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第十一屆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金圓桌論壇”暨“金圓桌獎”頒獎盛典于2015年12月15日在南京舉行。南京商學院院長沈坤榮出席并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沈坤榮:非常高興參加這一次的論壇。《董事會》雜志是我們多年的合作伙伴,通過金圓桌獎的評選,使得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有了很好的發展。特別是規范公司治理,讓我們的公司整體的治理水平有了提升,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今年主辦方要求我講一下“十三五”期間的中國經濟。
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依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獲得增長。這個話題,在二十幾年前就講過,但是到這一次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再次提出,提出這個問題有個背景,我們國家經歷了30多年的增長,出現了一種表現,這個表現就是經濟增速在下行,這種下行到目前為止,實際上還是在探底的過程中。
那么十三五的發展即將到來,但是市場普遍的認為,經濟的增速是在下行過程中,企業經營是非常困難的,不少現實問題進與退都是兩難。制造業企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發展的地區都面臨一些壓力,再加上股市的波動,貨幣的寬松,讓市場充滿一種悲觀和負面的情緒。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前幾年的需求管理走到了盡頭,我們要從新的角度思考,國家統計局有一些官方數據,但是從現有的比較來看,我覺得都是在下行,不論是同比還是環比的數據,主要的就是PPI的下行,這是讓企業感到困難的問題。
我前一段時間在沿海地區考察的過程中就發現,很多的商品,特別是大宗商品,讓很多的企業非常的艱難,PPI一直在負增長,說明經濟還是非常低迷的,非常糾結。昨天有媒體報道,好像是有一點點回暖,但是這個基礎并不牢靠。
固定資產投資,從2015年以來名義增長是11點幾,特別是一季度還是回落比較厲害的。而這個數據在前幾年都是在35%以上的,下降的很厲害。整個的出口估計也很難,跨越負增長是比較難的。社會融資規模縮小,上半年我們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速下降,可以看得出來活躍度在下降,貨幣的寬松影響負面的在增大。商業銀行的貸款在增加。
從我的感受來看,最近一些銀行遇到的困難特別大,一些銀行的資產質量在下降。區域金融風險在顯現,實際經濟累計的一些壓力越來越反映到銀行上面,所以我們感受到最近的,特別是昨天,研究明年經濟工作的時候,把防范局部的風險做了一個很重要的任務來布置。
由于增速的放緩導致稅收的下降。土地出讓在下滑,使得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的格局在發生轉折。一線城市、人口流動量特別大的城市還好一點,但三、四線城市的壓力是非常大的,不能否認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的制造遭遇很大的困難。
不論是四萬億的計劃,還是目前的投資刺激,邊際效益越來越減少,這表明中國的經濟面臨的壓力不是短期期性、而是中長期的壓力。內部的壓力確實是很有限的,主要推進結構性的改革,從中央層面來講,也提出來要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到底目標是什么?以我覺得第二個方面,就是供給側改革的目標。供給標志我們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慢慢從需求向供給這一重要的轉變,而這對于轉型有實質性的突破。我們分析一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分析框框架。在面對外部危機的時候,經濟增速難以扭轉下降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消費實際上是不足的。因為供給質量很差,即使有一些需求也跑到外面去了,加上民間投資不足,從微觀角度講是很難做好的。
前幾年靠政府,這一段時間是靠平臺,這樣的過渡融資平臺使得我們難以為繼,投資拉動經濟找不到有效的支撐項目。從供給來看,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第一個就是資本形成,主要是看資本的邊際收益在遞減,我們做過一些研究,發現邊際收益在下降。隨著資本的邊際遞減,資本形成規模在下降,從供給的角度,從勞動的形成,人口紅利的角度,絕對的勞動力在下降,而用工上升,相對的比例也在下降,所以廉價的勞動力不存在了。從供給的角度來看,資本形成和勞動形成兩個方面都是在下降,不論是需求分析和供給傳統的兩種要素的分析,都指向了增速化。
還有一個情況就是綜合要素生產力,全要素生產力是兩個方面形成,一個是技術的創新,不是說不想創新,問題是創新很艱難,創新很有限,這個都不是我們想象得那么完善,所以十八大提出來創新驅動,提出來全面深化改革,實際上這兩條都是指向了供給里面的效率提升或者是綜合要素生產力的提升,或者是全要素提升。
創新過程中稅收的層面,補貼層面都是要做的,這么多年來我們為什么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實際上管理供給也是做的很好的,發展外資都是用供給的方式,而現在我們面對強大的需求管理,在這個過程中,供給管理特別的需要,而且是特別的有必要。
供給管理的著力點,我們分析,經濟增長缺乏動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即有外需收縮,也有內需的放緩。因此在外部需求下降難以扭轉的情況下,而部分的具有潛力的消費需求,存在進入的門檻和壟斷,民間資本難以進入,所以培育新一輪的增長,就是增加供給,關鍵是推進結構性的改革。一個是供給數量不足,無法滿足這種需求,比如說我們的服務層面的供給是嚴重不足的,他沒有辦法滿足高端消費或者是消費數量的需求。
第二個是供給質量不行,影響最終需求,比如說消費者的品質,所謂的買一個好一點的消費品都要到國外,都是由于供給的質量不行,影響最后的消費。把有限的資源流入到外面。
第三個就是供給成本太高,比如說醫療,衛生,公共教育體制,我們很多的小孩子為什么要去外地學習,很小的孩子要離開父母,他們認為在這里教育成本太高。這些現象的存在,根本就是在體制上,所以增加進一步的有限供給,最終促進消費,關鍵還是要在改革,解決利益階層的阻撓,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增強動力。
中期應該是解決重大的結構性問題,著力的推進經濟的再平衡,短期應該是兼顧有效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確保增長和民生的意見。因為經濟增速過渡的下行,社會會失去穩定的基礎。所以就是這個意義的所在。
供給是改革政策的目標,第一要明確供給側結構改革是一個持久戰,所以形成一個新的增長機制,第二要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殲滅戰,第二個就是這是一場保衛戰,就是保民生增長的體系。所以有效提高供給,也可以增加需求的工具是很多,這些包括現在提出來的一些怎么要減少稅收,培育新的業態等等,所以我覺得都可以從短期來實現。
最后一個,供給側改革要協同。第一個就是供給側與需求側管理相協調,第二個就是中長期的協調。因為這是慢的變量,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的不對等,所以我們還要從兩個方面來拓展發展的視野,第一個就是要拓展國內發展的新空間,第二個拓展國際發展新空間,國內的核心問題就是兩條,第一個就是要整合區域布局,不要每一個縣每一個區同一個比例規劃,我們現在發現很多的都是同質化的規劃競爭,有很大的損害。第二個就是要推進一些重大戰略的提升,特別是中國制造2025。特別是增加供給和引領性的需求,這里面有一些重大的調整。
第二個拓展國際發展空間,核心的就是加強與全球的供給和全球產品的質量提高。加強國際的產能合作,為有效的解決產能過剩,有些產品雖然我們現在過剩,但是國外的需求還是比較大的,在一帶一路的過程中解決產能過剩,有效的拓展市場,還能有一些成本的回收,使得不至于落差很大。
十三五來臨,我們要推動國際性的改革。拓展發展空間,擴大增長的總量,中國需要這樣的一個總量。這里面核心的政策的路徑就是一帶一路等等,用亞投行推進,我們這個做的還是不錯的,應該積極做這個事情,第二個就是依托創新驅動提升生產的質量,有借鑒新型發展國家,特別是美國和德國和其他的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使得我們推進之間可以靈活的控制。第三要達到這兩個達標,就是要落實改革舉措,提供制度保障。實現以外部拓展和總量增加的空間,來贏得內部改革和提質增效的時間。如果這個處理好,我們中國有非常好的發展動力和潛力。仍然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我們期待新的一論高質量的增長。
這是我要講的內容,謝謝。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財經會議》報道你看不見的會場實況,傳播會議精華內容,會議直播提前預告,不定期送出免費超值會議門票。官方微博:財經會議,微信號:caijinghy。掃碼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