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2015年11月17日 18:32 新浪財經 微博
上圖為壹基金理事長、原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行長兼首席執行官馬蔚華 上圖為壹基金理事長、原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行長兼首席執行官馬蔚華

  新浪財經訊 由中國友誼促進會、《財經》雜志、集善嘉年華共同主辦的“2015中國公益論壇”于11月17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為“變革與持續”。壹基金理事長、原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行長兼首席執行官馬蔚華出席并發表主旨演講。

  馬蔚華表示,目前一些陳舊傳統的觀念嚴重束縛了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比如有人認為做慈善的錢只能存在銀行,而且不能拿去投資,因為善款必須要零風險。按照新的公益理念,做公益的資金,如果通過商業的方式和投資得到增值,更多更好地用于公益事業,有什么不好呢?

  馬蔚華表示,公益創新是順應國際公益理論和實踐的新發展的客觀需要。這幾年國際公益領域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觀念、新的思維、新的方法和新的工具。典型的,比如說影響力投資、公益創投、社會企業、公益信托等等,他們普遍重視需求公益與商業的結合。強調利用金融工具和新型的商業模式,促使公益組織能夠帶來重大的社會變革,從而能夠促進公益事業的有效性。

  以下為馬蔚華發言實錄:

  馬蔚華: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感謝論壇的主辦方,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財經》雜志和集善嘉年華邀請我來發言,我非常榮幸,因為中國公益論壇到今年已經辦了四屆,已經成為我們國內最高端的公益論壇之一。特別是它為用主流的財經力量推動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借此機會,就中國公益事業創新發展的問題,我講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分享。

  一、公益創新應該成為中國公益事業發展的新常態。備受矚目的十三五規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而且這個創新是五大理念之首,提出了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為經濟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慈善公益事業也必須加快創新發展的步伐。首先,公益創新是公益事業加快轉型的內在需要,當前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加速轉型,慈善公益事業,也在經歷一個深刻的轉型的歷史階段。這個轉型,包括幾個方面: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正在從政府主導逐漸轉移到民間主導,慈善組織行為的主體和主導的推動力量將從政府轉向民間為主的力量,同時,慈善公益市場,也將由少數慈善組織為主轉向公益服務的自由競爭。由過去少數精英和富裕階層發起參與和主導的少數人的慈善,正在轉為由大多數公眾廣泛參與的社會行為。從傳統的簡單的個體慈善行為正在轉變為以組織化、制度化為特征的,以現代企業管理的思維推動的現代的公益慈善的行為。這種轉型,本質上是從傳統的慈善到現代公益的轉型,傳統的公益的模式和行為已經不適用今天轉型的變化,需要公益慈善組織從頭到腳,從內而外,應該進行全方位的變革和創新,包括經營理念、組織架構、籌資的管理、風險投資、服務等方面,都應該向著現代公益機構的方向不斷地革新,這樣才能可持續發展。

  二、公益創新是順應國際公益理論和實踐的新發展的客觀需要。這幾年國際公益領域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觀念、新的思維、新的方法和新的工具。典型的,比如說影響力投資、公益創投、社會企業、公益信托等等,他們普遍重視需求公益與商業的結合。強調利用金融工具和新型的商業模式,促使公益組織能夠帶來重大的社會變革,從而能夠促進公益事業的有效性。比如洛克菲勒基金會在07年就推出了一個叫影響力投資的公益理念。把公益的理念引進商業機構,把商業模式引進公益機構,這是資本和資本界和公益界的跨界結合。

  社會企業則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目前流行于歐美的商業與公益混合的業務模式,強調以商業運營的觀點來提升社會組織的效率,從而更為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比較典型的是尤路斯創辦的格萊敏(音)銀行,公益創投則是上述兩種方法的集合,既用創業投資的方法促使盈利或者非盈利組織以商業方式的運營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公益創投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反過來還可以投資社會事業。這些觀念和實踐,給我們中國的公益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給我們的公益提供了發展的方向。

  坦誠地說,目前一些陳舊傳統的觀念嚴重束縛了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比如有人認為公益行業就是資金的二傳手,就是把資金和物質給予受益人進行資源的再分配,本身并不需要創造什么價值。還有些認為,做慈善的錢只能存在銀行,而且不能拿去投資,因為善款必須要零風險。按照新的公益理念,做公益的資金,如果通過商業的方式和投資得到增值,更多更好地用于公益事業,有什么不好呢?公益和商業很好的結合能夠產生更好的效應,有什么不好呢?當然我們為了更大限度的減少風險,需要有個適應的過程,但是不做永遠是不能適應的。

  幾年前,我們經常提到中國的商業銀行要加快國際化,這是個大趨勢。但是,我們不下海游泳可能不會被淹死,但你也可能永遠不會游泳。而勇敢的游向大海,不可避免的要嗆幾口水,但確實能夠練就游泳的本事。今天我們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面臨當年中國銀行業同樣的選擇,國際上的公益創新的理念日新月異,如果我們因循守舊,就只能邯鄲學步。只有勇敢地破舊創新,我們才能跟上國際的大趨勢,才能把中國的公益事業做大做強。

  三、公益創新應該是應對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必然需要。這幾年我們中國的公益事業的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08年中國公益元年以來,我們基金會的數量突飛猛進,從2014年初的3800家,到今年11月份,已經達到了4600家以上,成為中國公益事業的主流力量。其中大部分帶有民間的企業背景的非公募的基金會,民間基金會的興起,把多樣性帶到了公益行業里,增加了公益行業的競爭性。特別是2012年以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在公益籌資中的運用,導致籌資進一步扁平化,渠道競爭的平臺更加激烈。根據《慈善法》,公募和非公募的隔離將會更模糊,面向市場的公募資質會進一步放開,也就給公益市場的競爭注入了新的活力,公益機構之間的競爭,將會成為一種新常態。在這樣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公益組織如果不創新,如果不尋求差異化的發展,不可能在同質化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所以,從這三方面看,我們覺得中國公益創新應該成為一種新常態。

  公益組織企業化的管理,這是中國公益事業重大的創新之舉。創新體現在各個方面,但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創新,應該是思想層面的理念的創新,因為理念決定行動,用商業化、企業化的思維做公益,首先是在中國發展公益事業上的一個重大的理念的創新,我們做企業和做公益有很多類似之處,特別是在精英管理的層面,兩者沒有太大的區別,比如,都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都是追求成本的最小化,都需要明晰戰略的目標,都需要制定比較強勁的戰略措施,才能實現這個目標,都需要有效的制度,都需要良好的文化激勵。盡管他們的最終目標有差別,商業機構尋求效益的最大化,而公益組織尋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從長遠的視角看,我認為兩者的結果將會殊途同歸,都會實現這樣一個目標,就是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其實用企業化的管理做公益,在當今的國際社會已經蔚然成風,特別是2000年以來,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的力量,正在促進現代公益的誕生,把經營的觀點注入公益組織,實現公益組織的企業化管理,這是大勢所趨。目前,發達國家的公益組織,大部分都用公司化的法人實體,它的依據就是《公司法》,公司的形式用于公益機構,保存了它的私有的特征,又具有法人的治理結構,在操作層面,公益的組織更加強調成果,強調投入產出,強調帶來重大的社會影響和社會效益。國際上很多的基金會都在選聘有商業背景的人做高管,應該是這樣一個趨勢的體現。

  目前在中國,引入企業化管理的公益組織,也越來越多。比如阿拉善基金會、愛幼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等等,都有鮮明的企業管理的思維。企業家參與公益組織的管理最鮮明的主要價值,就是把管理企業的思維方式和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手段,移植到公益組織的管理中來。這兩年壹基金的公益基金會,在這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努力。三方面:第一、制定了愿景和目標一致的差異化的競爭戰略,戰略是我們實現理念、目標和現實之間的橋梁,壹基金的理念是盡我所能人人公益,我們的目標是要成為全世界參與人數最多的基金會。圍繞這個目標,壹基金明確在機構業務方面,實施平臺的戰略,這個平臺戰略的核心是以參與最大化為目標,實現轉化和服務兩個平臺。轉化是把社會捐贈的資源有效地轉化為公益發展的資源,服務是在平臺的入口和出口,把捐款人和民間工藝組織當做客戶,就像商業銀行給自己的客戶服務那樣盡心盡力,而且我們依靠支付寶[微博]、微信、信用卡作為形式,它的基礎就是大數據和互聯網。所以,它才能夠實現我們盡我所能人人公益的這種理念。每個平民,不管錢多錢少,都可以為公益做出貢獻。

  第二、制度,我們以市場化的管理制度來激發機構的活力。比如績效考核,我們制定了一套激勵約束的機制,能夠量化地考核員工的績效,并給予適當的激勵。比如風險管理方面,我們內部的風險管理體制,內控的崗位,對機構的風險評價、動態分析,同時,按照上市公司的原則、標準,加強信息披露,內審、外審,讓社會更加清楚地及時的看到你的一切。

  第三、深入人心的文化建設。過去我管理商業銀行,六個字,戰略、管理和文化。文化是決定一個組織長期經營績效和持續增長的一個關鍵的變量。對于公益企業化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必須堅定地執行制度,因為制度是經過很多教訓換來的,但是制度往往是落后實踐的,制度是必須被動執行的。只有當文化深入人心的時候,制度才能被自覺的執行。所以,我們壹基金非常強調文化的建設,我們把壹基金成立以來形成的文化精髓,通過各種形式讓員工接受它,認同它,然后把它變成員工的自覺行為,當制度和文化結合起來以后,我們的員工就有獻身公益事業的內心的激動和動力。

  這兩年壹基金發展很快,到9月底,今年的籌款將近1.3億,年底完成1.4億是可能的。我們項目受益已經達到了300萬人,合作的機構8900家,志愿者達到16萬人次。我們非常重視月捐,月捐的人,在商業銀行里相當于高端客戶,我們非常看重月捐人數的增長,這五年增長了10倍。今年上半年月捐超過了21萬人次,月捐已經占到了整個機構的27%。

  推動公益創新需要強有力的人才支持。人是事業發展的資源,競爭的本質是人才的競爭,目前社會上對公益人才有一些偏見,許多人認為公益慈善就是扶危救困,獻愛心,獻愛心就行了,不需要什么專業。實際上,我覺得這種觀念是很片面的,我們有一個網站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5%的網友表示對公益慈善沒有必要引進高端人才,只有23.8的網友表示,公益慈善也是一個行業,也是一個領域,也應該有自己相對的薪酬標準,這種情況在發達國家也曾經發生過,但今天,他們正在被改變。這種漠視公益人才的認識,被許多有識之士所批評。我前幾天在哥倫比亞大學交流訪問,聽到一個課堂上的案例,是美國有名的一個慈善家帕洛塔講的,他非常嚴肅地質疑,針對公益組織的盈利組織和非盈利組織的雙重標準,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問題,他提到在盈利部門,產出越多,收入就越多,但是在非盈利部門,就無法用高報酬來激勵工作人員提高產出。人們對那些幫助他人過程中,有謀利行為有本能的厭惡,但是對那些賺錢過程中,沒有幫助的沒有這樣的厭惡。救助機構的籌款人,籌集不到一百美元,在頭12個月沒有把這個錢的75%發到被救濟人的手里,你的人品就受到質疑,非盈利組織不能有任何的冒險,一旦失敗了,你的聲譽就會一敗涂地。不允許失敗,就等于扼殺創新,我覺得這種顯而易見的歧視和偏見,會嚴重影響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

  現代公益機構從事人員所做的工作,遠不是扶危濟貧和獻愛心那么簡單,因為社會問題是復雜的,是周期長的,它的解決方案有效衡量起來又相當困難,公益人才的實際要求比一般企業應該更高。所以,在今天這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公益慈善事業更需要大量的理論研究、高級管理、項目實施、專業服務高端的人才。去年萬達[微博]集團百萬年金難找到一個基金會的秘書長,這真正的反映出國內公益高端慈善人才的缺乏。

  我擔任壹基金的理事長以后,第一次看到非常簡陋的辦公室,很多名校,還有很多在國際慈善機構工作的員工,拿著很低的工資,但他們毫無怨言,在四川的災區,一工作就是半年。他們的熱情,對理想的追求,令我感動。我也在想,僅憑熱情,不能解決他們的生活和發展問題,這種熱情也是不可持續的,我們不考慮他們也是不公平的,因為他們有家庭,他們也要有未來,我們必須關心這些追求理想的年輕人。

  解決公益組織的困難需要很多辦法,比如要用文化和價值觀來熏陶人,讓更多的人有追求公益事業的情懷,有這種理想,特別是吸引更多的公益領域之外的人加入公益事業。我們要用成長的空間吸引人,年輕人對未來成長空間的關心和薪酬同樣重要,所以,我們要完善培訓系統,提供培訓機構,我們要敢于給有潛力的年輕人壓更多的擔子,負更多的責任,我們要用小團隊運作的工作機制,讓基層的員工有機會提高管理才干。要市場化的制度激勵人,我們可以用全面薪酬的觀點制定有競爭的薪酬和績效考核機制,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不吃大鍋飯,優勝劣汰,也應該在公益組織的企業文化管理中實現,雖然這個問題,目前還有很多爭議,但是提升組織整體的工作效能,必須對表現優異和潛力大的員工,提供更為積極的正向激勵,這些激勵可以是物質的,比如獎金,也可以是精神。我們壹基金每年要評優秀的員工,由李連杰先生簽字,發優秀員工的證明。

  當然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努力,比如政府應該盡快修改相關的法律制度,給公益組織吸引人才更多的空間,比如目前關于基金會工作人員的工資和福利、行政辦公不超出當年總支出的10%,以及公益組織平均工資不可超過當地社會平均工資雙倍的這些規定,客觀上造成了這些公益組織薪酬遠低于企業,導致了公益組織人員的流失率比較大,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非常不足。我覺得政府應該對這些問題做一些修正。我覺得應該參考上市公司的方式,由董事會根據捐贈人的意見來決定管理層和團隊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總量,這樣我們才能給他們應有的待遇,才能吸引優秀的人才。

  我們要加大公益教育的投入力度,公益事業這兩年蓬勃發展,隨之也產生了對公益人才的巨大需求,發展公益教育應該是正逢其時,發展公益教育應該有大手筆,大動作和大投入,不僅在職業培訓方面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機會,也需要花大力氣構建專業教育資源和人才的生產體系。在美國,有兩百多所大學都有培養公益人員的專業和學科,而我國很少,剛剛開始。無論是公益理論的研究,還是教學案例,都是乏善可陳,無論是師資和教材與需求都相距甚遠。在過去幾年,我們一直推動公益教育,在上一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剛剛成立,我們希望突出國際化實踐性和創新性,辦一個高質量的學院,為中國公益體系的完善做出一點貢獻,也希望各位支持。

  朋友們,我們身處中國經濟和社會變革、轉型的歷史時期,公益事業本身也需要與時俱進,也需要不斷地創新,公益事業能否可持續地發展,關鍵在于人才,關鍵在于要有一批又一批具有創新思維的優秀的公益人才為此付出心血。我記得南宋的詩人有一句詩“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宵戰風雨”。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看到更多的優秀人才能夠不斷地加入中國的公益事業中來。謝謝!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財經會議》報道你看不見的會場實況,傳播會議精華內容,會議直播提前預告,不定期送出免費超值會議門票。官方微博:財經會議,微信號:caijinghy。掃碼更方便。

財經會議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