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3月23日,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在海南博鰲召開,IMF副總裁朱民在“2016亞洲經濟預測暨前瞻指數發布”分論壇上表示,亞洲經濟增長仍然強勁,我們估計今年亞洲,特別是亞洲新型經濟增長仍然強勁。我們估計今年增長速度6.5%。去年增長6.6%,因此亞洲新型經濟的增長仍然非常強勁,亞洲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最有活力的經濟區域。
朱民表示,像日本這樣人口老齡化,整個金融業的儲蓄率變化導致銀行資產負債業務變化,并引發對資本市場、債券市場保值增值產品需求的變化,是對未來的金融業,特別是亞洲金融業的一個巨大挑戰。
該指數由博鰲亞洲論壇、《財經》等機構聯合發布。
以下是發言實錄:
感謝論壇的邀請,使我有機會又一次回到這個論壇,和大家做一個溝通和交流,也很高興把我們最新的研究成果給大家做一個報告。
我剛才聽何剛講第一句,亞洲經濟將明顯放緩,增長動力依然不足。我們并不完全贊同,亞洲經濟增長仍然強勁,我們估計今年亞洲,特別是亞洲新型經濟增長仍然強勁。我們估計今年增長速度6.5%。去年增長6.6%,因此亞洲新型經濟的增長仍然非常強勁,亞洲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最有活力的經濟區域。
亞洲占全球經濟的40%,所以亞洲新型經濟增長占6.5%,在全球經濟恢復仍然疲軟的狀況下,是一個很了不得的亮點。我覺得這對亞洲經濟,這是我們的基本判斷。所以我跟張主任磋商一下,也許我們的看法略有不同,我們可以討論這個問題。去年我在這個論壇上對亞洲整體的經濟發展做了一個報告,今年我想就金融問題專門做一個報告,主題是《亞洲未來的金融市場》,這是今天想做的匯報。
波明第一句話講金融經濟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全球的金融市場同樣發生重大的結構性變化。這張圖是全球的金融結構圖,我們可以看到全球金融的去杠桿在發生。美國2002年GDP比重是509,到2004年降到456,其中銀行業降杠桿特別厲害,從GDP的211降到109,銀行業降了一半,因為銀行業是危機的起始點。
我們看到很有意思的是,美國市場上升了40個GDP的百分點,債券市場上升了24個GDP的百分點。所以整體金融業以美國為例在去杠桿,但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在上升,銀行業的資產在下降。這次危機以后全球金融業一個最大的根本性、結構性變化。為什么先講美國?因為接下來是亞洲。亞洲金融在上杠桿。從2002年GDP216,亞洲除了日本、新西蘭和澳大利亞以外的,特別是發展中亞洲,上升到328個GDP。
所以幾乎上升了GDP的1倍,亞洲在上杠桿,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在上杠桿的同時銀行業增長了60個百分點的GDP,股票增長了34個百分點的GDP,債券市場增長了16個百分點的GDP。所以這是一個全面增長,但是銀行業增長快于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增長。這個和美國的趨勢,其實美國趨勢代表著全球的趨勢,其實是相反的。
為什么一開始講這個問題?危機以來亞洲金融市場有了長足的發展,走得非常快,但是再杠桿的過程中也意味著風險的可能增加,以及再杠桿的過程中使銀行的杠桿再上升,這是亞洲金融危機以后發生的一個最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從這個意義來看,銀行貸款增加以后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債務負擔在上升,這也是亞洲新的情況。
我們可以在債務上升的情況里,藍色是企業債,上升非常快,國家債務還是比較小,企業債很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其他幾個國家從2007年至2014年都增長很快,所以中國債務增長了80個GDP的百分點。所以金融再杠桿的時候反映著整個債務水平在上升。
因為債務上升,主要偏重于藍的部分,藍的是公司債,灰的是國債,黃的是居民債,可以看到主要偏重在公司債。公司債上升的時候也出現了公司的收入對利率環利息覆蓋水平的下降,也就是說公司的收益不能覆蓋利息支出,這個占公司比叫RCL
與此同時,外資進入亞洲也很多,所以外國的投資進入亞洲的金融市場,占地方政府債務的比重也逐漸上升。紅色最高的是印尼,大家可以看到外資占印尼的比重,在12年前的2004年是2個百分點,印尼現在外資占整個印尼國債的投資水平已經在14%左右。
所以外資的移動,特別在美元強勁的今天就會對當地債券市場形成很大的波動,這也是危機以來,特別是2007年、2008年是一個分界線,2007年、2008年在整體外資進入債券市場,特別是印尼和馬來西亞整個外資進入當地主權債務市場,是本幣,這也是金融發展發生很大變化的原因。
在亞洲因為美元走強發生了反差的現象,兌美元的匯率水平在下降,但兌真實利率水平的比價,一些國家的利率水平還是上升的。產生了資本市場和貿易市場,兩個市場匯率水平和匯率變動的不一致,這是產生整個市場投機行為波動很重要的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為什么有升有貶,升是對貿易一籃子貨幣,對評價而言,貶是兌美元而言,這又是一個出現的新情況。
因為外資的進入量大,由此引起的資本波動,引起匯率市場的波動,所以整體亞洲市場的匯率在過去的幾年里產生了很大的波動。我們可以看到匯率波動是兩個意思,一個是貶值和升值不一,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和日本匯率都貶了15%-25%左右,所以匯率貶值有很多,當然也有升值的,匯率的復雜性在于匯率的貶值與升值有2-3個衡量尺度,一是兌美元的比價,一是真實利率水平的變化,也就是對貿易評價的變化。
在亞洲因為美元走強發生了反差的現象,兌美元的匯率水平在下降,但兌真實利率水平的比價,一些國家的利率水平還是上升的。產生了資本市場和貿易市場,兩個市場匯率水平和匯率變動的不一致,這是產生整個市場投機行為波動很重要的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為什么有升有貶,升是對貿易一籃子貨幣,對評價而言,貶是兌美元而言,這又是一個出現的新情況。
這對亞洲很重要,因為亞洲是貿易大區。我前面提到外資流入亞洲的規模相比于2008年危機以前有了很大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匯率的波動也是亞洲存在的一個新現象。與此同時,我們再看到我們度量亞洲整個區域國際資本流動的現狀,紅色是資本流入,綠色是資本流出,兩者遞減,藍色是資本凈流出或靜流入。
2016年亞洲總體輸入了17.5萬億美金輸入了22.5萬億美元,所以亞洲是凈資本輸出區。這跟前面講的有很大的差別,亞洲資本凈流出4.8萬億美元,這又是亞洲存在的很大背離和差距。這個差距就是一方面大量的亞洲資本投入國外,投入比較安全的資產,比如說美國債券;另一方面,大規模的國外資本又流入亞洲,投入當地的債券市場或其他市場,總體而言亞洲是資本凈流出。
亞洲金融市場和發達國家,和全球市場的關聯度也大大加強。大家可以看到危機發生以來,紅色是股票市場的波動性,綠色是股票市場的回報率,可以看到波動性和回報率和發達國家的共移性、關聯性大大加強,從50%左右,最高危機中增加到70%-80%,有所變化,最近趨勢又進一步往上,所以亞洲越來越變成了和全球經濟,特別是金融市場密切關聯,共同移動和波動的市場。
這是兩個指標,一是股價價格的波動,二是價值的波動,這意味著溢出效應對亞洲的影響不斷加大,就是因為關聯度水平的不斷提高。如果我們把剛才幾個方面亞洲的金融情況簡單回顧一下的話,金融危機以來亞洲的金融情況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這個結構性的變化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當全球金融市場是去杠桿的時候,亞洲整體金融市場在上杠桿,增加了幾乎100個GDP的百分點,這是一個很強烈的增長。
與此同時在結構上表現為銀行的資產增長更快,這和全世界的銀行資產大規模去杠桿、資本市場往上走,債券市場往上走的規模又有所不同,這是亞洲危機以來金融市場和結構一個最根本的變化。因為這個根本的變化,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亞洲金融市場的特點。特點就是因為金融再杠桿,所以債務上升;債務上升偏重于公司債務上升,因為公司債務上升,經濟增長速度在逐漸放弱。
因為周期性的原因全球增長速度放慢、貿易增長速度放慢,所以公司的利潤水平在下降,使得公司的凈利潤水平不足以覆蓋利息收入或債務利息支付的公司比重在上升,也就是說公司的財務狀況在惡化。從公司債看國債方面,國債規模在上升的同時有更大地區別,國外投資者、國際資本占當地國債比重不斷地上升。我剛才舉了印度尼西亞的例子,從2%上升到40%,外國資本在當地債券市場,而不是外幣債券市場。
由于資本的流動,總體而言亞洲是資本凈輸出,亞洲凈輸出4.8萬億美元,輸入風險比較高的資本,輸出風險比較低的資本。因為關聯性,使得亞洲金融和全球金融市場,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密切關聯性大大提高,互動在提高,波動性的互動也在提高。這是今天看到的亞洲金融市場的幾個最根本的特征。
從這里往前走,未來亞洲金融市場會面臨什么挑戰?如果把前面說的總結一下,未來亞洲金融市場有處理著現存風險的重要任務,也就是說在需要降杠桿的時候需要降杠桿,需要降低債務的地方要降低資本,對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都要加強監管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這是亞洲當今面臨的一個很大的金融問題。
從未來看,亞洲面臨一系列的挑戰:一是老齡化。我們看到亞洲老齡化走得非常厲害,2015年從今天開始走到2035年,20年以后的情況,這是全世界的老齡化,這是指人口超過64歲的,也就是說不再工作的,以這個為年齡界限占人口比重的多少?這是全世界的平均曲線,全世界的平均曲線比較低的原因是非洲和南亞的人口增長很快,而且特別年輕。
但從亞洲來看這個情況就不太樂觀,紅色曲線是日本,日本會不斷地往上走,日本的老齡化是非常急劇、劇烈的。下面是低齡人口、上面是高齡人口,人口急劇從年輕人口走向高齡人口的比重,典型就是日本。韓國也是如此,老齡化會從15%上升到25%。中國在哪里?
在這里,中國長期以來有年輕人口,占整個人口的33%左右,一直維持相當長的時間,這是從2000年至2030年的區間,以后會不斷上升,逐漸老齡化,達到老齡人口占12%-13%左右。老齡化對金融有什么影響?有重大的影響,因為老年人的儲蓄率下降,因為老年人的生產收益下降,消費也會下降。老年人要求今天存款有更多的保值增值產品,來維護未來的需要,所以對整個金融產品和業務的需求有很大的不一樣。
所以在人口老齡化的時候,像日本這樣的劇烈的人口老齡化結構變化的時候,整個金融業的儲蓄率的變化引起銀行的資產負債業務的變化,以及引起對資本市場、債券市場保值增值產品需求的變化,這是對未來的金融業,特別是對亞洲一個巨大的挑戰。總體除日本以外,亞洲正在逐漸的進入老齡化,這是對金融業面臨的第一個最大的挑戰。
二是亞洲仍然有巨大的關于基礎設施的投資需求。可以看到投資需求有各種不一樣的估計,2010年看有1000億美元,按照人均貧困人口滿足需要3000多億美元,這是對扶貧的需要。對于整個基礎設施的投資需要,我們有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魏尚進先生在這里,他們估計是千億美元,你們是8萬億美元10年,是這樣的數字。
亞洲金融系統如何滿足亞洲的基礎設施的需要?亞洲的扶貧脫貧的需要,滿足MVG到SVG過程的發展需要,這是巨大的金融挑戰。因為亞洲今年輸出4.8萬億美元的資金,但本地的資金需求還是有很大的不足。三是勞動生產力的水平最近幾年在不斷地下降。我們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韓國。我們看到韓國這是年份,從2000年開始,韓國從高峰以后勞動生產力水平在不斷地下降,這是韓國的例子。
這是日本的例子,也在下降,包括中國。中國的增長時間比較短,所以增長高峰以后勞動生產率的水平也在下降。勞動生產率貢獻GDP的增長速度,因為GDP可以化解成資本貢獻度、勞動生產率貢獻度。勞動生產率貢獻度在中國下降非常快,勞動生產率下降和金融有什么關系?有巨大的關系,因為金融不只是貸款給大公司、大企業,金融需要貸給中小企業,金融需要貸給有創新的企業,金融可以發展出創業基金等支持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我們看全球那么多國家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經驗,在過去50年里要使勞動生產率提高,除了創新經驗和企業家精神以外,金融支持必不可少。所以又面臨一個很大的挑戰,從現有的銀行貸款給大公司、大企業的結構轉向創新型、中小型企業,這又是金融結構面臨的一個很大的挑戰。
最后金融業面臨著一個全世界的挑戰,在亞洲仍然存在,就是包容性增長的挑戰。我們都講包容性增長,就是增長過程要讓窮人富起來,要讓所有人分享成果。金融和包容性增長有重要的關聯性,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讓窮人,讓邊遠地區的人,讓農民得到金融的支持至為關鍵。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100人里面有多少人有銀行帳戶看金融的滲透性。OECD達到94%,東亞是69%左右,南亞只有46%,所以在南亞還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沒有銀行或金融賬戶,也就不可能獲得金融服務和支持,當然就很難想起我們怎么做包容性均衡的增長。這不是靠單純的政府的資助或外來的援助可以解決的,內生動力、金融在里面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們把今天整個的亞洲面臨未來的挑戰,整個金融業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挑戰,這是第一個,也是最為關鍵的挑戰;面臨整個基礎設施的挑戰,面臨扶貧的挑戰,面臨金融來支持和推動勞動生產率的挑戰,面臨金融來支持包容性增長的挑戰,這是亞洲今天面臨著未來的金融挑戰。
我們覺得有一些政策是很重要的。第一,我們需要把金融的市場進一步深化和進一步改革,加大亞洲區域的金融之間的互相往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包括把金融的資產更多地在區域內流動起來。第二,因為亞洲在繼續加杠桿,今天在亞洲金融市場繼續建立堅潤性,加強宏觀審慎的框架和管理,在今天特別重要。
第三,亞洲是一個很大的區域,各個國家的金融政策差別很大,加強區域之間的金融合作,加強區域之間金融市場的往來、資金的交流、技術的交流,監管的協調也是當前非常重要的方面。總結一下,亞洲金融結構在危機以來發生了重大的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這個變化和世界金融市場的變化是不一致的,有它自身的特點。在加杠桿的過程中業帶來了潛在的風險,包括債務上升,包括公司盈利上升帶來債務風險上升等一系列影響。
但亞洲是一個凈支出的輸出區域,所以潛力很大。展望未來,亞洲整個金融業面臨轉型的巨大挑戰,因為人口的老齡化,因為基礎設施的需求,因為推動勞動生產率增長這個最為根本的需求,以及推動包容性增長所有、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所以今天回頭看整個亞洲的金融,總體亞洲的經濟增長今年6.5%還是很強勁的,相對于全球的經濟狀況來說。亞洲的金融整體是健康的,擔風險不可忽視。
亞洲金融的未來面臨巨大的挑戰,所以各個國家的政府在今天,各個金融機構在今天就需要采取果斷的措施來迎接未來的挑戰,使得亞洲的金融在世界的地位越來越高,使得亞洲的金融市場變得更加強勁,來支持經濟的增長和發展。謝謝大家。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郝美津 SF173
《財經會議》報道你看不見的會場實況,傳播會議精華內容,會議直播提前預告,不定期送出免費超值會議門票。官方微博:財經會議,微信號:caijinghy。掃碼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