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015(第八屆)金麒麟論壇--“變革中國-藍圖與路徑”于2015年12月1日在北京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承惠在參加“激蕩大金融:變革下創新與風險邊界”主題討論時表示,跨界有效的促進了金融領域的競爭,提升了整體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效果。
張承惠同時表示,微觀層面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創新邊界就是可以可持續發展。從宏觀的角度來說,邊界一個是剛才講到的創新不能過度脫離實體經濟,不能創新到最后金融變成了一個自循環系統,或背離了實體經濟。
以下為嘉賓對話實錄:
主持人張琳:其實二位的觀點不謀而合,因為市場會越來越大,蛋糕會越來越大,只要我們對自己勇于挑戰,機會就會更多。張老師您看呢?
張承惠:我也同意,最大的挑戰在于金融機構自己,我們現在正處的時代,應該說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包括國內和國際環境都在發生很大的變化。中國的經濟結構在調整,產業在升級,包括我們金融領域,金融結構也在調整,也在變革。所以在這樣一個大變革時代,金融機構能不能夠有效的應對這種變革帶來的挑戰?抓住變革帶來的機遇,及時調整內部的管理包括整個管理流程,包括產品創新的能力,還有提升自己的戰略思維,提升自己的風險防控能力等等,對綜合競爭能力的提升是對金融機構最大的挑戰。
張琳:問一下張老師您怎么看待金融跨界?金融跨界模式是不是能讓傳統的金融業態能夠抵抗住他的競爭對手,更好的發展?
張承惠:金融跨界我覺得是這個時代新的典型的特征,探究跨界我覺得要看金融跨界背后是什么,就是帶來金融跨界的動力是什么。所謂金融跨界我覺得就是金融機構把自己原來的生產流程打開,把各項資源進行重組,提升自己的價值鏈,通過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給自己帶來新的價值創造,這是跨界最本質的動力。所以跨界所產生的效果應該是1+1>2,或者是2×2>4的效果,而不是1+1=2。無論是傳統金融機構還是新興金融機構,存在的動因是一樣的,傳統金融機構可以通過跨界更好的應對新的競爭環境,新的金融服務,有的金融機構沒有牌照不能叫金融機構,但是事實上是金融服務,可以侵入到傳統金融機構的領域,可以分食大蛋糕中的一塊。
總體來說通過跨界,還是有效的促進了金融領域的競爭,提升了整體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效果。
張琳:您現實中看到1+1>2的場景比較多,還是存在著1+1<2的情況?
張承惠:兩者都有,整個戰略設計的不是那么合理,或者執行力不夠,都可能帶來1+1<2的結果,但是現實中也有很多1+1>2的實例,這也是為什么跨界越來越盛行的原因。
張琳:怎么能確保做到1+1>2呢?
張承惠:首先你要了解你要跨的這個領域,要熟悉它,要明白我為什么要跨這個領域。因為有很多界可跨,像浙商劉行長他們跨這個領域,一定是看到了 自己的優勢,要根據自身的發展狀況,戰略等等不同,有不一樣的選擇。在選擇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理性,不要盲從,不要隨著浪潮,看著人家做什么我們也無原則的,沒有依據的,沒有科學分析比較的,沒有認真踏實的論證的隨便的跨界,很難有一個具體的標準說誰跨界跨的對,誰跨界跨的不對,是用實踐和結果來說 話。反過來看當初的選擇,一定是有一些失誤的地方,才造成了跨界的失敗。成功的,也是當初選擇的時候,戰略目標選的對,執行過程中非常有執行力的,一定是這樣。有一句成語說幸福的家庭不盡相同,失敗的家庭卻大多數是一樣的。
張琳:張老師您覺得在整個大環境下,您覺得各家金融業主體在自身的經營上最大的抓手是什么?答案是不是同樣在創新?
張承惠:首先講講創新,金融創新我覺得可以從幾個維度來看。首先是金融產品的創新;然后是金融服務的創新,不一定是某個具體的產品,可能是某種服務的方式;還有金融機構管理的創新,管理領域的創新又包括幾個方面,包括金融產品生產流程的創新,包括管理方式方法的創新,包括管理技術的創新等等。這些創新歸根到底就是為了實現兩個目的,一個目的就是金融機構服務效率的提升,能夠更好的全方位的滿足客戶的需求,使客戶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獲取金融服務。第二個目的就是有效的控制金融風險,因為對于任何一個金融機構來說,金融風險的防控都是日趨重要的一個問題,也是最核心的一個關鍵。
你的問題是創新的抓手,或者說剛才也問了另外兩位金融家最看好的創新領域,從我的角度來說,我還是最看好互聯網以及大數據。為什么這么說呢?除了互聯網技術取得了迅猛的發展以外,我覺得和我們當今,和未來所處的經濟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是有密切關系的。那么我們在工業化早期階段,金融體系主要是服務于重化工業的,主要是服務于制造業。那么對于這樣的服務對象的話,重化工業大家都知道,它是有規模效應的,有規模效應的客戶來說,我們的金融機構也相應的需要有規模效應。所以為什么我們銀行的規模越來越大,而且很多的金融機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一個很大的目標就是要做大、做強,我們最早的目標是做大做強,后來又提做強做優,再提做大,這個順序的變化也反映了我們經濟結構的演變。
現在到了后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我們要追求的恐怕不僅僅是規模效益,規模效益還會一定程度存在,未來更多的是追求的范圍經濟效益。服務的客戶范圍越大,數量越多,對你帶來的邊際效益影響也越大。范圍經濟效益其實又可以用長尾理論來說明,就是長尾的市場幾乎是無限的。所以我們在經濟轉換的過程中, 我們需要發展創新,創新是為什么?為了我們經濟尋找新動力。原來傳統增長的模式不行了,在尋找新的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需要創業,也就是說大企業自動化程 度越來越高,解決就業的能力越來越收縮,我們更多的需要依靠中小企業,依靠服務業來解決就業的問題,這種情況下,在工業化早期階段形成的金融體系,就存在著非常明顯的不適應性,對于我們現在的跨界也好,創新也好,大的經濟背景都在這兒。
所以為什么比較看好互聯網和大數據呢?因為互聯網和大數據恰恰能夠滿足這種長尾市場,滿足更多的為服務業和小微企業,為創新創業服務的需求。互聯網的特性它的理念,平等、開放、聯通、包容,以及大數據可以有效準確的來管理風險,這樣的特性對金融機構來說是可以有效的幫助金融機構進行創新的,或者 說現在說精準扶貧,未來創新可能也要有一種精準創新的理念引進來。當然創新可以探索,因為創新本身失敗率是非常高的,如果有大數據的支持,有互聯網的支持,我們可以把創新的失敗率適度降低一些。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創新的失敗可能比制造業失敗的成本更大一些,所以我比較看好這兩方面。
張琳:剛才對于金融創新界限的劃定,劉行長給出的是看是否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田總是給出的是不是符合資金配置效率,還有合法合規,張總您還有補充嗎?
張承惠:我覺得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微觀層面,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創新邊界就是可以可持續發展。你創新,把這個事整大發了,金融機構自己倒閉了,這種創新對于金融機構來說沒有意義,風險大到機構不可承受。從宏觀的角度來說,邊界一個是剛才講到的創新不能過度脫離實體經濟,不能創新到最后金融變成了一 個自循環系統,或背離了實體經濟,自己跟自己玩,那肯定就不對了。
再一個創新的邊界就是不能發生系統性的風險,這已經有很多前車之鑒,像美國房地產創新,房地產金融創新,創到最后造成了金融危機。所以我想這是最基本的邊界。
張琳:雖然風險暴露或者釋放,但是不能因為風險的暴露和釋放來否定金融創新的成果。另外一方面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監管和市場的關系。再請張老師說一說,在整個經濟下行過程中,風險特別容易暴露和擴大,這個過程中您對于金融業最擔心的風險有哪些?這些風險能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張承惠:我最擔心是金融市場在推進的過程中,打破國家信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打破隱性擔保的過程中出現更大的風險。現在金融機構也好,金融 市場也好,國家的隱性擔保是無處不在的。比如說我們金融機構不僅大而不能倒,金融機構小也不能倒。金融產品不能違約,如果出現違約了,或者是我們看到的結果,或者金融機構自己掏錢買單,或者找一個第三方機構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真正的違約是沒有的。所以在打破隱性擔保的過程中,它一定會帶來風險暴露,而且我們現在在金融領域也存在著一定的泡沫,而金融市場的泡沫在全球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因為寬松的獲益政策在很多國家都沒有進入到實體經濟,而且流入了金融領域。
這種情況下金融領域泡沫破滅的過程中,帶來的風險怎么來應對?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果說讓市場機制充分的發揮作用,可能會對經濟,會對金融體系帶來比較大的沖擊。如果說我們害怕承擔這么大的風險,那么有另外一個可能遇到的問題,就是再度的行政管制,使市場化的改革倒退,使金融市場的道德風險進一步的盛行。
張琳:接下來聽聽張老師的觀點,您作為學者對這個話題肯定也有很多思考。
張承惠:這是個敏感的話題,我同意二位的觀點,監管架構的改革有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監管理念,就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究竟怎樣。第二個層面是在監管理念之下,監管的方式,監管的工具需要改革。第三個層面才是監管機構的設置和調整。如果說第一、第二個問題不能解決的話,監管機構再怎么調整我覺得也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這是第一點對你的回應。
第二點監管架構的改革,現在也是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不管怎么改,他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權利必須受到制衡。像我們從國際的經驗來看,像英格蘭銀行它的監管權利比較集中,但是它有一個很強的制衡方就是英國財政部。英國財政部長是僅次于英國首相人物的,還有一個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到美聯儲,美國的監管架構是受到國會的強力制約的。
所以無論什么樣的機構,反正現在分業監管的格局是必須要打破的,但是未來建立一個什么樣的架構,只要是權利能力得到制衡,各方利益能得到平衡,各方利益不僅是監管部門,還有其他相關的政府部門,包括金融消費者。如果能夠得到平衡的話,這就是一個最好的監管架構。
張琳:市場化改革也是“十三五”規劃中給金融業提出的明確方向,最后請張老師。
張承惠:期待“十三五”期間中國競爭力和服務效益能進一步提升。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財經會議》報道你看不見的會場實況,傳播會議精華內容,會議直播提前預告,不定期送出免費超值會議門票。官方微博:財經會議,微信號:caijinghy。掃碼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