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偉(比利時)
歐洲華人在小商品和餐館業方面的成就贏得了歐洲各國政府和各界人士的肯定。華人的經濟地位在各國也是屬于較佳的。
然而,華人進入歐洲各國主流政教文化藝術界的還是寥寥無幾。根據歐洲政府有關資
料,主要原因是許多同胞缺乏當地語言能力,從而與政教文化無緣。事實上,缺乏有效的渠道與政府溝通,從而不能為華人爭取應有的機會是真正的癥結。大多數華人還是有滯后的“唐人街意識”,一生的“志向”只生活、工作在唐人街,找工作時信心不足,只能找用中文,跟華人、中國有關的職位。這就大大限制了華人在歐洲政教文化界的參與和影響。
根據法國警方的估計,九十年代以來,從中國來到法國的中國移民,人數大約15萬。意大利的人數可能稍為少些。
八十年代初到歐洲的主要是受過高等教育,具有專業培訓和經驗的留學生,以及從越南來的華裔。在九十年代,從中國東南農村來的,特別是浙江的溫州和青田地區的農民、小生意人開始涌入,首先到法國,并且慢慢散發到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國等。許多人通過合法渠道,也有一些人走非法途徑,歷盡千辛萬苦。與19世紀的華工輸出潮一樣,現在無論他們以何種方式進入歐洲,其想法都很簡單,都只是想賺些錢,養養家,改變一下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并沒有其他太多的奢求。
中國人在歐洲一向以勤勞著稱。他們一旦留在歐洲,便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德國等國開始夜以繼日的打工生涯,他們一天打15—16小時的工,把節衣縮食省下的錢寄回老家。
由于語言不通,不少中國人不得不在華人企業做工,例如華人開的餐館、成衣和皮包工場等,其勞動強度非常大。一位浙江人對《歐華僑報》記者說,他就曾見過一名女工在制皮革的工臺前睡著后就再也沒有起來———因為過度疲勞而猝死了。
肉體上的痛苦只是他們所承受痛苦的一部分,更大的痛苦卻是來自精神方面。許多沒有身份的人因為怕被警察捉住而整天提心吊膽,同時又要為如何盡快取得合法居留而絞盡腦汁。在異國他鄉,強烈的思鄉癥和孤獨感,更令他們度日如年。接受《歐華僑報》采訪的徐先生對記者說,他家中有父母、老婆、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1988年一個人出來時,兒子只有兩個月大,女兒也只有6歲。頭幾年在法國時,他覺得心里難受極了,總有很多東西要想,久而久之便患上了失眠癥,加上每天10幾小時的勞動,還吃不下飯,結果1.75米的個頭只剩下54公斤的體重。
華工們很珍惜在歐洲的機會,爭分奪秒,賺取每一分錢。幾位在法國為一家服裝店做皮鞋的溫州人說過:“在中國是有當千萬富翁的機會,但與我們無緣。我們在這里拼老命干活,這樣我們的子女將來就不用這么苦!
然而,許多移民無法掌握必要的所在國語言,從而與“正統”的歐洲當地人完全沒有交往。他們人在歐洲,天天還是講方言,接觸的除了華人,還是華人。不少人連普通話都不會講,根本談不上外語能力,就業門路就是在華人餐館或工場打工。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