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15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暨第三屆銀行綜合評選頒獎典禮”于7月9日在北京舉行。平安銀行行長邵平出席論壇并發表演講。邵平表示,雖然中國銀行業面臨重重挑戰,但悲觀情緒來之過早。在全球經濟格局已經進入東升西落的態勢下,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將會越來越重要。
同時,邵平也對銀行業今年的盈利狀況表示擔憂,他指出有的銀行今年可能利潤將出現零增長甚至負增長,銀行業大躍進的時代已經無可挽回的結束了。
以下為演講實錄:
非常高興主辦方邀請我參加這次論壇。剛才主辦方給了我這個獎項,也受之有愧。剛才聽了幾位嘉賓精彩的演講非常受啟發。
今天論壇的主題是“未來銀行路:挑戰與升級”,我想借這次機會跟大家討論和交流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對銀行業未來走向,光明之路的信心。
第二,關于當下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三,關于國內銀行戰略轉型升級。
一,今天論壇的主題是“未來銀行路”,我認為中國銀行業的未來前景一片光明。盡管中國經濟持續下行,但從全球經濟長周期看,我們或許對未來不應該那么悲觀。有一個長期趨勢應該值得注意,那就是全球經濟格局已經進入東升西落的態勢,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將會越來越重要。從麥肯錫的研究報告看,2000年—2010年,全球經濟中心以每年140公里的速度東移,金融危機期間世界經濟增長重心東移的速度進一步加快,每年500公里。
這其中中國扮演的角色超出了想象,2008年—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的45%來自一個國家,這就是中國。經濟決定金融,我堅信,中國的金融必將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版圖中的崛起而崛起,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正如當年世界金融中心從英國移向美國,中國銀行業的未來之路必然充滿著光榮與夢想,只是我們自己準備好了沒有。
二,這次論壇的副標題是“挑戰與升級”。先說挑戰,今天銀行所面臨的挑戰是實實在在的,可以說叫寒風刺骨,中國銀行業進入了30年來未有之變局,最明顯的變化先在盈利水平斷崖式下滑,我堅信在座的各位同行、銀行家的感受,應該是從業以來最為深刻的。
2013年我國上市銀行的利潤增長勢頭12.8%,2014年這個數字降至了個位數,只有7.7%,2015年的一季度這個數字又被打了折,是3.2%,有人戲說,過去銀行業的發展一直都是年年難過年年都過得去,目標再高總能實現。
我們過去都認為自己法力無邊,只要長纓在手就能縛住蒼龍,現在來看規律已經開始頑強的發揮了作用。銀行業從大躍進的時代無可挽回的結束了,我們現在的日子確實很難過。今年有的銀行可能利潤將出現零增長甚至負增長,挑戰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再說一說另外一個主題升級。還是那句話,經濟決定金融,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與之共生共榮的銀行必然同步走上轉型升級之路。中國的經濟要升級,必須完成利率市場化,這是我們銀行業面臨最重要的經濟金融大背景。
隨著存款保險制度推出,利率上浮驅動擴大到50%,利率市場化應該說只剩下了最后的10米。但是對于銀行業來說,我們習慣了被計劃經濟計劃的束縛,已經完全自由了好像還有點不適應。
在完成利率市場化最后的跳躍之前,我們就像新媳婦上轎,既興奮又緊張,憧憬著未來的幸福,又害怕未來的不確定性。我感覺,一來現在的剛需對付文化被打破,利率市場化就算基本完成了,這是大勢所趨。所以銀行業站在這樣一個歷史起點上,過去傳統的經營管理方式,如資產負債表的管理、流動性管理等都需要升級換代,具體的細節今天的時間限制無法展開。
而且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銀行家的升級沒有標準答案,我今天更想談一些形而上的問題,理念轉變的問題,希望引起大家深入的思考。
銀行業的升級,實際上最近兩年已經開始,從2013年起,我國的銀行業就開始進入了密集的換屆期,以此為契機,各家銀行都在制定新的發展戰略,尋找未來的發展之路,說到升級自然會想到我們從哪里來的問題,不知道我們自己為何成功,或者自己都相信了錯誤的成功理由,就是非常危險的。所以這段時間我認真梳理了近十幾年來銀行業發展的路徑,發現我國銀行業的鮮明特征是同質化競爭,統治化過去并非完全是壞事。
先說舊常態下的同質化,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上升時期,很多的行業進入了成長的狂歡期,在這個時候機會是普遍的,銀行只要緊跟房地產、基建、地方政府平臺等這樣的主流行業、主流客戶,機會就滿滿的會向我們走來。如果那時不采取跟隨戰略,不隨大潮而動,為了特色而特色,為了轉型升級而刻意為之,勢必會掉隊。那個時代的同質化競爭,獲取是當時理性的不二選擇。
另外,我們也新禧的看到,這樣的同質化大發展時期,我們的行業中,特別是辜負之銀行中最近幾年也呈現出了不少差異化發展的亮點,我們出新了零售制,出新了小微支付,也出現了同業支付,這些銀行在個別細分領域已經奠定了先發優勢,這是我們銀行業的驕傲。
再說一下新常態的產業化,舊常態的同質化競爭已經難以維系,典型的就是房地產和融資平臺,目前的風險形勢,在大宗商品貿易領域的風險中集中爆發,讓這個領域的融資功能幾乎喪失殆盡,同時我們在同質化競爭中為了迎合客戶放棄原則、過度融資的必然結果。
經濟新常態的到來標志著同質化競爭時期的結束,也昭示著差異化發展時期的到來,因為在新常態下機會是結構性的,也許各家商業銀行需要更多從自身的資源稟賦、歷史傳承、風險偏好、文化基因出發,來確立各自差異化的發展道路。只有這樣,也許才能在各自擅長的領域中獨領風騷,最終形成錯位競爭、百花齊放的局面。
現在再說說到哪里去的問題。這段時間我也認真的學習了各家銀行戰略轉型的動向,基本可以用這么幾個詞,就是國際化、集約化、綜合金融、互聯網金融、小微金融、智慧經營、六個關鍵詞來概括。大家想想,轉型的方向高度趨同,我們這不是又回到了同質化嘛。我們是否又不約而同走到了一起,當然也不排除各家銀行和各位銀行家沒有把獨門秘笈拿出來,真正戰略都對外不宣。
我就談一點綜合金融的問題,因為市場都說我們平安綜合金融是優勢,的確如大家知道的,平安銀行比較早的邁出了綜合金融的步伐,到現在為止也是我們差異化競爭的核心優勢,做好綜合金融應該是未來我們戰略升級的重點。
目前,國內針對銀行的分業經營限制在放松,監管允許銀行設立子公司,發放券商牌照,各家銀行現在最熱門的戰略就是講綜合經營,這是客戶經營需求化、監管意圖導向、銀行自身利益驅動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表內業務被限制以后,銀行業務向表外、表表外擴張,向其他金融領域擴張的趨勢。
當交易對手越來越多,通道費被別的機構拿走之后,銀行的策略自然走向綜合化,從國外和國內的金融發展歷程來看,混業—分業—再分業—再混業,這樣的趨勢循環仿佛,而混業和分業每一次循環的內容都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序。花旗銀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美國分處分業限制之后,花旗和其他集團合并,一時間風光無限,規模和利潤快速增長,但金融危機之后,花旗卻不斷的剝離了非核心部門和子公司,回歸傳統銀行領域,或許能引發我們的若干反思。
上個月我去花旗他的主席給我講了他們的歷史,確實引起我們的反思。未來各家商業銀行具體走什么樣的綜合化之路,還值得商榷,我們是否都要一哄而上,這個要認真的考慮。
通過這幾年的實踐我總結出綜合金融成功的三要素,一,市場機制是基礎。應當堅持市場化的基本原則,綜合金融一定要更廣闊的視野,應該是社會層面的綜合金融,而不僅僅是集團層面的綜合金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價值,市場經濟的奇妙之處就在于,逐利的各方經過多次博弈后會找到最佳的價值定位,在平衡點附近綜合金融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統籌規劃是保障。以市場化原則為基礎,堅持頂層設計,進行科學的統籌規劃,因為只有這樣跨界、跨業、跨部門合作才能夠順利進行。
三,考核激勵是關鍵。要善用激勵、用活激勵,啟發內部活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我想由此上述到商業銀行的經營和管理的高度,繼續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商業銀行的升級不管是大到商業模式的升級,還是細到產品的創新升級,都是建立在最基本的邏輯和規律之上,對商業銀行而言,升級所圍繞的核心規律應該是穩健經營,浮躁的、盲目的、缺乏實踐檢驗的創新升級只會最終釀成苦果。
回顧中國經濟改革開放這短短30多年的歷史,我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2014年實際GDP已經是1978年的28倍,驀然回首,我們突然發現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是我們3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
這30多年我們GDP的年均復合增長才只有10左右,所以我們要保持足夠的耐心,這樣才能夠平穩、自由。中國銀行業將來如果能夠跟隨經濟保證7%左右穩健的發展,10年就能翻一番,20年翻兩番,30年翻三番,也就是8倍。
這都是穩健發展疊加時間積累的指數效應。而縱觀世界金融史,這樣做到的銀行很少,多數都在大潮中折戟。我們工行的行長成為總結出,在基業常青的銀行俱樂部成員中,大部分其實并不是百米賽跑選手,而是耐力和穩定性極好的馬拉松健將,但說起來容易,落實起來難上加難。
剛剛過去的資本市場暴漲暴跌,又來了一次歷史的輪回,許多投資者為了當時都不好意思說的高收益,勇往無前的高杠桿進入股市,結果大家都看到了。這讓我想起了黑格爾的名言,“人類從歷史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汲取歷史的教訓”。商業銀行追求百年基業、穩健經營的基本方式,也是轉型升級的基本遵循,有了穩健發展的理性回歸,升級才能不走樣、不變道、有章法。
最后我想說,中國銀行業已經開始走向全球金融舞臺的中心,在這樣的歷史時刻,尤其呼喚銀行家精神,真正的銀行家敢于直面嚴峻的挑戰,敢于迎接未來的輝煌,這時時代富裕我們銀行家的使命。
謝謝大家!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財經會議》報道你看不見的會場實況,傳播會議精華內容,會議直播提前預告,不定期送出免費超值會議門票。官方微博:財經會議,微信號:caijinghy。掃碼更方便。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