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意外失手中國市場 水務業上演大洗牌前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0月09日 09:44 今日東方 | ||
外資意外失利中國第一暴利產業——水務業,本土公司紛紛爭搶勢力范圍,一時間,中國水務業風起云涌,老調重彈的格局也因此而發生著悄悄的變化。但誰能最后勝出呢? 長久以來,跨國水務巨頭一直對中國市場懷著既愛又恨的復雜心情。有誰能不為這個價值“上萬億”的大蛋糕著迷呢?但同時隨著本土競爭對手的不斷成長,中國水務市場也正在成為最富挑戰性的淘金場。面對中國水務政策的瓶頸和不穩定以及合資項目中昂貴的溝通 今年春天,蘇伊士昂帝歐水務集團中國代表處從北京京城大廈黯然撤離;5月,在北京盛世大廈17層出現了一個掛牌——“威立雅水務公司”,它的前身是飽受財務丑聞困擾的威望迪集團;對中國水務市場,明確表示“堅守承諾”的是理性的英國人,最近他們似乎熱衷于以諸如“創意英國行”這樣的公益活動來取悅主宰水務市場的當地政府。 盡管在冷靜的分析師眼中,沒有比投資中國水務——這個暴利而又回報穩定的行業更明智的選擇了。但事實上,在這里的角逐越來越殘酷。來自官方的數字表明,外商在中國的投資行業中,水務市場以24.48%的利潤率高居榜首,但是這個數字被威立雅中國區的高層堅決否定。去年,威立雅以超過競標報價兩倍的價格取得了上海浦東水廠50%的股權,今年又在深圳水務招標中初戰告捷。 “目前,中國水務市場的招標競爭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程度,幾乎所有的參加者都會拋出驚人的價碼。”威立雅北京代表處的一位事務經理說。“現在只要不低于10%的回報,洋水務應該都愿意投資。”國泰國際的聯席董事張軍紅稱。 是的,隨著涌入者的不斷增加,先行者的巨額利潤正在被侵蝕,然而這還不是讓跨國水務巨頭望而卻步的惟一原因,更令人擔憂的是,本土上市公司們竟然在一夜之間成長為最令人敬畏的對手,它們不僅資金強大、而且政府資源深厚。 “洋水務”黯然退縮 坐在位于京城大廈頂層幽靜的私人會客室里,曾做過蘇伊士昂帝歐水務集團中國首席代表的高中先生身穿中式絲綢長衫,表情淡定。高中為記者送上新名片上的頭銜是“上海佛欣愛建河道治理有限公司執行總裁”。 “這是一家民營水務公司,經營業績和技術背景都很好。”對于蘇伊士—里昂水務集團在半年前撤銷了北京代表處,高中并沒有表示太多遺憾。“主要是集團在全球戰線拉得過長,從馬尼拉、雅加達到布達佩斯、卡薩布蘭卡,遍地開花但不見得處處告捷,資金鏈緊張讓蘇伊士昂帝歐開始重新考慮全球布局。” 同樣受到全球業務拖累的還有威立雅水務。“由于公司當前仍承受著巨額債務,因此,還不可能進一步擴大在華業務量。”首席執行官Frerot表示,會放棄進一步擴大業務的設想。“像城市供水這樣投資多、利潤薄的公用事業,需要從類似于世界銀行、歐洲開發銀行這樣的多邊金融機構謀取更多的貸款。” 當然,這不是跨國巨頭開始放慢腳步、收縮戰線的全部原因。高中告訴《今日東方》,“當然,讓總部頭疼的是,在中國招標的事情總是遇到一些麻煩,比如,中方會在外方競標成功后因為對方只在英文的合同書上簽字而讓整個事情告吹。”這樣的溝通成本讓蘇伊士昂帝歐覺得過于昂貴了。 高中是在2001年離開蘇伊士昂帝歐水務的,他的繼任者是范亞倫。那時侯,蘇伊士昂帝歐還沒有退縮的打算,按照范亞倫對記者的說法是,“蘇伊士要全力擴張中國的水務市場”。但僅隔一年左右就物是人非,蘇伊士最終放棄了中國。 和蘇伊士昂帝歐水務一樣有過水土不服的感覺的還有英國泰晤士水務上海代表處的首代崔鏗。這個說話一向溫文爾雅的低調派用“無比驚訝”來形容聽到“中國政府取消水務市場固定回報政策”后的感覺,“當然,泰晤士當時做了相應的調整并著手考慮新的盈利模式,這也是對一家成熟的國際性大公司的考驗”。 如今,在中國經歷過磨難的泰晤士更加懂得如何去和政府打交道。“我們的‘創意英國行’會經常舉辦系列展覽、研討會等,在觀眾中有很多是政府方面的決策者。”在上海華僑大廈6層的辦公室,崔鏗拿出公益活動時間表——為記者解釋。 〔⒉皇撬形侍舛寄芡ü越羆弊淅唇餼觶聳莧蛩袷諧〉耐俠邸⒅泄裾叩囊“諍筒環頻墓低ǔ殺局猓偷鋇卣扌葜溝靨旨芻辜垡約襖醋院獻骰鋨櫚泥┼┎恍蕕謀г掛踩謎廡┛綣久歉械叫姆場?/p> 國泰國際的張軍紅說:“長期以來,供水產業一直由政府建,政府管,政府負責運營,政府也往往將水價看成‘公益福利型’收費。”“水價問題是投資方與地方政府談判的關鍵。” 盡管國家原計委、財政部、建設部、水利部、國家環保總局聯合制定的《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已經出臺,對供水企業的利潤率及水價計算都有明確規定,“但地方政府出于穩定考慮,對提價很慎重。”張說。業內人士透露,有時即使地方主要負責人同意提價,“分管工業的副市長會不樂意,因為水價漲了,工業企業成本就會上升。” 闖過水價關口,外部資金還得面對來自行業內的排斥。一般情況下,洋水務是通過收購現有供水企業的資金進入一個城市的。 “相當多的地方自來水公司、水廠并不歡迎收購。”一家洋水務的中國業務代表介紹說,比如當他們與西部一個城市政府談妥合作條件后,這個城市的建委主任,還帶著自來水公司的工會主席對市委書記說,公司職工不同意收購。 長期以來,各地自來水公司、水廠盡管虧損,但在當地也都屬于“金飯碗”,收入穩定,員工人數多。但是洋水務進入后,一切都改變了。比如,法國蘇伊士里昂水務集團收購沈陽水廠后,員工人數從300人減到100人,一年的電費和投管費共節省1000多萬元。即使明知合資大局已定,一些供水企業仍然創造難題。“收購所需要的技術檔案、財務檔案,我們難以及時拿到。”這家洋水務的中國業務代表說。 在和洋水務的較量中,來自中方合作伙伴的微詞主要集中在投資回報問題上。“洋水務分走了太多羹,而中方承擔了太多成本”。比如,由香港匯津公司投資興建的沈陽第九水廠BOT項目,就因中方不滿約定的投資回報率、讓外方根本不承擔任何投資風險而引起糾紛。 而來自中國政府的水務政策調整也反映了這種心態。在1997年以前,外資在中國投資建立合資水廠幾乎無一例外地采取“固定投資回報率”的方式。1997年中國政府發現了這種投資回報規則的不合理性,旋即明文廢棄。但業內人士透露,除少數外資水務公司另尋新的投資回報方式外,大多還是變相采取了“固定投資回報”的路徑。 建設部一位官員直言:與跨國公司打交道的過去10幾年中,本土企業吃了不少暗虧。這樣雙方的戒心都很重,合資常常成為不愉快的“婚姻”。 種種原因,導致風光一時的“洋水務”最終失利中國市場。 本土“閃靈兇猛” “洋水務”的失利必然導致對原有“勢力范圍”的放棄,這無疑給中國本土公司搶占市場制高點提供了機會。 8月2日,國內注冊資本最大的水務公司——京城水務公司掛牌成立,首創股份(600008)憑借高碑店一期和10億元的資金獲得了京城水務49%的股份。 “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國內最大的水務公司。”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意氣風發地告訴記者。 不僅首創在行動,其他的也同樣如此。除原水股份(600649)、武漢控股(600168)、南海發展(600323)、錢江水利、創業環保等五家主業為水務的上市公司外,今年以來,以巨資投資水務的上市公司就有首創股份、蘇州高新、重慶實業、天津泰達、海鳥發展等近10家,僅首創股份便投資20億元之巨,不少公司則是大規模變更募集資金進軍水務。 而以水務為主業的上市公司選擇了明晰水務主業并謀求做大做強的戰略。如錢江水利將水電資產剝離專注于水務;原水股份斥巨資逾16億向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購買上海河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資產。同時,一些非水務主業的上市公司,則以并購水廠或組建合資公司等種種方式介入,并且得到了不錯的回報。去年,重慶實業組建南方水務公司,斥資6300萬元購買山河水廠,凈利潤同比增長217.22%。 值得注意的是,滬深股市的水務板塊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明星。來自首創股份、創業環保2002年年報顯示,其每股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1.48%和16.49%。一時間,上市公司投資水務的熱潮風起云涌。 “相對于洋水務來說,首創股份的優勢在于資源、通道、本土化的公益形象。當然,在資金、技術以及管理團隊上,我們也不處于劣勢。”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說,“公司經過長達一年多的調查和小型項目的試水才決定巨資進入水務業。”也難怪首創股份已被行家視為最可能在這場水務運動中最后勝出的“黑馬”。 當然,在一場即將到來的中外水務巨頭的競賽中,雙方的較量砝碼決不僅僅是資金和技術。在不少專家看來,地域的壟斷性目前還應成為本土上市公司的競爭優勢之一。事實上,相對于有著100多年的跨國巨頭來說,本土的新興力量盡管剛剛具備了對抗資格,但不能否認的事實是:閃靈兇猛! 但這種兇猛是伴隨著與洋水務建立競合關系進行的。“野心勃勃”的首創股份在成立國內最大水務公司的同時,也選擇了和法國威立雅合作,投資成立首創威水投資有限公司。 “首創看中的是對方的技術和管理,而威立雅則希望借助首創的資源。”國泰君安分析師姚偉說。 三分天下 不過,本土公司的“閃靈兇猛”真的能“點水成金”嗎?來自分析師的判斷是,政策、資金管理、風險成了橫亙在每一家水務公司面前的三座大山。 平安證券分析師陳守紅指出,水價的不確定性、多頭管理帶來的政出多門使得水務公司的運作面臨困難。以某水務上市公司為例,該公司利潤率頗高,但主業的盈利能力并不強,其收入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執行變相補貼政策以及關聯交易定價,如果離開政策支持,其業績將折損一半。 不僅如此,水務對資金的要求非常高,一個項目少則需要幾千萬,多則需要幾十億上百億,資金占用比率高,投資、回報都是長期行為,資金風險自然凸現。在這一點,連全球巨頭也不敢涉水太深。比如,法國威望迪被穆迪投資與標準普爾調低評級,股票市值驟然縮水100億歐元,這導致不少市場人士對其在國內投資子公司的資金鏈產生擔憂。 國泰君安的研究員姚偉也表達了相類似的觀點。在他看來,目前國內水務公司并沒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在技術和運營上都有新東西要做。現今國內水務公司的做法大多是通過收購水廠等相關資產進入一個地區,然后整合上下游資源,力爭形成地域壟斷,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 “如今,盛行的水務運營模式——BOT模式也具有一定的風險。比如,項目設計缺陷、建設延誤、超支和貸款利率的變動、價格風險等。這些都意味著國內上市公司渴望‘點水成金’并非指日可待。”姚笑稱。 但中富證券分析師何海坤多多少少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目前“瓜分”國內水務市場的企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洋水務;二是進軍中國市場的“洋水務”,比如威立雅;三是像首創這樣的生力軍。 毫無疑問,中國的水務市場正處于“三分天下”的局面。但誰能最后勝出呢?相對于前兩者,何海坤認為,“未來中國水世界”的主角應該屬于資金雄厚的本土上市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