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接近20萬
19世紀中葉,伴隨澳大利亞“淘金熱”的掀起,很多廣東、福建的華人漂洋過海來到這里,1861年來澳的中國人達3.8萬,占當時澳大利亞總人口的3.3%。后因“淘金熱”平息,以及殖民政府推行使有色人種移民受到限制的“白澳”政策,華人人口逐漸萎縮。到1947年,就只剩下1萬人了。
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澳大利亞移民政策的調整以及多元文化機制的確立,澳大利亞和平的生存環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吸引著原本居住在東南亞地區、香港和臺灣的華人來到這里,1976年澳大利亞華人恢復到3.6萬多人。80年代中期,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開始增多,根據澳大利亞官方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澳大利亞華人接近20萬。
生意從小做大
悉尼和墨爾本是澳洲第一和第二大城市,也是近年來華人的聚居地,來此定居較早的華人移民,大多從經營中餐館、雜貨店、肉鋪等以家庭為經營單位的小生意起家。他們早開門、晚關門,終日辛勤勞作,一點一滴積攢著家業。
50年代初從東北移民澳大利亞的伊薩多經多年苦心經營,這次排在了“富人榜”的第106位。而早年從上海移民澳大利亞的陳錫恩以紡織業起步,后來又投資房地產,生意越做越大,這次也登上了富人排行榜。
李先生,也是從開華人用品小雜貨店起家,幾十年過去了,現在他的家業已經
膨脹了數十倍,在當地有10余家連鎖食品雜貨店。他的10個兒女各自管理一家店面。最近,因李先生在墨爾本高級住宅區買了一座價值260萬澳元的豪宅,被當地媒體炒作了一番。
當然,像李先生這樣做成大生意的畢竟是少數。張先生夫婦來自馬來西亞,他們兩個上小學的孩子都是在澳洲出生的,張先生來后不久就開始一個人打兩份工,每天從早上7點到下午3點在一家超市做售貨員,下午4點到晚上11點到中餐館做服務員,極少有休息日,他的孩子幾乎見不到他。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斗,他也在城區較好的地段買了一棟大房子,還能支付大女兒業余學習鋼琴的高額開銷。
經濟上站穩腳跟
應該說,90年代前后移民的部分華人包括來自中國大陸的有些中青年移民與先前有所不同。其一,他們本身具有較高的教育背景和專業技能;其二,來澳洲后又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畢業后,他們大多不再和中餐館和肉鋪打交道,而是開辦獨立的會計師、律師事務所,成為大學講師、醫生、高級技術人員……有的大陸移民背靠祖國市場的優勢,開展進出口加工、融資、旅游等貿易,生意規模上了臺階。這些人已經開始向澳洲主流社會長期把持的領域進軍。90年代初以經濟移民身份移居澳大利亞的傅顯達就是一例。已經50多歲的他,目前個人資產達到3.55億澳元,擁有16個大購物中心,這次在澳大利亞的富人榜上排在第四十七位。
隨著華人在澳大利亞逐漸站穩腳跟,經濟上開始融入主流社會,在悉尼、墨爾本等一些華人聚居的城市,不少華人開始積極投身政治活動,為參加競選,很多華人社區都召開了聲勢浩大的籌款宣傳和助選活動,以至于澳大利亞的媒體評論說,華人參政議政的熱情已經被鼓動起來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不僅富人榜上有華人,澳洲政壇上也會出現更多的華人。(蕭舒)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