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反全球化運動也一浪高過一浪,聲勢蔚為壯觀。1999年底,針對西雅圖世貿組織部長會議的大規模示威,揭開了反全球化運動的序幕。自此,凡舉行國際金融、貿易組織的重要會議,場外都能見到反全球化人士的身影,而且示威的暴力程度日漸增加。
回顧過去的2001年,4月份,魁北克美洲國家首腦會議期間,警察迫不得已首次對反全球化示威者動用了催淚瓦斯和高壓水龍;6月,哥德堡歐盟峰會,4萬人舉行反全球化示威,警方實彈鎮壓造成至少3人受傷;7月份,熱那亞八國峰會召開,大規模的反全球化示威釀成激烈沖突,示威者甚至付出了生命。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國商品與服務的跨境交易和國際資金的流動,在數量與多樣性方面不斷增多,加之科技更快速和更廣泛的傳播,從而使國與國之間在經濟上日益互相依存”。應該說,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隨著商品、信息、思想和人員的自由交流,世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繁榮。但是,較之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從全球化中獲得的好處最多。
實際上,在今天全球化已經不再是要不要的問題,它給全球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帶來了深刻影響,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不可抗拒的發展潮流。但套用一句老話,它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是把“雙刃劍”。什么人在反對全球化呢?清華大學國際問題專家龐中英對此有一個大概的描述:反全球化者主要有擔心失業的工會活動分子、認為全球化加劇了環境退化的環境主義者、第三世界窮國的同情者、反對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的無政府主義者、發達國家的農產品保護主義者、抵制新經濟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左翼力量、擔心全球化將導致資本統治的民主派、市場競爭的失敗者等等。這些人組成了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組織與抗議聯盟,他們抗議全球化帶來的不公正,對失業壓力的增加、環境的破壞、貧富的分化不滿,還有人同情第三世界在全球化進程中的邊緣化處境。
去年以來,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特別是“9.11”事件使美國經濟受創,使世界經濟籠罩上濃重的陰云,全球化利弊問題遂再次成為爭論的熱點。倡導全球化的自由派經濟學者們,對反全球化觀點做出了各種回應。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去年11月在一次演講中說,那些抗議者的本意可能是要改善全球社會,但他們中的大多數對市場如何運作以及怎樣理解市場帶來的結果,是存在著深深的誤解。他的觀點是,差異是必然的,關鍵是整個社會是否在進步;一個人對某些活動的相對估價可能與別人不同,但自由市場就是如此,它們反映并重視“整個社會”,而不是社會中“某個部分”的價值。在格氏看來,反全球化人士似乎贊成某種政治上的強制,以實現所謂的公平,但利用國家權力來壓制自由交流的成果,“歷史上的有關記錄并不那么令人鼓舞,同時,也很難舉出回避市場自由而導致社會繁榮的例子”。
前經合組織首席經濟學家、著名學者戴維.亨德森也指出,對于反全球化運動來說,新的國際形勢無異于火上澆油。他警告說,對工業國來說,全球化對勞動者的影響被夸大其詞了。富國中不僅一些傳統產業的工會人士反對全球化,部分公司出于政治或經濟利益的考慮,也會樂意擔負五花八門的“社會責任”,為抵御來自發展中國家制造商的競爭而自保,進而成為反全球化的一員。
因此,有關人士提出,對反全球化也要兩面看,既要看它反對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正義性,也要警惕發達國家一些群體以反全球化為名,張保護主義之目。眼下全球經濟增長普遍放緩,反全球化運動向多邊貿易和貨幣金融體制提出了質疑,承認和尊重多樣性,傾聽弱者的聲音,對于處理全球化問題是彌足珍貴的。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全球性的,要解決它,只有靠各國人民的共同參與,以及世界各國的團結合作。
短信點歌,帶去你真摯的祝福! 3500條閃電傳情,讓她想不看都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