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若石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計算,發達國家的國內總產值下降1%,發展中國家相應下降0.4%。這個相關影響是通過世界市場擴散的
●發展中國家政府應對經濟衰退的政策首先應該為窮人著想。在衰退期間采取臨時應 急措施是必要的,但是,從長遠著眼,實行有利于窮人的經濟和社會政策才是應對經濟危機的根本辦法
●發達國家應采取促進富國和窮國經濟平衡發展的政策,改變歧視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政策和金融政策,減輕市場波動的全球效應
經濟全球化的好處不言自明:它能提高經濟效率。有充分的數據表明,參與全球化程度高的國家,經濟增長速度也較高。但是,全球化普及了市場經濟,也推動了經濟衰退的全球傳播。在世界經濟格局中處于劣勢的發展中國家被世界市場左右,既可以從全球經濟高漲中得到好處,也在全球經濟衰退中受害。
以市場匯率計算,世界經濟的衰退程度更嚴重
在分析世界經濟增長形勢的數據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數據比較權威,因而被廣泛使用。前者在2001年12月預測,2001年和2002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均為2.4%;后者在2001年10月的預測分別為1.3%和1.6%。兩者的預測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計算世界總產值使用的是購買力平價,即以各國貨幣的國內實際購買力與美元在美國的實際購買力相比得出的匯率;世界銀行則以市場匯率,即市場的外匯牌價為基礎進行計算。與市場匯率相比,購買力平價高估了世界總產值,從而高估了世界經濟增長率。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1999年,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世界總產值為41萬億美元,以市場匯率計算,只為30萬億美元,兩者相差11萬億美元。高估部分來自發展中國家,高估總額高達12萬億美元。其中,對中國的高估程度最高。1999年,以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的國內總產值為0.98萬億美元,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為4.5萬億美元,高估部分達3.5萬億美元。
經濟學家們一直在爭論使用購買力平價計算世界總產值是否合理,爭論雙方孰對孰錯暫且不談,但有一點是清楚的:購買力平價只能用于計算總產值,只能在作分析時使用。它不是實用匯率,而是理論匯率。實際的國際交易,包括商品、服務和資本的交易,還得使用市場匯率。從實際經濟結果看,各國之間的經濟利益通過國際市場分配,各國相互的經濟影響也通過市場擴散。用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世界總產值再高,對利益格局和經濟影響也無濟于事。
因此,世界銀行的預測更能說明世界經濟增長的實際狀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許覺得只用購買力平價計算有不合理之處,在2001年12月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世界經濟增長預測表的最后一行,加入以市場匯率計算的預測結果:2001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1.4%;2002年,將下降為1.2%。之所以比世界銀行的預測還低,是因為比較充分地考慮到“9·11”事件的影響。
2001年,世界經濟進入衰退。世界總產值增長速度大幅下降的后果體現在世界市場嚴重萎縮。世界貿易增長率從2000年的13%下降到2001年的1%;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資本下降了20%;國際市場的初級產品價格處于70年代中期以來的最低點;制成品價格在2000年下降2%的基礎上,又下降了4.6%;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處于8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但沒能阻止全球股市暴跌。世界主要貨幣的匯率波動加劇,日元大幅度貶值更是近年來罕見的。因此,在市場交易活動中,人們感到賺錢難了,投資難了,就業難了,生活也難了。
世界市場一體化進程加快,不斷惡化的世界市場加劇了全球范圍的經濟衰退,各國經濟增長波動的同步性增強。
20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不是同時發生的。90年代初,美國經濟首先發生衰退,歐洲滯后,日本經濟則一蹶不振。發展中國家經濟衰退與發達國家的同步性減弱,在發達國家經濟衰退時,發展中國家仍然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1997—1998年,東亞發生金融危機,經濟陷入衰退,波及到其他發展中國家,而當時的發達國家經濟繼續增長。2001年,美國發生經濟衰退,扭轉了這個趨勢。首先是發達國家經濟波動的同步性增強,美、歐、日經濟增長同時下降,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也隨之下降。據世界銀行的預測,后者的增幅從2000年的5.5%降至2001年的2.9%,2002年,可能會達到3.7%,但仍大大低于2000年的5.5%。中國和印度以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增幅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有限。如果不包括中印兩國,2001年,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只達到1.9%;2002年,可能達到2.9%。
通過市場價格傳導,衰退向發展中國家擴散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計算,發達國家的國內總產值下降1%,發展中國家相應下降0.4%。這個相關影響是通過世界市場擴散的。
國際金融市場變化的影響不僅在于資本流量,更在于金融資產價格,主要是股價和匯率變動的傳導。
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程度不斷加強,通訊技術進步使市場信息傳播加快,主要發達國家的股市價格變動會立即傳導到發展中國家,表現為各國股價的同步漲跌。拉美發展中國家的儲蓄率低于投資率,本國儲蓄不能滿足投資需要,于是過度依賴國際資本以便補充儲蓄不足,受國際金融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也更大。據計算,拉美國家的技術股收益率與美國的技術股收益率變動的相關系數為0.75,即美國技術股收益率每變動1個百分點,拉美國家相應變動0.75個百分點,而東亞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這一系數只為0.47。因此,美國股市下跌對拉美國家經濟的危害更嚴重。
世界主要貨幣匯率波動,特別是美元升值,給發展中國家匯率帶來壓力。拉美主要國家實行與美元掛鉤的盯住匯率,阿根廷企圖把比索與美元的比價固定在1比1的水平,甚至要實行貨幣美元化。美元不斷升值,比索也隨之堅挺,出口競爭力下降。在過度依賴國際資本的條件下,外債占出口收入比重提高,出口不景氣使還債更困難,銀行發生償付危機,國家信譽下降,資金大量外流,導致匯率貶值,引發經濟動蕩,阿根廷經濟增長速度已經連續四年是負值。受它的影響,拉美國家經濟增長前景不容樂觀,2001年,只有0.9%,2002年,也很難實現2%以上的經濟增長率。
國際商品市場的價格傳導從初級產品價格為主轉向以制成品為主。
按照傳統的經濟理論,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向發展中國家傳導,是通過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波動實現的。初級產品價格下降,其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隨之下降。2001年和2002年,中東和北非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3.4%和2.9%;南亞分別為4.5%和5.3%;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別為2.7%,幅度小于拉美和東亞國家。
經濟全球化和新經濟促進了新的國際分工發展,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制成品生產國和出口國,該類產品已經占發展中國家商品總出口的70%。國際市場制成品價格波動同樣影響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近年來,制成品價格下降。不但包括勞動密集型產品,也包括高技術產品。電腦價格的下降幅度大大超過過去任何一次產業革命的主導產品。東亞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緊跟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發展新經濟的步伐,大力擴展以芯片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產品生產和出口。平均計算,電子信息技術產品占它們的出口比重高達30%,占國內總產值比重也高達10%。在馬來西亞,該類產品出口比重高達65%,占國內總產值比重高達25%。新加坡、中國臺灣、菲律賓、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的相應比重也很高。據計算,1992—1999年,電腦等電子信息產品價格下降對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造成的損失分別相當于它們國內總產值增長部分的6.46%、3.13%和1.03%;對泰國和韓國造成的損失也達到0.87%和0.59%。2001年,全球電子信息產品銷售額下降了60%。東亞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增長率因此下降了20%。據計算,它們的出口額每下降10%,國內總產值就損失0.25%。如果把出口額減少對內需造成的損失計算在內,國內總產值就少增長0.33%。因此,東亞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出現了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的最大降幅,2001年與2000年相比,下降了近3個百分點,為4.6%;今年至多能達到4.9%。印尼、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泰國經濟增長的降幅接近5個百分點,為2.3%,今年難以達到3%。
俄羅斯經濟增長率下降受到國際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的雙重影響。其石油產量的60%供出口,世界石油價格疲軟,不利于俄羅斯的石油收入。如果每桶石油價格下跌1美元,俄羅斯的石油利潤就損失10億美元。俄羅斯投資缺口達700億美元,而外債已高達1440億美元。2002年需還外債140億美元。過去10年,俄羅斯外逃的資本已有1000億美元之巨。有人估計,俄羅斯每年外流資金高達200億到230億美元。俄羅斯中央銀行憑借3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難以控制盧布匯率。俄羅斯仍有發生金融震蕩的可能性。盡管2001年經濟增長率下降不大,但今年的日子不好過,經濟增長率可能從去年的5%降到3.8%。
在世界市場波動中,窮人狀況最慘
以人均收入衡量,世界市場惡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危害更嚴重。2001年,它們的人均收入增長率僅為1.5%。不少國家甚至出現下降趨勢。受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影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發生金融市場波動的阿根廷和土耳其,分別下降8.7%和3.2%。受到石油價格下降影響,沙特阿拉伯的人均收入下降1.5%。在制成品貿易的不利影響下,墨西哥的下降幅度為1.3%,亞洲“四小”也下降了0.7%。這無疑將加劇貧困,使窮人受害。為擺脫經濟衰退,政府往往采取緊縮性宏觀經濟政策,財政開支緊縮導致社會性開支減少,這對窮人更是雪上加霜。
目前還不能得到此次經濟衰退對窮人影響的具體數據,但歷史記錄說明,經濟危機使貧困人口生活惡化:失業多了,收入少了;得病多了,入學少了。1995年,阿根廷發生金融危機,人均收入下降4.1%,貧困人口比重從16.8%增加到24.8%;1997年東亞發生金融危機,印尼的人均收入下降14.6%,貧困人口比重從11.3%增加到18.9%,泰國的貧困人口比重從11.4%增加到12.9%;1998年,俄羅斯發生金融危機,這一比重從21.9%增加到32.7%。經濟危機使貧困人口的健康和教育狀況惡化,不利于人力資源開發。1995年,阿根廷的人均蛋白質攝取量減少3.8%,小學入學率增長速度從2.2%下降到0.8%;1998年,印尼婦女中處于身體健康風險最大水平的比重增加了25%,貧困人口中的兒童退學率從1.3%增加到7.5%。
發展中國家政府應對經濟衰退的政策首先應該為窮人著想。在衰退期間采取臨時應急措施是必要的,如韓國政府在金融危機期間緊急撥款救助窮人。但是,從長遠著眼,實行有利于窮人的經濟和社會政策才是應對經濟危機的根本辦法。最基本的措施是保障窮人的基本生活,建立社會安全網,向窮人提供失業救濟和養老保險。增加針對窮人的財政開支,如基礎教育、基本保健、飲用水和衛生設施以及農村基礎設施等開支,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被證明是有效的。這些措施能夠促進窮人的人力資本發展,保障他們的再生產能力。
減少貧困有助于增加內需。在此次世界經濟衰退中,中國和印度的經濟表現良好,主要是因為國內市場規模大,內需推動了經濟增長。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抵御和減輕世界市場波動的政策應該以擴大內需為主。取消歧視窮人的經濟政策是擴大內需的主導方向。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就業政策、教育政策和衛生政策都不能損害窮人。阿根廷經濟危機的教訓說明,采取有利于窮人的政策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其惡果是窮人的反抗,導致更嚴重的經濟危機。
經濟全球化在發展,但迄今為止還不可能建立管理世界經濟的全球政府,既不可能建立全球宏觀經濟體系,更不可能建立保障窮國基本利益的全球性社會保障體系。但是,加強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政策協調是可以做到的。最起碼的要求是,發達國家應采取促進富國和窮國經濟平衡發展的政策,改變歧視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政策和金融政策,減輕市場波動的全球效應。
《環球時報》(2002年01月31日第四版)
閃爍短信--時尚至愛 動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話,給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語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