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霖/文
自今年年初起,全球經濟呈現逐漸疲軟的趨勢,與全球資本市場高度連結的風險投資業也受到影響。風險投資巨頭們都戰戰兢兢地迎接這個冷鋒的到來。曾經的風險投資最大的市場,也是高科技模范村硅谷的所在地美國,因“9.11”事件而雪上加霜。
1998年金融風暴之后,亞洲市場兩年來辛苦經營,如今漸復舊觀,其中風險投資業的功勞不小。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簡稱VC)又常被稱為創投,是一種結合資本市場和高科技產業,通過技術及財經的專業人才,來更有效地重置和運作市場資源的一種產業。由此應運而生的所謂風險投資公司則主要是募集巨額資金,并交由投資創業階段科技公司的基金管理團隊或專業經理人來管理。設立風險投資的目的是要促進新型科技產業發展及產業升級,并給予創業公司資金上適時的援助。風險投資的資金主要來自產業界、金融及保險公司、財團、政府、上市公司、個人以及國外的法人。風險投資公司匯集資金投資于各種不同風險不同報酬的研發生產計劃上,對于高科技事業的發展很有幫助,尤其是事業早期的萌芽發展階段,可以解決其資金困境。
一般而言,風險投資業四大基本組成要素為資金、創業家、資本市場機制及人才。現在亞洲市場上的一些重量級科技公司,當年大都受過風險投資的扶持。但是目前這一波所謂結構性不景氣的來襲,可能會通過對風險投資業的影響,進而對亞洲各地區的經濟產生間接的沖擊。由北而南順著中國沿海的地形開始,我們可以回顧亞洲各主要風險投資市場。
韓國
在韓國經濟復蘇的過程當中,早年受過風險投資業雨露之恩的電子名星公司們扮演著火車頭的角色,而電子業及信息產業的貢獻在韓國總體經濟中的比重也越來越高
自金融風暴之后,韓國面臨的是一個失去競爭力的高成本和低效率的經濟結構。學術界于是建議,應該培育高科技及高附加價值的創業投資公司,來振興韓國經濟。韓國開發研究院研究員也表示,風險投資公司雖然規模小但較具效率,能夠承擔較高的風險,致力于尖端的創新。
到2001年初,韓國擁有超過一萬家風險投資公司,規模僅次于美國,主要的原動力是剛成立不到兩年的股市。其中韓國政府的鼓勵措施尤其關鍵。舉例而言,韓國政府于1997年8月設立“風險投資公司特別法”,對于風險投資公司募集資金及投資的做法給予了相當明確的規范。韓國的“中小企業處”則鎖定技術密集的科技新興公司為風險投資公司,并在各方面給予支持。
在兩年之內,被歸類為風險投資公司的企業已達7?000家之多,其中48%的風險投資公司為電子業或信息產業。這些新創公司為韓國帶來了極高的利潤,而且韓國近兩年出現了強勁的經濟復蘇。相對于其它受金融危機影響的亞洲國家而言,韓國可謂一枝獨秀。韓國1998年的經濟增長率是-5.5%,1999年則迅速上升到10.7%,之后也都能維持8.9%的高增長。而在韓國經濟復蘇的過程當中,早年受過風險投資業雨露之恩的電子名星公司們扮演著火車頭的角色,而電子業及信息產業的貢獻在韓國總體經濟中的比重也越來越高。此外,外國風險投資公司對韓國投注了大筆資金,對于韓國的經濟增長也功不可沒。無獨有偶,這些外國風險投資公司的投資目標也同樣是以韓國的電子業及IT相關產業為主。于是,韓國的這些產業有著強大的資金為后盾,便能無畏地進行相關研究,發展新的產品。
中國
中國目前致力于建立健全的資金退出機制及知識產權的保護法規,這些對于有志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風險投資業者,無疑是個利好消息
中國的風險投資業出現甚早。1984年國家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在《新的科技革命與我國的對策》的研究中,就提出了“風險投資”的概念。次年發布的《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對于變化迅速、風險較大的高技術開發工作,可以設立創業投資給予支持”。隨后,中國第一個風險投資公司中國新科技創業投資公司(簡稱“中創”)于1985年9月成立,積極展開布局。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創便已投資十余個項目。
現在數百億的資金已由各風險投資公司帶入中國市場,首先鎖定幾家最高學府如北大和交大的學術研發團體,刺激年輕人創業的雄心,帶動市場的景氣。尤其在去年數家官方色彩較重的風險投資公司松綁,在投資組合上開始擁有較大的空間。而風險投資業在引進外資方面,也是今年的重點之一。各國風險投資業者紛紛在上海及北京等商業重鎮探路,投資項目也由1984年的1856個(集資26.51億美金,實際使用金額12.58億美金),激增至2000年的22347個(集資623.97億美金,實際使用金額407.15億美金),足足上升了幾十倍。截至2000年底為止,約有三分之一的中國企業獲得國外的投資支援。
募集數量龐大的資金當然有助于開發當地新的科技產業,間接帶動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率,中國攀升力道強勁的GDP增長率便是有力的佐證之一。但由于外資多投資在中國IT產業與生物科技兩大主流產業之上,風險投資業對其他產業的影響,仍然有待觀察。而中國目前致力于建立健全的資金退出機制及知識產權的保護法規,這些對于有志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風險投資業者,無疑是個利好消息。
日本
由于從事保守的銀行業和風險性高的風險投資業在本質上不兼容,因此大部分的日本風險投資公司常常不能發揮風險投資的精神
與中國及韓國市場不同的亞洲風險投資中心當屬日本。日本是個保護主義相當濃厚的國家,企業文化也相對保守。日本過去因超強的市場信息吸收和消化的能力在商場上嶄露頭角,如今卻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而逐漸失去優勢。世界著名的經濟學者及趨勢專家大前研一便因此警告日本的保守文化將在二十一世紀的新產業革命中失去灘頭堡。日本由于自1970年起的金融機構擔保融資主義的習慣,以及中小企業對于第三方資本的強烈排斥,早已存在的風險投資資金無法完全發揮作用,也造成風險投資公司的資金周轉和在確保收益方面出現困難。
與美國相比,日本的風險投資公司多為金融機構或是證券公司的一個分支,規模也平均較小,三分之二企業的資本額規模不滿5億日元,而且大部分是金融機構或是證券公司的轉投資系統,投資風格也因母公司的政策而有不同。到1998年3月為止,日本的風險投資公司的投資總額是6561.3億日元,投資的企業數為13764家,其中日本最大的投資事業組合JAFCO公司的總投資額就占了五分之一。
日本風險投資業以擔保間接融資為主,而不是像歐美風險投資業那樣,對沒有擔保的風險性企業提供資金換取股權。普遍盛行的擔保主義需要企業有銷售業績證明才行,對于在未來尚不明確,而且無法迅速獲得資本利益的新創企業的投資可能性就不大。若風險投資以無擔保為原則來投入企業所需的資金,將會縮短企業成長所需時間,而以取得資本收益為代價。日本的創業企業過少,加上風險投資業者的保守心態,因此風險投資事業常自縛手腳,有志難伸。
同時,日本企業上市的條件較為苛刻,即替投資者嚴格篩選投資目標的味道極濃,因此投資者也都選擇即將上市的企業作為投資目標,以獲取資本收益。根據日本Venture Enterprise Center的調查,日本的風險投資公司所投資的新創企業成立年數中,以超過20年的企業為多。新創企業成立到上市時間太長,成本太高,也減少了風險投資資金在成立之時投資的動機。由于風險投資企業缺乏對新創期企業成長判斷的經驗與熱忱,使開創初期的企業起步非常困難,結果造成日本創新企業過少,形成風險投資業的惡性循環。
由于日本是以大財團為經濟主體,中小企業不易生存,年輕人要創業相當不容易,因此風險投資可投資的目標并不多。處在金融體系有著嚴重問題的日本,風險投資業一旦發生問題,對日本金融體系無疑將是雪上加霜。而由于從事保守的銀行業和風險性高的風險投資業在本質上不兼容,因此大部分的日本風險投資公司常常不能發揮風險投資的精神。加上缺乏高科技背景的人才加入,對好的投資目標常失之交臂。
最后,日本創業投資沉淀在股票市場上的時間過長,有62%的創業投資表示在所投資企業上市后仍將繼續持有股份。根據統計,日本創業投資企業的收入有22%為股份增值,17%為股份分紅,造成公司動能不足。總體而言,雖然日本的風險投資業開始得早,但因為種種因素,在表現上仍不如它的鄰居國家們亮麗。
中國臺灣
到了2000年,風險投資增長大幅減緩,除了政府取消稅收優惠外,股市重挫、科技股光環失色、新經濟降溫、缺乏穩定的中長期資金來源(譬如固定增加的退休金制度)等,也都是重要影響因素
臺灣的風險投資產業和以上各國又略為不同。臺灣在1983年就由臺灣政府開始主導風險投資產業,但開始開花結果卻是在1996年。當時由于科技產業興起以及科技類股票市場的熱潮,帶動風險投資快速回收投資,風險投資業才真正興盛了起來。
臺灣風險投資業的全盛時期是在1999年。當時科技股飆升,臺灣政府也宣布將于2000年取消20%股東投資抵減的稅收優惠,所以在趕搭稅收優惠末班車的心理作用下,吸引了大量資金和人才投入風險投資。
1999年底,臺灣風險投資共投資了4493家廠商,投資金額達947億元,97%的資金均投資于科技產業,主要投資產業包括半導體業(投資金額占全部投資金額20.52%)、信息工業(占8.25%)、電子工業(占13.79%)、通訊工業(占12.18%)以及光電產業(占10.33%)等,其余各業之投資金額皆不及6%。若以投資地區來看,有76%的資金投資于臺灣,24%投資于臺灣之外。
但是到了2000年,風險投資增長大幅減緩,除了政府取消稅收優惠外,股市重挫、科技股光環失色、新經濟降溫、缺乏穩定的中長期資金來源(譬如固定增加的退休金制度)等,也都是重要影響因素。
新加坡
以新加坡內需市場之小,土地及農工條件的缺乏,還能在亞洲四小龍中名列前茅,其中由于風險投資業而注入社會的經濟活力和因高科技技術而產生的經濟利益,也是主因之一
新加坡大概是亞洲各個風險投資市場中政府角色最為鮮明的地方。事實上,由于新加坡政府一向給人效率高而且權力集中的印象,所以政府在風險投資業中的角色并不令人意外。新加坡至今尚無成套投資法規,只是自1959年起,新加坡采取企業自由與門戶開放政策,以鼓勵外國的投資,而投資主管機關為經濟發展局(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其基本的投資政策是管進不管出。由于人員、資金、貨物之進出幾乎完全自由,因此新加坡政府鼓勵廠商自由前往任何國家投資,不必事先向政府報告或取得許可。外國人在新加坡境內設立公司,雇用外國人須先經批準,但將利潤和資本匯出國都不受限制。跨國公司所帶來的科技和國際市場行銷網絡對新加坡經濟成長貢獻很大。現在有超過5?000家外國公司、超過850家來自美、歐、日的跨國公司在新加坡設立分支機構或產銷據點,從事商品制造、銷售或提供技術服務,以就近供應龐大的亞太市場。
新加坡創業投資活動始于20世紀80年代。為鼓勵當地企業發展或創新,1985年新加坡政府成立經濟發展局創業投資基金(EDB Venture Capital Fund),主要用來直接投資于初期的公司,投資于其國內及國外的風險投資基金,并提供稅收獎勵措施,風險投資事業沒有限定其投資范圍,但以高科技為主。
新加坡也成立了政府的投資公司,管理政府龐大的基金。此類政府的風險投資公司或風險投資基金包括為管理“集中發展基金”與“風險投資資本基金”而由新加坡經濟發展委員會EDB成立的“經濟發展委員會投資公司”(EDBI),以及新加坡國家科技局(NSTB)成立的科技風險投資基金(TIF)。
新加坡為發展成為區域風險投資基金管理營運中心Hub for Regional Venture Capital Fund Management,向風險投資業提供相當多的優惠,包括風險投資的投資損失、股權交易損失或因風險投資事業清算導致的損失,都可以從投資者的其它所得中扣除,最高可達100%,從而免稅;風險投資如能引進大幅提升工業水準,且新加坡國內沒有的技術,可享受5到10年免繳所得稅;風險投資管理公司的管理費及紅利收入,最高可享受10年免稅;甚至風險投資出售股權的資本獲利、國外投資的股利等都在免稅之列。
此外,新加坡政府更運用對等投資的方式(即對于風險投資的計劃投資,政府基金亦參與投資某一固定比率,一旦該投資金額提高,政府基金投人的金額也等比率提高)吸引外國風險投資基金或風險投資管理公司投資于與新加坡相關的投資計劃上;此外,新加坡政府還提供風險投資的職業培訓。這樣強勢主導的作風正好與荷蘭政府減少干預的作法形成強烈對比,在世界各地并不多見。
獎勵投資對新加坡工業發展方向和步伐有很大的影響。目前的獎勵投資措施側重于對創新工業,擴充產能自動化和提高服務業水準,以及對現有公司在進行機械化、自動化或新產品、新技術開發等產業升級方面的獎勵。以稅收獎勵的基本類型而言,就高達十個項目,以充分鼓勵民間的研發創新及創業投資。
這樣一個積極的投資環境,確實建構了一個向上提升的力量。以新加坡內需市場之小,土地及農工條件的缺乏,還能在亞洲四小龍中名列前茅,其中由于風險投資業而注入社會的經濟活力和因高科技技術而產生的經濟利益,也是主因之一。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全新推出周星馳電影短信游戲
    訂娛樂、社會新聞 中手機大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