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015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于8月28日-30日在重慶召開。聯想集團[微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微博]出席并演講。
楊元慶“炮轟”當下某些公司“忽悠吹牛,虛報融資金額,過度營銷,缺乏信譽”的問題,“對產品進行包括饑餓營銷、病毒營銷等等在內的過度營銷,炒作、水軍泛濫,甚至把負面作為吸引眼球的手段,至于傳播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則不管不問”。楊元慶還直批“課程表的發明人(余佳文)就是突出例子”。
楊元慶稱,這些企業“只能窩里橫,在法制成熟的市場就得認慫了”。
楊元慶認為,要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最重要的是信譽建設,一個企業對員工、客戶、投資人承擔應有的責任。”
楊元慶還狠批了中國的“山寨文化”,其認為“山寨”已成為阻礙中國企業創新的最大因素。“一個企業看到好的產品就拿來照抄,忽視質量,忽視服務,政府立法不嚴、執法不力,消費者圖便宜,導致山寨無孔不入”山寨產品有著低成本的假象,實質的影響是高代價的。
在談到資本市場的波動時,楊元慶稱,國家救市沒有看到明顯效果。“改革牛、創新牛很快轉為熊市,再用計劃的一套來搞市場,市場跟著政策、計劃走,已經不行”。其認為,政府不能把市場吹得太快,也不能采取極端手段、限制買賣來救市,要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杠桿作用。
以下為演講實錄:
楊元慶:這是我連續第二年參加亞布力夏季峰會,去年鄭州,今年重慶,看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重心正在一步步西移,尤其重慶,經濟更是充滿活力,增長速度在全國各省市名列前茅。我們都知道,重慶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兩大戰略的交匯點,是國家“發展”戰略和“開放”戰略并舉的縮影,今天在這里探討“世界大市場”這個話題,再合適不過了。
說到全球大市場,企業當仁不讓是它的主體。接下來,我想從中國企業在全球大市場的現狀談起,說說塑造全球品牌的話題。
一個月前,《財富》雜志發布了最新的世界500強榜單,中國上榜企業數量連續13年獲得快速提升,達到了106家,僅次于美國。但這106家企業里,絕大多數是國有企業,其中更有不少是壟斷行業企業,完全靠市場化經營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屈指可數。
再看另一個榜單,世界品牌500強,今年上榜的中國企業數量,29個。這份榜單誕生至今有11個年頭,盡管中國廠商的數量在逐年增加,但速度非常緩慢,絕大多數企業都是歐美發達國家品牌。
再看看跨國指數,根據最新的數據,2014年中國100大公司的平均跨國指數不到14%,僅僅是世界100大跨國公司跨國指數的1/5,國際化程度很低,這100家中國公司的海外營收總額只占到了總營收的五分之一,海外業務還算不上核心業務、支撐業務。
三個榜單對照著看,不難得出結論:我們的企業夠大了,大企業也夠多了,但還遠遠不夠強,絕大多數算不上是具有強大實力的國際化公司,全球化公司。
究其原因,第一,是沒有動力,不想全球化發展。中國市場已經足夠大了,即使不走出去,也能過得不錯,尤其是壟斷行業,缺乏競爭性,躺著都能把錢掙了,企業就更愿意在國內守成了。
第二是沒有能力,不能實現全球化發展。全球化的門檻很高,不僅僅企業規模要夠大,更重要的是,核心競爭力要夠強,而我們的企業,缺的正是這個。核心競爭力是綜合實力,包括了產品、業務模式、信譽、文化、創新等等,企業得既有強項,又沒死角。
首先,企業走出去,必須要讓產品和服務過硬,否則品牌就無法打響。最近幾年老百姓出國往回又是背奶粉,又是背馬桶蓋,說明咱們國內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質量都難以讓人放心、滿意,更不用說把產品賣到其他國家去。
其次,業務模式得有效,研發、生產制造、銷售、營銷、服務各個環節都得打通,都得高效。針對國內市場的資源配置方式,走出國門不一定行得通。但我們的企業,有多少能設計好,既能發揮國內資源競爭力優勢,又符合全球各地特殊性需要的模式呢?這無疑需要更高的智慧。
更重要的,信譽得好,企業得靠得住。除了產品/服務有一說一,有十說十,更重要的是,對客戶,對員工,對投資人,對整個社會都要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反觀我們現在不少企業,在國內抓住市場化程度和社會文明化程度還不夠高的空子,一切靠吹牛,凡事都忽悠,都不把信譽當回事。虛報銷售數字/融資額成了行業潛規則,過度營銷的做法花樣百出,什么饑餓營銷、加價營銷、“期貨”營銷、病毒營銷等等。
再比如互聯網營銷,本來是利用互聯網信息通達、信息量大的優勢進行營銷的好方式,現在卻是良莠不齊、亂象叢生:賣假貨的,賣假藥的,掛羊頭賣狗肉的屢見不鮮;炒作、水軍泛濫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有的廠商你黑我,我黑你,到了“不黑不成活”的地步,有些企業甚至以這種所謂的撕逼和暴光負面作為吸引眼球的工具,都認準關注度是王道,至于傳播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都不管不顧;少數快速躥紅的網紅掌握著驚人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粉絲們盲目跟風,都有無數擁躉,但絕無信譽可言,像最近央視節目上特立獨行的那位課程表發明人,就是突出的例子。通過這樣抄近路的方式,很多企業謀得一時的快速發展,卻只能是窩里橫,一到市場、法制環境更成熟的地方,就得認慫了,這也是我們企業不好走出去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當然還有文化,得能包容,真正的全球化企業得能兼收并蓄,不僅信任本國的人才,也要善用當地的人才,尊重本地文化,這樣才能擁有更加國際化的視野。但看看我們的企業,即使到了海外,對于把業務放手交給本地人才,交給“外人”,總有這樣那樣的顧慮,要么不用,要么用了本地人負責業務,上面再安一個中國高管當監工。昨天在論壇理事會上有理事提出,我們的女性理事太少,這在中國不算什么事,但要放美國,那就是挺大一個事,在那里少數裔的比例也都會成為別人挑戰你的理由。這些文化,我們的企業了解多少?
最后,要建立國際化企業,離不開創新。對于一個國際化企業,好企業,大企業來說,創新的必要性人人都懂,我就不啰嗦了,我想談的是阻礙咱們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的一個最大因素——山寨文化。
什么是山寨文化?通俗點說:企業看到好東西,不管是好的產品,還是好的模式,拿來照抄,樂于做山寨。消費者圖低價,圖實惠,忽視質量,忽視服務,愿意買山寨,用山寨。政府立法不嚴,執法不力,等于在推山寨、助山寨,這就是山寨文化。
現在國內的山寨技術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大家都知道的深圳的華強北,已經形成了山寨的產業鏈,幾分鐘就能裝出一個機器,加上機殼,打上logo,猛一看跟大品牌一模一樣,要什么品牌給你什么品牌。看看我們的身邊,山寨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人家有蘋果,我們就有一籮筐的橙子、梨子冒出來。人家米蘭家具展還沒結束,這邊已經傳回照片做出仿制品了。連明星走紅毯穿的裙子,電視里放的節目,都是克隆來的。在來重慶的飛機上看到《參考消息》一篇報道,現在竟然連投行高盛也有山寨版。昨天理事會上一位理事談到,美國一年審批通過的新藥不過幾種,最多幾十種,因為人家都是原創,而我們的藥監局一年待批的藥有上萬種,大多是拷貝。這樣的情形,就算我們自主創新的藥品要通過審批,也要等漫長的幾年時間,大大阻礙了創新。
對于如此嚴重的山寨現象,我們的立法、監督、執法力度都遠遠不夠,沒有把盜版、侵權、假貨揪住不放,全民喊打。反觀發達國家,他們都嚴打山寨、鄙視抄襲和拷貝,鼓勵原創,保護自主知識產權,保護自主設計。很多老百姓都聽說過,要是帶著盜版光盤或假冒產品進美國海關,可能都會遇到麻煩。中國公開審理的專利侵權案件的平均判賠額只有8萬元人民幣,很多侵權案子判罰的金額,連訴訟成本都達不到,而美國的專利侵權判罰金額中位數超過500萬美元。著名的蘋果訴三星[微博]侵犯專利案,判罰金額超過了10億美金。其實你說三星侵權嗎?那要純從侵權角度看,恐怕還算不得大不了的事,但人家就是這樣的規則,越大公司侵權你相應賠付的就越高。山寨行為在國內走得通,有市場,即使被起訴,付出的代價也不高,但一到國外,麻煩就來了。去年12月份,愛立信[微博]在印度狀告中國手機廠商侵犯專利。今年,
Beats 耳機向很多中國山寨耳機廠商發起訴訟,索賠額達到十億美元。在過去十年里,中國企業是遭遇美國專利侵權調查的主要對象,敗訴率高達60%,遠高于26%的世界平均值。
山寨有著低成本的假象,因為企業可以少投入,消費者不用花高價,政府能少費神,但它帶來的實質影響卻是高代價。因為質量不行,得頻繁維修或更換,使用壽命大大縮短,消費者對產品的擁有成本其實反而更高,甚至生命健康和安全都會受到威脅。這種山寨氛圍,不僅僅對跨國企業而言是不公平的競爭,也阻礙了本國企業的創新精神和可持續發展,進而影響國家經濟的升級和轉型。
因此我認為,光強調要自主創新顯然是不夠的,必須要旗幟鮮明地狠剎山寨之風。企業要更加自律,不抄襲,不侵權,不做假,要更專注于原創;消費者要能夠識別山寨,拒絕山寨。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政府應該向成熟市場國家學習,大力加強立法和執法力度,嚴懲山寨行為,痛打“李鬼”。我們應該在全社會弘揚創新的文化,對山寨行為人人喊打,讓山寨無處藏身,無法生存,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健康的創新氛圍。
所以這就是我想跟大家交流的話題,今天的中國企業,要想走出國門,還必須扎扎實實地加強在產品、業務模式、信譽、文化,尤其是創新上的競爭力,才有可能成長為受人尊敬的全球品牌。這也是聯想10年國際化歷程的切身體會,正是因為堅守了這些,聯想今天才能穩扎穩打,成為國際化的企業,在160多個國家深入開展業務。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我們卻保持了穩健的增長,在財富全球500強的排名連續幾年以40位以上的跨度提升,就是因為我們在海外市場實現了非常好的增長,現在中國以外的營業額已經占到了集團整體的70%。
最近中國股市的波動令人咋舌,當然很多原因,但如果我們有更多堅守這些信條的好企業,大企業,國際化企業,全球化企業作保底,就不會有那么大的波動。企業這個主體穩,市場才能穩得住。
借此也談談對最近股市和所謂“互聯網+”,以及全面創業,全面顛覆的看法。
最近,股市暴跌,去年的“改革牛”,“創新牛”在很短的時間里“牛轉熊”,“國家隊”救市也看不到明顯的效果。很顯然,在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過程中還有很多的誤區,還有很多的糾結。用計劃的一套來搞市場,讓市場跟著計劃和政策走,看來是不再行得通了,市場規模較小還可以,但今天的中國股市已經是市值高達10萬億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市場,而資金來源也越來越多元化。看來政府既不能把市場吹成泡泡,讓它長得太快,也不能采取極端的,比如限制買賣這樣的措施來救市,還是得尊重市場規律,讓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和杠桿的作用才行。
在快速下跌的各路股票中,我們不難發現,互聯網、高科技概念股下跌更快。這其實跟過去我們把互聯網看的太玄有關,一些公司,把概念貼上“互聯網”的標簽,編好故事,就能圈到錢,市值也高得離譜。彭博社有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科技股高峰時期平均靜態市盈率高達220倍,這是2000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前的巔峰水平。這樣的巔峰,誰能說不是虛假繁榮呢?
今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出“互聯網+”之后,全社會更是言必稱互聯網。的確,“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我們都應該積極擁抱它。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要警惕過度神化它。我們所說的互聯網化,其實不僅僅是互聯網公司,也是各行各業、包括傳統企業的互聯網化,有的是互聯網+,更多的則是+互聯網。
什么是“互聯網+”,什么是“+互聯網”,我的理解是要確認兩點:
第一,互聯網對于一個公司來說是工具,還是目的?第二,互聯網對你的企業產生的作用是改進還是顛覆?
把互聯網當做工具,對自己的傳統業務的業務流程、業務模式進行漸進式變革的,這屬于+互聯網,互聯網起到的作用是改進和加強競爭力;把互聯網當作核心業務,創造出新的業態,新的業務模式的,這屬于互聯網+,互聯網在這方面起到的作用是顛覆。
互聯網的確已經,或正在顛覆某些行業,像游戲、新聞(廣告)、零售行業等等,但不是對所有行業都顛覆,對絕大多數的傳統行業來說,它們的核心價值不會變,像金融行業的風險管控,醫藥行業治病救人才是根本的意義等等,但它們的競爭力可以憑借互聯網作為工具實現改造和提升。
相比之下,或許+互聯網對于整個經濟具有更普遍的意義,像200多年前的蒸汽機、100多年前的電力都極大地解放了各行各業的生產力,互聯網作為工具能夠作用的范圍將更廣,實體經濟、傳統產業擁有巨大的存量優勢,是經濟轉型和升級的重兵。也只有成功啟動了這支重兵,才能讓轉型升級的步伐走得更快、更加穩妥。而我們如果過度強調互聯網+,對傳統企業是不公平的,對實體經濟是會帶來負面影響的。
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兩個話題,謝謝大家!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財經會議》報道你看不見的會場實況,傳播會議精華內容,會議直播提前預告,不定期送出免費超值會議門票。官方微博:財經會議,微信號:caijinghy。掃碼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