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015年(第四屆)中國城市發展市長論壇”于10月16日在北京舉辦。《瞭望》新聞周刊副總編輯王軍出席并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王軍:很榮幸在這里跟大家做一個報告,剛才保育鈞先生說中國有很多傳統,行業商會在中國其實就有悠久的傳統,我記得看《美國與中國》時,感慨秦始皇之后中國人口翻了五六倍,但是官員人數并沒有增長,城市里面,行業自治也是非常偉大的傳統。
我今天的題目也涉及到傳統的問題,我們講的城市價值的重建離不開對老城市價值的發現。今年上半年,我們周刊對新型城鎮化做了密集的調研,有些調研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視,中央領導也做了很多批示。我們從財政到城市形態做了系統的調研,上個月還應邀在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做了報告,那是從財政的模式上做的報告,今天是從形態上來談,我們怎么面對城市遺產的問題。
首先要認識老城市。大家現在在北京,這是老北京的一張圖,大家看到這是一個山水城市,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說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這么一個山水的城市,1949年的時候這個老城容納130萬人口,而面積是62萬平方公里。什么概念呢?每平方公里能夠承載2萬人,而我們現在實際才做到7000多人,我覺得這是值得我們來注意的一個情況。
這是一個很高密度的城市,高密度的院落,但是每個地方都有空,有空就有樹。我曾經三次采訪貝聿銘先生,貝先生講在景山上看,老北京是一片綠海,一個中軸線,但是這個城市為100多萬人提供生存空間。那個時候他很激動地跟美國的同行說,我是一個中國人。
可以看出這個城市完全是模塊化的成長方式,以院落為一個模塊單位,多少個模塊就是一個坊,多少個坊就是一個城市。這是北京的街巷,相隔70米一條街巷,組成一個坊,組成這么一個城。大家知道工業革命之前人類創造的最大規模的城市是隋朝的大興(唐長安,今西安),84個平方公里。這個城市用多少時間蓋出來呢?是一年,農民用兩個農閑的時間把街道系統,基礎設施做出來,就是用模塊化的生產方式。北宋期間的城市文明,大家看清明上河圖,很熱鬧,這見證了中國最重要一次城市革命,在清明上河圖之前中國城市的坊和市是分開的,每個坊用圍墻包圍,不能做買賣,到北宋的時候坊可以拆開做買賣,才形成了清明上河圖這個景觀。
北京的胡同就是沒有圍墻建設的高密度的體系,這個系統和曼哈頓驚人的相似,曼哈頓兩條橫街相隔60米,北京是70米,曼哈頓慢慢長成高層建筑,但是高層建筑只是高度在增加,但是沒有動平面,其實一個城市最偉大的東西不在立面,而在平面。大家看這是在曼哈頓帝國大廈上拍的,這個街巷系統跟北京的胡同一樣,樓在長高,但是平面沒有變化。這是衛星圖,這是舊金山,美國有很多很糟糕的城市,但是美國也有很多好城市,舊金山有高密度的路網,芝加哥也是這樣的路網。這樣高密度路網好處在哪里呢?街道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空間,我覺得中國的城市給世界提供了一個案例,沒有廣場,天安門廣場那個時候是皇家的禁地,老百姓不能進去,這個城市最大的空間是街道,占整個城市20%左右,把這20%的地用好,沒有廣場也能夠成功。它是混合使用的,既能夠為社區使用,又能夠為城市使用,是很高的密度,但是又很舒適,處處都有空,而且能夠提高土地的商業價值。能夠提供大量的臨街面,提供大量簡單就業的機會,而我們這些都沒有,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有人說美國紐約不好,那么高那么密看不到邊,有人說洛杉磯好,有人說曼哈頓好,但是你看中國的城市既能給后花園,還是一個城市,這是北京的圖,高密度院落覆蓋每一寸土地,而處處都有空,都能夠讓你呼吸,這是1912年的北京,一片綠海。
現在我們對城市有很多高度控制的限制,但是怎么來實施這個政策,美國他們有一種很好的方法,市長能不能大膽地試一試,規定每個擁有土地的人擁有同等的開發權,比如能蓋100米高的房子,但是在故宮邊上只能蓋9米,怎么辦呢?91米無法實現怎么辦呢?可以把91米向外出售,哪個開發商在郊區拿一塊地,也只能蓋100米,但是他想蓋200米,300米,但是你要往上漲的高度到故宮這邊去買,甚至可以成立土地的銀行專門進行拍賣流轉。希望能夠通過開發權轉移改變這個情況。
把公共空間救活,公共空間一救活價值就提高了,促使它做血液循環,好比扎針灸,產業理順了就能形成良性循環。古代哪個皇帝做過改造,沒有,就只是產權自我流通,這是民國年間的契約圖。以前的故居,現在還能夠發現以院落作為機制進行流通。你院落的大小,你的建筑材料、色彩都受到約束。
第二,老城市的瓦解。比如汽車城市規劃,1913年福特使汽車能夠進入家庭的時候,人們擔心小孩過馬路要發生車禍怎么辦,于是美國人佩里提出鄰里單位理論以學校為中心擴大街坊,城市干道圍繞四周,商業設于周邊的十字路口。自1929年提出這個理論,它已經深刻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1942年,英國高級警察屈普提出道路分等級理論。美國用這種方式造一個城市,就是鳳凰城,這個鳳凰城剛造完就發現一個錯誤——小孩還得過馬路。為什么呢?沒法保證每一個住區里面的小學辦學質量是一樣的,于是根據個人的偏好,還要過馬路。美國蓋了一個鳳凰城之后就再也不這么玩了。1933年《雅典憲章》提出大馬路、高層低密度的居住區,我們用這種方法來改造我們的老城,建設部大院,大街坊。改革開放之后大開發,還是大街坊,大馬路。我們把街道給消滅,街道兩邊為了小汽車通行全變成欄桿,臨街商鋪沒有了,于是被Shoppingmall占領。比如沃爾瑪進入城市之后就把附近樓下的小商店全擠垮了,必須買一輛車到Shoppingmall買東西。作為媒體,我們抵制過高速路進入城市,我們抵制過Shoppingmall進入城市,因為把文化遺產拆掉了。我們《瞭望》十多年來一直持續跟蹤這個事情。北京把人行道拆掉,如圖,這種人行道我量了量只能擺開一只腳,斑馬線是往墻上撞的。巴黎的香榭麗舍,它是最大的人行道,大家可以在那約會,邊上是緊湊的街道。
我們用美國的方式做了陸家嘴,上面是曼哈頓,下面是陸家嘴,我們說陸家嘴是中國的曼哈頓,你走進去看,曼哈頓是高密度的街道,而這里是郊區公路,公路就是讓交通不跟兩邊建筑發生關系,趕快通過,兩邊全是欄桿。而美國的曼哈頓則更多用公共交通,90%的出行率是地鐵,而我們是小汽車。我覺得這個城市形態和交通一一對應的關系,你想玩小汽車就要都是低密度的房子,城市高密度就只能把公共交通做大,不可以在高密度城市里面還要玩小汽車,玩到最后北京小汽車的出行率是30%-40%,公交車出行率也是30%-40%,走路加自行車也是30%-40%,這是三分天下,任何交通方式都完蛋,一些城市從里到外都是城鄉結合部,各種交通工具混雜。美國玩小汽車結果都受不了了,受夠了堵車就應該為地鐵投票,于是60年代,美國發生改變,這是波士頓市中心的立交系統他們拆除了,花了146億美金,重新做公路,把老路網修復,把人行道修回去,我去年去看了一下這是非常好的,把公共交通弄起來了,地面是步行、公共交通和自行車。路權進行重新分配,三分之二道路面積給公共交通,三分之一給小汽車,就不堵了,我覺得這是最根本的交通問題。
第三,中國城市的未來。北京推行多中心的布局,這非常重要,要解決交通問題,就需要每個區域平衡發展,不能像以前這樣市中心全是上班的,郊區全是睡覺的。北京通州130萬人口,130萬人口的大城市就是個睡覺的地方,每天要進城,造成地鐵擁擠。城市最重要是要平衡發展,每個區域都要有就業,不能只是一個單一的中心。
上海世博會之前做了類似波士頓的改造計劃,把兩個立交橋拆除了,把黃埔江沿岸的十車道變成四車道。拜托各位市長一定四車道就夠了,四車道還能過,變成六車道更堵了。陸家嘴步行系統修復,高密度分布商業設施,于是把忽略的資源用起來,這才是最大限度的節約用地。
我簡單做一個結論,城市的平面比立面重要,我們看一個城市的意義不在于立面,而是要看平面,十字路口差不多10米,如果100米那是有問題。街道比建筑重要,街道決定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愿意走路還是愿意開車,街道決定有沒有就業,能不能提升土地的商業價值。交通政策比交通工程重要,北京修了多少立交橋還堵成這樣子。人性化的尺度是一種重要的城市遺產形式,我們的城市遺產尺度不是汽車的尺度,是人的尺度。
謝謝大家!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財經會議》報道你看不見的會場實況,傳播會議精華內容,會議直播提前預告,不定期送出免費超值會議門票。官方微博:財經會議,微信號:caijinghy。掃碼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