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與陽光衛視共同創辦的“清華陽光傳媒論壇”是為在清華辦成一個在國際上有影響、有品味、有權威,并為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的新聞學院做出貢獻的新聞傳媒論壇。11月20日晚,美國新聞傳播學教授Dan Gillmor先生應邀參加了該論壇,演講主題是“9-11后世界新聞傳媒的走向”。以下是該演講的實錄全文:
主持人:同學們,晚上好!清華陽光傳媒論壇第五場報告現在開始!
今天晚上我們邀請了美國San jose Mercury News專欄作家,Dan Gillmor到這里給大家發表演講,演講以前我介紹一下Dan Gillmor先生,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作為一個記者,他最終最成功的境界是什么呢?再往前發展是什么方向呢?(作家)哪兩種作家呢?一個是專欄作家,一個是非虛構作家。最高境界是一個專欄作家,或者是非虛構小說作家。作為一個記者最難為采寫的新聞是什么呢?科技新聞。如果新聞達到了頂峰,把科技新聞寫得大家都看懂了,新聞學學到家了。我們今天請來就是一個高手。Dan Gillmor先生在香港大學做客座教授,也是我們網絡新聞學最早的開拓者,作為一個專欄作家,他非常負有批評精神,對微軟的批評在美國很出名。同時,San jose Mercury News也是一個美國非常好的報紙,雖然不像《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那么大,但是就像中國的《南方周末》一樣,是一種另類的報紙,專門和政府唱對臺戲的報紙。他今天的演講是9.11后世界新聞傳媒的走向。
現在請大家熱烈歡迎Dan Gillmor教授到這里發表演講。
Dan Gillmor:同學們,感謝各位同學,感謝李教授,很榮幸到這樣一所偉大的學校來發表演講,首先很抱歉,我在這里不能用你們的語言來發表演講。我要講一下,9.11以后,科學技術和新聞傳媒發生的變化,如果這種變化真的發生的話。我今天談到的是數字化時代的傳媒。這種講座內容基于我自己本人的經歷,另外也基于我所觀察到的變化。我從兩個層面談傳媒的變化,第一個是從受眾角度,受眾如何收聽、收看、閱讀傳媒,另外是從傳媒的生產者的角度,從我們這些人的角度來看傳媒的變化。
在我演講開始,我先提醒大家,你們要記住我所來自的地方,這個地方名字叫做硅谷,這個地方技術的力量在哪里,這就是技術發展變化的一個曲線圖。另外,我向李教授保證,我要把這個幻燈留給我們傳播中心,這樣同學們不一定要把畫面都抄下來,將來可以借閱。我是不完全同意微軟的,但是微軟卻生產了很多好的軟件。技術的變化,技術的進步是兩翻兩翻的往前增長的,它是在三個領域發生變化的,第一個是加工領域的變化。這項技術為我們所加工的所有的東西都加了人工智能。再一個是儲存技術,剛才給大家一個小小的硬幣,這樣的一個小硬幣可以存儲多少呢?一個G。明年這個硬幣要變成這么小,明年這個硬幣的容量要增加到兩個G。這意味著,不僅我們所觸摸到的東西都已經有了人工智能,而且我們所觸摸到的任何事物都有了記憶功能。另外一個變化是在寬帶上。但是還沒有完全到來,是提高前面兩個變化的速度的技術。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僅是提供更多的人工智能,提供更多的儲存量,而且我們加速了這個世界的網絡的連接速度。這會帶來什么呢?我們無法預料。但是,有一點我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它給媒體帶來的變化,給我們如何生產、制作新聞,以及受眾如何接收新聞所產生的影響。
我現在要講一下我一年前的一個經歷,當時我正在香港大學教書。當時,美國總統大選剛剛結束,局面很混亂,大家都不知道結果。因為在香港大學,我住的那個房間里,所有的頻道都不是英文的,都是中文的,我只能上CNN的網上,通過它的視頻下載美國全國公共廣播公司的廣播。我當時相信,我通過這個網絡獲得的這個選舉的結果是全面的、可信的,跟在美國看到的選舉結果應該是一樣的。大家都記得戈爾副總統。但是大家要記住,從選舉就可以看到,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使用新聞的方式。這對于將來新聞的生產者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有意思的是,CNN在生產它的新聞節目的時候,它沒有想到觀眾會看別的網站,全國公共廣播公司在生產它的節目的時候,也沒有想到別人也會其他的網站,認為受眾只看他們的網站。我就把這些東西弄在一起了,這是一種新的想法。那么,現在我們再往后看,再走十個月就到了今天9.11,我們看看傳統媒體是如何報道這次襲擊事件的。我當時正在南非旅行,當時我是通過《紐約時報》的網站看到的報道。當時,在南非我沒有看到電視,是通過網上看到的,但是在美國,在世界其他的地方的人們大部分是通過電視看到這場襲擊的。
電視的功效在于告訴觀眾發生了什么。第二天,報紙詳細地報道了這場襲擊,包括我自己的報紙San jose Mercury News,報紙不僅告訴讀者發生了什么,而且更多的是細節和故事。因此,讀者大量購買報紙,盡管他們看了電視。大家可以看到,現在是媒體的聚合時代,你可以通過各種媒體的出口獲得新聞,在南非的時候,我甚至可以通過手機獲得9.11事件的情況。
下面我講另外一個媒體的變化,就是Peer to Peer,同類對同類的交流和傳播。新的變化是這樣的,傳統上有一個中心,中心有一個新聞把關人,但是新的媒體變化使把關人這個中心往邊緣移,邊緣人慢慢變成了新聞的把關人。大家注意到9.11很多人獲得的新聞并不是來自專業新聞工作者制造的新聞,他們去的網站都不是專業的媒體。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圖,這個網頁是一個網絡軟件工程師制作的,這種形式叫做網絡日記,他主要的工作是把和9.11相關的所有信息做鏈接。
大家還要注意到,另外一個重要的傳播是電子郵件。我獲得了一份電子郵件組,發送人是賓州大學電子傳播學的教授戴沃爾,這個郵件組上有兩萬人,都不是一般的讀者,都是一些在各個領域,特別是在傳播領域有影響的人物。戴沃爾給我發來的這些信息,這些信息所提供的背景和價值觀,在傳統媒體上是看不到的,把這些有用的、有價值的信息編到我自己的文章中去。我下面給大家看一個郵件,這里面記錄的是衛星圖片照的曼哈頓地區的雙塔地區。這個郵件是澳大利亞人發的,是講澳大利亞人如何感受這場襲擊。澳大利亞人,他們一方面對美國人表示同情,另外,他們非常擔心美國人這種報復會使未來的狀況變得更為糟糕。我相信,這些聲音對美國人來講很重要,美國人應該聽到這些聲音。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一個來自阿富汗的電子郵件,這個電子郵件發給了一個美國記者,這個美國記者貼在了網上,在晚上就傳開了,這個電子郵件所提供的關于阿富汗戰爭,阿富汗沖突的視角和觀點和美國人永遠看不到和想不到的。由于這個郵件被貼到美國的各大網站上,兩天以后,這個作者就被美國各大電視網找去采訪。大家想想,以一封電子郵件,最后他對社會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
這是我收到另外一封電子郵件,是英國人寫的。
這是美國一個專門研究新聞的基金會做的一項研究結果。這個研究顯示,9.11使很多美國人爭著上網看新聞。大家可以看到三分之一在網上聊天室,四分之三的人通過電子郵件發送或者接收關于襲擊的消息。這是一個叫David的人說的一些話:美國和全世界第一次一起講一個故事,可以看到大家是同悲、同哭、同泣、同慰。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人不僅在閱讀新聞,而且也在生產新聞,包括你們也是這樣。我們記得前面講的曲線,在未來,這個數字化技術將要把大家全部連接在一起。
數字技術,為我們新聞的制作,無論是新的方式或者是舊的方式,提供了極其有用的工具。
這是一個里面裝了一個小電腦,同時有光學結構的數碼照相機,我給你們拍照,在明天早上到來之前,你們就會上到互聯網上,全世界都會看到你們。我幾分鐘之后,我就告訴你們如何能夠這樣做。這項技術一個最重要的影響就是任何人都可以作為一個出版者。我所謂的出版包括在網上發電子郵件。
雖然有前面講到的這些技術,但是大家還不知道如何利用新媒體做生意、辦企業。我所住的地方,也就是硅谷,到處都是.COM公司的尸體,這些公司都已經破產了。雖然有風險基金想提供資金,但是我相信這些公司最后還是要像泡沫一樣破滅的。
其實在過去幾十年中,什么是新聞學,新聞,新聞界,新聞都是一個詞“NEWS”,本身就是一場講座,告訴你是什么東西,你自己決定是不是買它,相信它,接受它。但是今天,我相信新聞或者新聞界正在從一場單向的講座變成了一場對話。我作為記者,我告訴你,我知道了什么,你作為讀者或者公眾,你告訴我你認為我講的對不對,你是怎樣想的,然后我們一起討論,最后發現什么是真理。重要的是,我的讀者比我知道得還要多。由于讀者比我知道的還要多,所以我就可以利用他們的知識,這也就是數字技術給我們帶來的便利。
數字技術不僅是對新聞報道重要,同時對新聞的傳播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可以用這個小小的數碼相機向你們展示一下。我最近去非洲采訪,那個地方沒有幾個人有電腦,但是很多人都有手機。因此,很多媒體公司就利用手機來傳播新聞,這些新聞很短,都是一些標題,但都是真實的。并不僅僅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利用這些技術,而且其它各種人都在利用這項技術。在幾年前,你們還記得,在西雅圖舉行的WTO的大會,當時很多反全球化的人在抗議示威,當局無法鎮壓下去,因為這些人的聯絡當局是無法對付的,因為他們都使用手機進行聯絡。這種手機使用的技術形式就是Peer to Peer,同類和同類之間的傳播,當局怎么也打破不了這種交流。我不是說這些人是在報道新聞,我是講,我們的新聞工作者應該學習這些人的方式來報道新聞。另外用什么樣的方法傳播新聞呢?就是通過做網頁。用瀏覽器把自己的網頁進行更新,并不是非要在自己的電腦上,可以通過這樣的一種軟件,在世界上任何角落和地方的電腦上更新自己的網頁。這是我的網頁,上面有我的照片,有我自己寫的新聞和觀點,這是我的北京日記。
作為一個記者,你的新聞源越廣、越多越好。我認為在互聯網這個世界里,最有效的新聞源就是電子郵件。另外還有一種是郵件組,如果郵件組管理得比較好,也是很有價值的。其次就是聊天室或論壇,在我的網頁上,我有一個Forums,讀者對我的文章進行評論就是在這個聊天室里談論他們的意見。通過這樣一個論壇,我從我的讀者那里學到了很多東西,提高了我的新聞水平。當然了,大家公開地在論壇里罵你是“傻冒”,這肯定不高興,但是這確實幫助我提高了自己的業務。
另外,其他的一些網站記者經常會忽視,一個是政府網站,一個是非政府組織網站,還有公司的網站和一些利益集團的網站。為什么說他們網站有用呢?有些政府或大公司往網站上放的內容他們認為是沒有用的,其實是很有用的。我不知道在中國記者使用的最好的搜索引擎是什么,至少在美國毫無疑問絕對最好的就是Google。使用Google的同學請舉手?除此以外你們另外的搜索引擎是什么?
CAR,是計算機輔助新聞報道,這些一些工具,一個是數據庫,還有Mapping,還有兩個網站,是你們學習新聞和新媒體要看的一些網站:WWW.nicrar.org和WWW.ice.org。第一個網站是美國計算機輔助新聞學院的網址。第二個網站對你們也很重要,就是調查記者專用網站,這是一個美國網站,但是全世界的新聞記者和調查記者都在使用這個網站。
現在我要講一下網絡日記,這是一種嶄新的現象。所謂的網絡日記,完全是個人化的日記的形式,每天更新,所以叫日記。這些都是那些對某個話題有激情的人制作的網絡日記。我剛才放的圖片就是我自己的網絡日記。
這是另外的一種網絡日記,是那些喜歡科技新聞的人看的。這個網絡日記的網頁只有幾個人在辦這樣的網站,但是,看它的網站的人數應該是超過95%的美國網站的人數,人們把自己新聞的想法發給這樣的網站。比如說《洛杉磯時報》有一篇文章,我們可以通過鏈接找到《洛杉磯時報》,這篇文章的內容是說人們對于信息越來越保密。大家開始讀它的新聞的時候,這是對話的開始。閱讀這個網頁的人們,都是在網上聊天的人。大家在不斷的聊,這些都是聊天的文字,一段又一段。當然了,他們大部分的話都是不值得一讀的,都是垃圾文字。所有的網上聊天都是有一個版主主持的。你也可以經過挑選,你要讀什么東西可以給自己一個代號,我自己的代號是“3+”,這樣就可以獲得一些信息。通過這個辦法,為我采寫新聞稿件獲得了信息,有時候為一篇新聞稿可以獲得幾十篇這樣的文字。因此可以看到,讀者在為我們新聞學,為我們新聞報道提供素材。我不知道該不該稱為新聞學,至少在傳統新聞上不會承認它的。但是我感覺很有用,至少我們大家可以從中學習一些東西。
我再談一個問題,然后我就跟大家對話,聽你們的問題,我不希望是一場講座,我希望這是一場對話。
網上的新聞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真假。你讀報紙的時候,你難道知道報紙上的東西是真的還是假的?我相信網絡上的東西,是給你提供了一個便利,就是比較容易核實它的內容的真假。我告訴大家去年的一個故事,是講一個年輕的女子,據網上的消息說得了白血病。網上就不斷報道她的消息,讀者慢慢對她產生了很深的感情,最后她死了。她的名字叫KayCee,但是沒有這個人,這完全是一場騙局。大家是怎么發現這個騙局的呢?就是做網絡日記的人在網上做調查性新聞。在網上,這些網上調查記者告訴網民,告訴全世界,這個網站的新聞是一場騙局,但是傳統媒體知道這整個騙局被揭露以后,在網上都已經報道結束以后,才報道這個事情。網上是可以抓到這些騙局的。為什么傳統媒體反映這么慢呢?我還是相信傳統媒體的網站,我更相信《紐約時報》的網站,不相信那些沒有任何品牌和品名的網站。我不敢說《紐約時報》處處講真話,但是我相信他們努力使得他們的報道是正確的,我也相信這家報紙的記者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有時候,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按照我們新聞學教授給我們上課講的東西行事,比如當年我上新聞學課的時候,當時新聞學教授我講了一句名言,也是美國新聞界的一句名言:“如果你媽媽說她愛你,你要核實一下”。
最后我要講一下網絡媒體的財經模式。現在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知道如何通過網絡媒體賺錢!度A爾街日報》是在網上向訂戶收費的模式,網上的訂戶已經有六十萬人了。但是我相信《華爾街日報》不會把在印刷媒體上的資金用在電子媒體上。我為什么要訂購《華爾街日報》電子版或者閱讀它呢?因為我想讀印刷版上的內容。另外還有一家有名的網站薩朗,它最近開始收費了,我最近也給它寄錢,真正付費了。我不知道這個網站到底還能持續多久,我希望它能持續。我相信,大部分的網絡媒體,只不過是對傳統媒體的一種補充。有人在琢磨如何通過網絡媒體掙錢,我不知道什么時候,通過什么方式,我希望這一天會到來。
我先講到這里,下面聽大家的問題和意見。
主持人:我們對Dan Gillmor教授的演講表示感謝。
Dan Gillmor這是我的電子郵箱和我個人網頁的網址。dgillmor@sjmercury.com、www.siliconvalley.com/dangillmor。
如果你們給我寫信,我會回信的,但是可能要等幾天才能收到。
提問:剛才您講到很多網絡得好處,但是,據我所觀察,我們清華的網絡條件也很好,但是我覺得,他給我們帶來的有時間的浪費,還有很多同學上癮,還會造成同學關系的淡漠,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了這種現象?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Dan Gillmor:你的問題是在網上花太多的時間是不是影響人際關系?對任何事情花太多的時間,都會影響與別人的交往。除了有一件不會影響,但是我在這里不會講這個問題。我要強調的是,網絡是把全世界各地有共同興趣的人連接在一起,可能你的鄰居沒有人能夠跟你分享這樣的樂趣,但是世界在其他的角落可能有這樣的人。我講的社區是網絡社區,這是網絡媒體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但是你不能把一生都花在網上。
提問:您對微軟和其他的一些大公司的批評是怎樣的?
Dan Gillmor:太多了!
首先我要說,微軟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公司,很偉大的一家公司,他們工作努力,人也聰明,而且努力改進技術。我相信,他們所采取的商業上的策略,特別是他們這些策略已經被許多法庭證明是非法的。如果微軟公司能夠稍微謙虛10%,不像今天這么傲慢,有這么一點謙虛它就不會遇到這么多的麻煩。我認為美國反壟斷法是鼓勵競爭的,我希望鼓勵競爭的法律全世界都應該有。
提問:我有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我想問一下,你為什么熱衷于科技報道,您最關注的是什么?第二個問題,在你的職業生涯中,你所碰到的,在新聞報道中最嚴峻的挑戰是什么?第三個問題,你剛才在演講中提到,有很多非專業的記者,或者說普通人在高科技的時代進入了新聞媒體這個行業,他們運用科技手段在制造和傳播新聞,這對于職業的新聞工作者來說是否是一種挑戰,如果是的話,我們應該采取何種措施來應對呢?
Dan Gillmor:對新聞學的挑戰和威脅是來自于新聞的非專業化。我不知道未來的高科技會對新聞界帶來什么,但是我相信未來的新聞界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在我記者生涯中最大的挑戰和阻礙就是我現在變懶了。第二個挑戰或者說阻礙是我碰到一個主編,也就是我的上司,他對事物的看法和我不一樣,這就使我的稿件有可能被槍斃。第三個挑戰和阻礙就是我們想了解一些情況,但是知道情況的人不想告訴我。第四個挑戰,就是當這些人向我們透露這些情況的時候,他們腦子里有一種想法,就是記者不知道這些情況,要讓他們報道出來。
我為什么喜歡科技報道呢?因為本身科技是不斷變化的,我喜歡變化,我可以通過科技報道,來不斷更新我對它的認識。
提問:我們認為我們中國的形象是被妖魔化的,因為在傳統媒體中,強勢媒體不在我們手上,國際上聽不到我們的聲音,您剛才講到網絡非常有用,中國有可能利用網絡來樹立自己正面的,全面的形象嗎?
Dan Gillmor:這個問題好大!我是一個科技記者,不是政治記者。
中國的形象,在每個國家和每個國家都是有差別的,在美國也是在各個地區有差別,在加州的形象和在華盛頓的形象是不一樣的。有一位風險資本家告訴我,世界上最好的想法或點子,一半是來自于亞洲,而亞洲的點子一半來自于中國。這個問題,關于中國的形象建設很多復雜的問題,有和中國的政府的形式有關,有的是和中國的人權問題有關,很復雜。中國記者可以看到中國的變化和發展,通過網絡去影響別人,但是具體怎么影響我也不知道。但是有一點很難影響,無法利用網絡影響BBC或CNN。
提問:作為一個科技記者來說,在中國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因為現在科技發展得很快,很多記者,一個是自身沒有這個知識背景去了解這個技術的先進性和遠景,二來,是實用主義,直接拿到這個公司推出來的這個概念,這個記者要進行宣傳的話,會得到這個公司的一部分利益。比如藍牙技術不其實是很好,但是大家都在宣傳,整個媒體都在報道藍牙技術有多好,其實這個技術并不長久。在美國有沒有這種情況?您怎么看這個問題呢?
Dan Gillmor:藍牙技術受到了這么多不該得到的贊譽,這不僅是中國新聞界面臨的問題。這個問題這不僅是技術記者的問題,也是科學記者的問題,有些記者并不知道他們報道的新聞的意義,專業人員或者科技人員告訴他們怎么寫,他們就怎么寫。所以有的時候,一項技術問世以后,有這么多媒體給予這么大的炒作,其實不一定是記者拿到了他們的錢。在美國我遇到一些技術背后的大公司老板,這些技術的擁有者常常讓我想起美國政壇上的政客,這些人常常撒謊,他們相信他們的技術會給社會帶來變化。
提問:您能不能給我提一些建議,因為我是一名技術人員,如何成為一個稱職的、專業的記者?希望您能提一些好建議。
Dan Gillmor:你應該給我提建議!
我給你的建議就是你寫的東西要大家都能讀,讓大家知道科技界發生了什么事情。因為你的強項是你有信譽,因為你是技術人員出身。你是工程師,你可以跟他們談的時候,不會讓他們把你給蒙了。最重要的一點是你要學會如何提出采訪問題。
提問:人們常常懷疑網絡媒體上提供的信息和價值觀的真實性,剛才您也講了,你媽媽說她愛你,你也要核實一下。您運用這些網絡上的信息和價值觀念的時候,您是如何辨別,去核實的?
Dan Gillmor:如果網上的東西是來自于政府的統計年鑒,我就不需要核實,是可以直接引用的。如果是從一個人的網絡日記而來的,我必須要核實。新聞事實的核實,即使是進入了數字時代,也是一條永恒的原理,永遠不能改變。
提問:從您的講座中,我聽到作為一名記者你應該了解你的聽眾,你的觀眾他們想要聽到的是什么。如果你是一個報社主編,你的那些記者不斷地給聽眾們,或者讀者們他們所想要的暴力、色情這樣的東西,難道你的報紙不是會變得越來越煽情嗎?
Dan Gillmor:我不同意新聞煽情的,但是媒體為了生存,必須要滿足市場的需求,這次9.11襲擊以后,新聞媒體的質量有所提高。
提問:您是來自硅谷的,硅谷每天都充滿了新的概念和新技術,您怎么樣抓住新的觀點和技術,而不被忽視。因為很大程度上,記者的言論引導了投資的方向。
Dan Gillmor:你的問題提得很好,但是又非常難回答。在硅谷,每天都發生很多新鮮的事情,新的技術每天都在誕生,我不可能了解所有這些事情,我是盡我最大的努力,采訪很多人,盡量找到我的故事。我告訴你一個絕招,我自己有一個圈子,我有一個名單,15個人的名單,這15個人,他們本人又有一個圈子,他們和科技界人士有聯系,我經常給這15個人打電話,我問他們很簡單的一句話,就是我又漏掉了什么新聞?他們回答也很清楚,你漏掉的新聞太多了。記者是一般很難預測未來的,更多的是要解釋現狀。
提問:美國有沒有有償新聞?如果不是基于某種利益,某些記者為什么會對某些產品進行宣傳,為某些政策說話?
Dan Gillmor:作為我個人,我自己認識的圈內人都沒有發現搞有償新聞的。因為作為一個美國記者,我們出售的是個人的信譽,是對公眾的公信度。如果說要發現有任何一個美國記者在搞有償新聞,讓我知道,我可以調查、揭發他。你應該區分一下這兩種新聞學的區別,一種就是傳統上學校里講的直截了當的新聞報道,另外一種是經過包裝的新聞,為某種政客做宣傳,為某種利益、事業,包括產品技術做宣傳,這是兩種不同的新聞學,也可能我對很多情況不熟悉,但是我覺得我自己從事的職業是高尚的。
主持人:今天的報告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