傳統零售行業的沃爾瑪、食品飲料業的可口可樂公司,它們借助先進的管理思想改造傳統行業實現了高速度的增長,它們也是成長類股票。按照對1995年美國股票市場比較認同的大體上的分類,美國的成長性行業主要包括計算機和半導體、消費產品、制藥和生物技術、娛樂、金融服務、餐飲、機械設備和建筑、污染控制、零售、通訊業。收益型行業(一般是傳統行業)包括商業服務、化工(部分)、林業和礦業、電力公用事業、金融服務、健康護理、天然氣、石油、電訊、煙草、自來水等。周期股主要包括航空、汽車、鋼鐵、化工等。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階段與美國有較大區別,因此,應該結合我國的產業發展階段和水平來預測我國股票市場各行業的未來(5-10年),判斷它們是否是成長性股票、熱門行業。
首先,高成長的熱門行業必定是緊扣時代主題,而時代的主題一般與國家產業發展政策是一致的。早期的家電需求熱(城鎮居民家庭冰箱、彩電的普及)直接導致四川長虹績優高增長股形象的的崛起。參照國際上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史經驗(依據人均GDP水平),我國下一個需求熱應該是房地產、汽車,時間應該在未來5-10年內,未來將同樣催生出該行業的巨頭。國家未來5到10年規劃中的重點工程如西氣東輸可能會帶動天然氣熱等局部子行業的概念炒作熱。
其次,未來一到兩年內可能出現的另一些熱點(或概念炒作題材)將是:來自傳統行業的重組(為應對加入WTO的挑戰、增強競爭力而對國內行業內部的整合,如百貨零售業和醫藥行業等,以及外資為進入國內市場而發起的并購熱)、寬帶網、媒體熱(入世后國內外廠商之間的產品競爭將更趨激烈,企業廣告支出會大幅增加,媒體收益會增長更快)。
再次,對未來投資熱點預測的總結:
傳統行業的熱點可能集中在以下領域——房地產、汽車、媒體、醫療保健和金融服務、全球獨一無二的我國中藥行業。高科技產業的熱點可能集中在以下領域——軟件、通訊、環保(如果某個科技領域出現重大、革命性的產品問世,將不可避免地直接刺激該領域的概念炒作)。
最后,由重視高科技的成長股到重視公司內在價值的投資理念轉換,同樣需要漫長的過程,而在其中的過渡期,將是重視穩定的適度增長股,但必須有較長時期持續穩定高增長的歷史記錄。傳統行業的高增長股應該會更多地受到關注,而真正的受國際市場影響小的科技股(尤其是有持續穩定增長歷史紀錄的科技股)也同樣會受到追捧。
結論:
在目前的市場情況下,市場最大的問題不是泡沫問題,而是市場對誠信的喪失和由此產生的對規避風險的過分強調。具有較長時期持續(上市后至少6年,原因是一般市場認同的業績包裝藏不過前3年)的增長歷史記錄、勤勉現金分紅、市場信譽好且無違規記錄(至少是銀行的3A級客戶)和以國際市場水平衡量的低市盈率股票將首先納入機構的視野,并進而在經過市場籌碼的充分換手之后,逐步通過基金和券商等機構為主的引導最終可能引發出市場的整體認同。新的投資理念的孕育、轉換和過渡需要時間,市場的陣痛不可避免,只有籌碼充分調整到積極、堅定的投資者手中,才會在耐心等待中孕育希望。另外必須注意的是,由于面臨市場缺乏足夠多的績優、持續高增長上市公司的困境,在投資理念轉換的過渡時期,我國基金只能取短期績優增長折衷的投資理念,即追捧基本面較好的次新科技股,可能仍將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成為基金無奈的選擇。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