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中國經濟學家年度論壇暨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2015)頒獎典禮”于11月13日在深圳舉行。著名經濟學家、東南大學[微博]經濟管理學院名譽院長華生[微博]出席并演講。
華生表示,國有企業改革面對的一個根本問題是“走政企分開的道路還是走政企合一的道路”,這種選擇對應到實踐中就是國家到底是管資本還是管人管干部。
華生認為,前者才是國企改革的必由之路。其認為,國企不是最基本的元素,企業是由不同的生產要素組成的。因此,國企改革應該建立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建立國有企業出資人制度,而不是死守住國企陣地的外殼。“國有經濟并不等同于國有企業,只有跳出國企來考慮國有企業的改革,才能夠真正的有所突破”,華生表示。
對于三中全會提出的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華生認為,國有企業的概念也要對應修改。“即使是中石油、中石化[微博]、工商銀行這樣的企業,由于已經吸收了個人參股以及其他多種經濟成分,這樣的資產已經不是國有資產了,而是所有出資人的資產”。
華生還提出,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委員會根據以管資本為主的思路,也應更名為國有資本監督管理委員會。
以下為演講實錄:
華生:大家下午好,我講的題目是《國資國企改革向何處去》。
國家很明確要想扭轉當前的經濟困境,從根本上說要搞改革。中國經濟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們作為親歷者,深深感到今天的成果來之不易。三十多年前,我們人均收入只有一兩百美元,現在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人從走到什么地方都受到別人的另眼相看,到受到別人的尊重,這是過去三十多年來小平同志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所取得的成果。
但是,改革的成果也是可以喪失的,不是不可逆轉的。改革開放的成果不是一勞永逸的。所以,在新的情況下面,對著新的壓力,怎么將改革進一步向前推進,就是我們面前所面臨的最迫切的挑戰。
講到國企改革的問題,這三十多年來國企改革進行了各方面的探索,這個探索應該說是在兩個極端之間進行摸索的。就我個人的體驗,有一種意見是認為國有企業在原有的政治、管理框架下完全可以搞好,在原來的體制里做一些修補就可以了;另外一種是國有企業完全沒有前途,應該全盤私有化。中國過去三十多年就是在這兩極當中進行探索,我們想追求更加公平、貧富差距比較小的社會主義如何跟市場經濟相結合。
到今天,中央還出了關于新的國企改革的文件,就說明這個探索仍然沒有完成。當然國資改革對中國經濟能夠走出目前下行的壓力和困境是異常關鍵的。因為我們知道,國有企業占了經濟的半壁江山,而且關鍵性領域都是國有企業控制的。那么國企能不能改好,決定了下一步經濟有沒有可能出現持續增長的前景。
目前我們所做的一些工作,比如說把一些國企進行合并、整合,也是必要的,在資本市場上可能是炒作的題材,但如果從改革的角度來看,這不能算改革。我們知道在前蘇聯,一些國有企業組成大型的托拉斯,這種做法非常多。以至于到現在經濟當中,大型企業大到不能倒,甚至在美國這樣的國家都造成了重大的問題。所以怎么探索國企改革的道路確實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大挑戰。
1985年,我們給中央寫了一個報告--《就國企改國企是沒有出路的》,因為國企不是最基本的元素,企業是由不同的生產要素組成的。因此,當時我們就提出來要建立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建立國有企業出資人制度,而不是死守住國企陣地這個外殼。國有經濟并不等同于國有企業,只有跳出國企來考慮國有企業的改革,才能夠真正的有所突破。
從今天來看,我們現在也面臨著重要的方向選擇——下一步國企國資改革究竟往什么方向走?我個人覺得最根本的一個問題還是要回答是走政企分開的道路還是走政企合一的道路。包括最近的一些討論我們都看出來,實際上這兩種思路都存在,甚至在同一個文章里面、同一個文件里面你也可以看到這兩種思路的不同表達。我們選擇任何一條路都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選擇自相矛盾的路,這個路是沒法走的。
現在,我們一方面強調堅持政企分開和政資分開,可在國家控股的國有企業中怎么實現政企分開和政資分開?這是我們迄今沒有解決的問題。而且根據我的研究,這個問題很難解決。因為國有企業就是通過政府來管理的,因為國家是很空洞的概念,你必須通過政府來管理,或者政府設立的機構來管理。那么,當國家完全控股的企業搞政企分開,怎么分?我們到現在為止并沒有找出好的辦法來。
之所以改革了三十多年還在談國企改革,非常重要的是我們在政企分開或者政企合一,或者在黨、政、企合一,在這兩個方向上來回徘徊、動搖、搖擺,這是我們國企改革不能深入的根本原因。
關于國企改革,國務院最近提出了以管資本為的 改革方向,我個人認為這個提法是非常好,而且是非常大的突破,如果真正能夠堅持以管資本來推動國資國企改革,這個路就可以走出來。但以管資本為主的改革,跟目前的國企管理狀態有非常大的距離。包括我們今天還在重復著很多觀念、很多口號恐怕都要重新去審視。
因為在資本形態上確實會實現我們所希望的減小貧富差距,跟社會融合,因為在市場上,他們是可以完全融合起來的,但是管資本為主跟我們至今為止所習慣的以管人為主、管干部為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思路。
如果堅持管人為主和管干部為主,那就不可能管資本為主。因為你如果是以管人為主,他一定不是按照管資本為主來做,這個時候他一定是既當老板又要當“婆婆”,什么都要當,因為你管人嘛。所以如何實現從管人為主、管干部為主,真正轉到管資本為主,這是我們需要面對的重大挑戰。包括領導們都要去正面回答,否則光光一個口號,那最后可能不能實現。
管資本為主,那就意味著國家對一個企業,至少是代表著政府的那個部門不能絕對控股,才能實現管資本為主。因為如果有一個絕對控股的大股東,而且是由一個政府部門去代表的,那這時候不可能是管資本為主,因為他一定是從頭到腳全部管起來了,而且是以管人為主,那么我們現在的很多提法恐怕都無法通過。
三中全會以來提出的發展混合經濟、混合所有制企業,那么國有資產的概念就要修改,因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即使是像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銀行這樣的企業由于已經吸收了個人參股以及其他多種經濟成分,這樣的資產已經不是國有資產了,而是所有出資人的資產。管國有資產已經不能管到那上面去了,因為那個資產不叫國有資產,而是國有參股,或者是國有控股、國有資本在其中有權益的法人資產,這個概念是需要改變的。
另外,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委員會也需要更名,根據以管資本為主的思路要更名為國有資本監督管理委員會,因為除了國有獨資企業是國有資產外,所有混合制企業,不論參股到什么程度,它的資產都不是國有資產。就好像有私人參股的混合所有制股份制企業,不能說那個企業的資產是私人的資產,它只是混合所有制法人的資產。包括國有企業這個概念也是一樣,除了將來少數的在公益性的和一些特殊領域需要國有獨資企業以外,都不能稱之為國有企業。因為既然有其他所有制經濟成分在里面,這個企業的名稱也不能叫國有企業。所以這樣一些概念都要去改變。
在國有資本形態上,我們就看到在全球一體化的市場上,其他國家的國有主權的基金運轉得非常好,也沒有遇到任何人的挑戰,或者是對它的封鎖。所以在資本形態上,對于中國的各類資本,包括國有資本“走出去”,對于打破別人對我們的封鎖,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但是恐怕最大的挑戰就是我剛才講的,我們雖然說了以管資本為主,但是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思想是不是轉到以管資本為主上來,所以要回答的是走政企分開的道路還是走政企合一的道路,是以管資本為主還是以管人、管干部為主,我覺得這是國企國資改革最根本的一個挑戰。而我們能不能夠成功的回答這個挑戰,關系到中國經濟下一步的發展,關系到我們這個經濟能不能夠渡過目前這樣一個有可能是長期的經濟下行的壓力。
國企國資改革經過三十多年,現在確實是到了一個選擇方向的時候。不是簡單的把所有企業都私有化,不是那個意思。我以前就講過,如果是中國銀行、中國石油今天變成私人家族企業的話,中國社會現在會更加混亂,貪腐會更加嚴重,但是我們堅持過去那一套黨政體制,黨政工團所有都搬到國企里面,這樣的國企肯定搞不好、搞不活,也不可能適應全球一體化和市場化的環境。所以根本的問題還是在于需要一個深入的討論和反思,究竟是走管資本為主的道路,還是以管人、管干部為主的道路。
我的發言就到這,謝謝大家!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財經會議》報道你看不見的會場實況,傳播會議精華內容,會議直播提前預告,不定期送出免費超值會議門票。官方微博:財經會議,微信號:caijinghy。掃碼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