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由北京大學[微博]世界倫理中心與長江商學院聯合主辦的“儒商論域2015”于11月11日-12日在北京召開。會議主題為:良知,價值重塑與企業家。長江商學院校友事務及亞洲市場副院長、市場營銷學教授、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朱睿出席并參與“儒商對話:當今中國/世界的價值沖突與價值重塑”環節討論。
以下為對話實錄:
朱睿:價值觀這個話題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尤其臺上有這么多專家,有杜老師在這兒,所以人文的東西我不談。根據我個人的經歷談談對中西方價值的觀察。我本身是學消費者心理學,近期我研究公益創新,我在北美工作學習15年的時間,2013年回到國內。觀察下來,的確會發現有很多價值觀不同的地方。我舉三個小例子和大家分享。
第一,雖然今天談儒商,但是其實價值觀涉及在方方面面,而且是相通的。我看到第一個價值觀的不同是對家庭概念的理解。我們出國前覺得西方人尤其是北美人對家庭觀念好像不是那么的在乎,他們這種自由主義談得比較多,但實際等我們真正出去的時候,看到北美人家庭觀念的時候,會發現他的家庭觀念非常強,尤其是小家庭的概念。小孩子都是父母自己帶的,不管你是多大的官,為了小孩子去看他的足球比賽、他的生日派對請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即使父母婚姻不和分開了,但對孩子都是非常好的,所以它的確讓我意識到對價值觀以前認識上的一個偏差,但我回來之發現國內家庭的價值觀跟我想象的有所差距,很多時候隨著父母工作時間忙,真正自己帶小孩子的時候并不是很多,有時候更多的交給老一輩,或者阿姨、司機代勞了。前一段時間我們講一個非常成功的電視節目是“爸爸去哪兒”,學生會問首先我們應該知道“爸爸在哪兒”,這個是一個價值觀的差異。
第二個我觀察到的是對人的態度,尤其是對小孩子的態度。我們在國內的時候夸一個小孩子,夸他的語言是說這個小孩子比較“乖”,這個小孩子比較“聽話”,但是這兩個詞在英文里是找不到的,英文從小對小孩子是平等的態度,父母跟孩子是伙伴的關系,國外的動畫片相對的語言是大人的語言,把孩子當成人對待,國內對小孩子更多的是呵護,沒有把它當做平等的伙伴的態度,這個我觀察到的價值觀的不同,或者更多的是認知上的不同。
第三個對財富的認知,和我最近的研究比較有關,我最近對公益創新在做理論上的研究,也根據校友做的事情做一些實踐的分析。我意識到東西方人對財富的理解也存在差異,很久以前大家對財富的理解很接近,有錢的人,寺廟也好、教會也好都會有施舍、施粥的概念,但是近些年來,西方對財富的概念的理解比我們要更進了一步,可能我只是財富的管理者,而并不是擁有者。隨著這種概念的傳播,使得西方的基金會、公益事業發展的比我們早先一步。國內這些地方的發展,相對來說有我們自己的特點,但的確會看到沖突的地方,舉個例子,前幾年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事件,當比爾·蓋茨和巴菲特2010年到中國來勸捐的時候,當時請了很多國內的大佬,當時的反應并不是很激烈,這些其實是我們對財富的理解和對價值觀的理解。
這些是我看到的一些價值觀的沖突。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財經會議》報道你看不見的會場實況,傳播會議精華內容,會議直播提前預告,不定期送出免費超值會議門票。官方微博:財經會議,微信號:caijinghy。掃碼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