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駐英國記者史宗星
說來很是有趣,當英吉利海峽彼岸用歌舞、禮花和香檳迎接“歐元時代”到來之際,一水之隔的英國卻發生了反對加入歐元的示威和游行。有人分析說,示威人數雖然不多,但它代表了眼下英國社會的主流思潮,預示著英國離加入歐元的那一天還有漫長而艱難的路程。
元月2日,新年開業第一天,一群英國人涌到了倫敦金融城,聚集在英格蘭銀行的大門口前。他們佩帶著黑紗,向過往行人散發歐洲12國貨幣“死亡證書”;他們展示了一條橫幅,上面寫著“病態的歐元扼殺了12國貨幣”;他們還弄來一口棺材,其象征意義不言而喻。示威人群中有兩名英國議員,一位是理查德·博迪,另一位是特迪·泰勒,兩人都擁有高貴的爵士頭銜。示威的組織者雷諾茲說,如果加入歐元,英國的財政和貨幣控制權就會落入別人之手,所以他要和“英國加入歐元不可避免”的觀念進行斗爭。
在英國,反對加入歐元的團體多如牛毛,如以政黨形態而言,數保守黨勢力最強大,雖然這個黨內不乏主張加入歐元的人士,但其主體是英鎊的“堅決捍衛者”。在歐元正式流通之際,保守黨重申反對英國加入歐元的一貫立場。該黨主席戴維斯說,歐元的理念從根本上是錯誤的。在可預見的將來,加入歐元對英國不利。他認為,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實體,英國應保持對自己經濟的控制權,而保留英鎊是英國最好的選擇。在歐元流通的那個夜晚,前保守黨政府財政大臣拉蒙特甚至情不自禁地大喊一聲:“我們沒有成為(歐元區的)一部分,好!好!太好了!”
這幾天,英國媒體也不惜筆墨,把歐元流通當成大事報道,可各報的字里行間卻流露著不同的情緒。元旦出版的《每日電訊報》在頭版用了這樣的標題:歐元流通使歐洲一頭扎進前途未卜的領域。該報用一種很特別的筆法寫道:“昨晚,歐元的故鄉、歐洲央行所在的法蘭克福,又希望實現取代倫敦而成為歐洲最大金融中心的舊夢。”這家報紙認為,歐元不是歐盟的創舉,“早在1942年希特勒第三帝國時期,德國銀行就曾設想建立統一的歐洲貨幣。”
顯而易見,歐元浪潮已經越過了英吉利海峽,猛烈地沖擊著英倫三島的堤岸。反對歐元的一派正奮力阻擋,不讓它沖上海岸;但同時還有一股力量,正以喜悅的心情迎接來自彼岸的沖擊。
布萊爾首相在新年賀詞中對歐元表示了良好祝愿。他說,盡管英國尚未加入歐元區,但英國的大部分外貿是與歐洲國家進行的,歐元流通后,大部分英國貿易公司將用歐元結算,因此,歐元的成功對英國經濟“至關重要”,也“完全符合英國的利益”。
負責歐洲事務的英國外交國務大臣海因元旦接受BBC采訪時說,歐元流通有助于英國人重新認識這種新的貨幣,可以幫助英國人作出是否加入歐元體系的決定。他警告說,“如果我們永遠把自己置身于歐洲單一貨幣體系之外,就很難想象繼續成為歐洲決定性的力量。”海因敦促英國零售商接受顧客手中的歐元,“我們要讓每年來英國旅游的1300萬歐洲大陸人明白,他們只要帶錢來就行了,他們可以在這里花更多的錢,而不必把5%的手續費交給貨幣兌換機構。”
或許是受到這位大臣的鼓勵,或許商人們早就心中有譜,倫敦有些商店在新年開業第一天便接受顧客的歐元付款。在倫敦最繁華的牛津街,Marks & Spencer服裝店的值班女經理對記者說:“從今天起,我們接受歐元。”Dicxon電器商店的收款員說,“顧客可以用歐元付款,但找零還得用英鎊。”貝克大街杜騷夫人臘像館的工作人員說,“買參觀票和購買紀念品均可用歐元付款,但目前只收歐元紙幣,硬幣暫時不收。”在芬齊里街上的Sainsbury超市,付貨款不收歐元,但它的投幣小推車卻增加了歐元硬幣裝置,投1英鎊或1歐元都可取出一輛手推車,按目前匯率看,投歐元硬幣反倒更合算。
“這是第一天,接收歐元的商店不多。你等著瞧,過不上幾個星期就會蔓延開來。”Marks & Spencer的值班女經理非常自信地說,“誰不收歐元,誰就會失去生意。”
這位女經理的話,其實也適合于一個國家。地處歐洲,而不加入歐元,至少在經濟利益上會吃虧的。從這個非常現實的意義上去分析,示威者與之斗爭的“英國加入歐元不可避免”的觀念,最終恐怕難以阻擋。(人民網倫敦1月2日電)
短信圣誕站送大獎:數碼相機、CD/VCD…好機會別錯過!
送祝福的話,給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語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