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候選理論名稱
轉軌時期勞動力市場理論
二、主要貢獻人候選人
高尚全、宋曉梧
三、推薦人/推薦機構
投票揭曉前保密
四、理論概述
高尚全同志提出,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要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之后對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的呼聲越來越高了。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特別提出“當前培育市場體系的重點是,發展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房地產市場、技術市場和信息市場等”。值得注意的是,這是黨的文件第一次明確使用勞動力市場替代模糊不清的勞務市場概念。在此決定中,高尚全對明確提出“勞動力市場”的概念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詳細闡述了提出勞動力市場的理論必要性和合理性,指出勞動力市場是生產要素市場也是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他結合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經濟現實,區分出勞動力與勞動者、勞動就業的區別,從而確定了勞動力市場的概念。實際上,勞動力不等于勞動者,更不同于勞動就業,它們是三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勞動力指的是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勞動者是勞動的主體即人自身。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具有商品的屬性,同樣具有實用價值和價值的二重性,勞動力的價值要通過交換才能實現。實際上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就是一種交換關系,不承認勞動力是商品,就必然否定勞動力具有價值,就不能科學地說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運行規律。勞動力作為商品,就需要交換,于是就產生了勞動力市場。
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資料只有和勞動力結合起來,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能力,實現價值增值。中國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的增值意味著包括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者資本的擴大、社會財富的增長。這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勞動力進入市場,是自然而然的,即使創造出剩余價值也沒必要回避勞動力市場的概念。
高尚全提出確立勞動力市場的概念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動性的因素,應該進入市場,勞動者的素質、勞動者的價值得到準確公正的評價,企業和勞動者才能在資源基礎上進行雙向選擇,從而促進勞動力資源以及整個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而且從當時的歷史環境看,我國已經存在龐大的勞動力資源,勞動力市場是經濟活動中客觀存在的現實。但當時的勞動力市場還處于發育的初級階段,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從競爭主體來看,在國有部門中,由于勞動人事制度尚未進行徹底改革,阻礙了市場主體的形成;在非國有部門,盡管市場主體地位已基本形成,但市場主體的權益還缺乏保障。從市場運行機制上看,勞動力價格標準不統一,在相當大的領域內,工資既不反映勞動力成本,也不反映勞動力供求,沒有發揮調節市場運行的機制作用。從市場競爭秩序上看,缺乏必要的維護競爭、調控市場以及法律監督的手段。從市場服務體系上看,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從就業培訓到醫療、工傷、退休保險以致失業救濟等方面的社會化程度還很低。因此,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加速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以承受在今后的經濟發展中巨大的就業壓力。
宋曉梧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應引入市場機制配置我國勞動力資源,并于上世紀90年代初分析了勞動力市場與“勞務市場”的區別,主張以勞動力市場一詞取代多年來流行的“勞務市場”,并提出應以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為主線,全方位推進勞動體制改革。他在分析勞動力市場與其他生產要素市場異同點時提出:“勞動力永遠附著在勞動者身上,所以不論其支配權是否發生了暫時的轉移,都與它的供給者不能分離。由此產生了與其它生產要素市場的兩個不同特點:第一,勞動力的供求雙方始終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經濟運行的角度看雙方是勞動力的供求關系,從社會生活的角度看雙方都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因此,這種關系具有社會性、政治性,一旦處理不當,就會造成社會政治生活的不穩定。而其它生產要素市場的供求關系一般不具有直接的政治性質。第二,勞動力供求雙方的關系不僅發生在市場交換的過程中,而且一直沿續到企業的生產過程中。這樣,企業內部復雜的勞動關系,包括工作條件、工資福利、獎勵懲罰、培訓教育、安全衛生、社會保障等等,都要由勞動力供求雙方在國家法律規范內協商確定。可以說,大量的勞動關系發生在企業內部。而其它生產要素市場上的供求關系一般只發生在市場交換的過程中,不會沿續到企業內部。”基于這兩個特點,勞動力供求雙方的組織行為就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由供求雙方的組織進行集體談判來確定勞動條件,協調有關的勞動關系,可以使政府處在比較超脫的地位,正常情況下不會與經營者組織或工會組織發生直接的對立,從而有利于社會和政治局勢的穩定。一是由經營者組織和工會組織集體談判條款約束勞動力市場上的個人行為,特別是企業內部的大量勞動關系,政府就可以擺脫日常的、個別的、具體的勞動關系,集中力量于宏觀調控和立法監督。”
這一時期,宋曉梧還對我國轉軌時期的勞動力市場主體與集體談判、勞動力市場運行于宏觀調控等基本理論問題作了深入分析。宋曉梧認為,“實行政企分離后,政府不再代表企業了,企業需要有自己的組織,這是對國有企業而言。至于非國有企業的經營者,政府本來就不能代表它們,當然更需要有自己的組織。”“從培育勞動力市場的角度出發,還要考慮工會職能的轉變問題。工會的政治職能和經濟職能是相關聯的,但不能混為一談。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從勞動力市場供求雙方需要有明確的利益主體代表出發,在經濟利益方面,工會應當是勞動力供給方的代表,而不能是政府、企業、職工三方的代表。”
2008年,宋曉梧在一次理論研討會上回顧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發育過程,充分肯定勞動力市場逐步發育成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他指出:勞動力市場目前存在的問題仍然很多,“勞動力市場組織行為的缺失,是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發育的瓶頸” 。“由于勞動力市場組織行為缺失,勞動爭議案特別是集體勞動爭議案絕大多數由政府出面直接處理。由于勞動力市場組織行為的缺失,政府只好直接干預企業內部的勞資糾紛,原本應由勞動力供求雙方協商解決的市場機制被大大局限住了。同時人們看到,缺少勞動力供求雙方組織行為的制約或平衡,當政府急于招商,提出重商富商口號時,勞動者的權益往往容易受到侵害;當政府關注民生,側重保護弱勢群體時,經營者的權益往往容易被忽視。”“完善勞動力市場的組織行為,涉及雇主組織和工會。這顯然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關系到社會體制和政治體制的綜合性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工人的組織權、談判權、罷工權如何界定?經營者的組織權、談判權、關廠權如何界定?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借鑒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立足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實際情況,認真加以研究解決。”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高尚全和宋曉梧提出的適應經濟轉軌要求的勞動力市場理論,逐步被經濟理論界廣為接受,在培育我國勞動力市場方面發揮了指導作用。
五、推薦理由
(一)勞動力市場理論的建立離不開高尚全對勞動力市場堅定不移地推動。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決定》起草工作中,他負責“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部分,起草小組在討論“勞動就業市場”還是“勞動力”市場時,有人以會影響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為由反對提“勞動力”市場。這個觀點得到高層某些領導的支持,“勞動就業市場”一度占了上風。但高尚全同志則堅持認為,無論從理論上或實踐上,都必須提出勞動力市場的概念。 為此,他不顧各種勸阻,尋找理論依據,同時反復征求意見。為了使勞動力市場的概念得到中央高層的支持,高尚全曾分別征求薄一波同志和李嵐清同志的意見,得到了積極的回應。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聽取起草小組關于《決定》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和修改情況匯報會即將通過“勞動就業市場”的關鍵時刻,列席會議但本無發言資格的高尚全同志打破常規,鼓足勇氣舉手發言,一口氣講了必須明確提出“勞動力市場”的五個理由。經過起草小組負責人溫家寶同志的努力和江澤民總書記的批示肯定,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認可了高尚全的意見,勞動力市場理論最終寫入了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自從高尚全提出勞動力市場的概念后,理論界重新認識了勞動力作為商品的本質屬性,接受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的建議,也引發了學術界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進一步理論探討和發展,同時豐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當時統包統配的勞動力管理制度無法實現全社會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政府機構、企業勞動用工制度需要改革,社會就業壓力巨大,勞動力流動不暢的社會背景下,高尚全提出勞動力市場理論并以堅定的決心建議中央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及時確立勞動力市場概念,將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的工作提到當時深化改革的重要議事日程,從而為日后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目前我國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勞動力市場,離不開改革初期提出發展勞動力市場理論的先驅者。
(二)宋曉梧通過對勞動力市場與其他生產要素市場異同點的分析,準確界定了勞動力市場的內涵及外延,對體制轉軌時期的我國勞動力市場相關概念及其運行內在邏輯進行了深入研究,為上世紀90年代初勞動部制定以培育勞動力市場為主線的《勞動體制改革總體思路》提供了理論依據,為勞動力市場在突破“姓資姓社”的政治障礙后,迅速在實踐層面得以推行提供了理論指導。
宋曉梧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對我國轉軌時期的勞動力市場運行將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作了準確的預見,并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如他在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要明確勞動力市場供求主體地位,建立集體談判機制,難點在于轉變工會組織的職能,建立健全雇主組織等,至今對完善我國勞動力市場仍有重大指導意義。
上世紀90年代初,宋曉梧在勞動力市場理論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勞動就業、勞動報酬、勞動保障三者的相關關系,闡明了轉軌時期就業體制的特點,提出市場導向的就業理論,提出宏觀調控應堅持就業優先的理念,豐富和完善了勞動力市場理論。
六、文獻與材料目錄
1. 高尚全,《市場經濟與勞動力市場》,《中國改革》,1993年第11期。
2. 高尚全,《談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問題》,《中國經貿導刊》,1994年第7期。
3. 高尚全,《為什么要提出“勞動力市場”》,《勞動世界》,1994年第1期。
4. 高尚全,《“勞動力市場”是改革理論的一大突破》,《學理論》1994年第2期。
5. 高尚全,《民本經濟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6. 馮蘭瑞等,《論中國勞動力市場》,中國城市出版社,1991年。
7. 符鋼戰,《中國:勞動力市場發育的經濟分析 從微觀到宏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8. 傅喜國,《論勞動力市場的理論困境與實踐可能性》,《社會學研究》,1992年第6期。
9. 戴圓晨,《市場體系培育中不能缺少勞動力市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3年第2期。
10. 肖立見、林志平,《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經濟體制改革》,1993年第2期。
11. 閔友誠,《關于勞動力商品和勞動力市場問題》,《財貿研究》,1993年第2期。
12. “中國勞動力市場及工資改革”課題組,《培育勞動力市場必須承認勞動力是商品》,《經濟研究》,1993年第3期。
13. 吳柏均,《走出“馬爾薩斯陷阱”中國勞動力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3。
14. 曉亮,《有關勞動力市場的四個理論問題》,《中國經濟問題》,1993年第4期。
15. 楊啟先,《中國市場經濟大思路》,中國統計出版社,1993.5。
16. 陳東升,《論市場經濟下勞動力的市場配置問題》,《經濟師》,1993年第8期。
17. 張建國、李振宇,《關于建立全國統一勞動力市場的探討》,《經濟研究參考》,1993年Z3。
18. 謝曉凌,《論我國勞動力市場的運行和管理》,《經濟研究參考》,1993年Z6。
19. 夏永祥,《市場經濟與勞動力資源配置》,西北大[微博]學出版社,1993。
20. 王棟,《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力市場》,《財經問題研究》,1994年第1期。
21. 勞動部就業司課題組、勞動部勞科所課題組,《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培育與發展研究》,《管理世界》,1994年第3期。
22. 陳恕祥; 浦惠霖,《勞動力市場和勞動力商品》,《經濟評論》,1994年第3期。
23. 謝曉凌、辛仁周、武小晉,《培育勞動力市場的若干理論與現實問題》,《管理世界》,1994年第4期。
24. 許經勇,《勞動力市場的確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的重大突破》,《當代經濟研究》,1994年第4期。
25. 張炳申,《勞動力市場配置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
26. 劉昕,《論中國企業家勞動力市場的建立》,中國人民大學,1994年。
27. 伊志宏,《勞動力市場》,人民出版社,1994年。
28. 王東京,《關于開放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幾個理論問題》,《中國經濟問題》1995年第1期。
29. 郭飛,《關于我國勞動力市場若干問題的思考》,《教學與研究》,1995年第1期。
30. 辛仁周,《制約我國勞動力市場發展的若干因素分析》,《社會科學研究》,1995年第1期。
31. 宋彥軍、王學明,《論建立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意義及前提條件》,《財金貿易》,1995年第2期。
32.薄越亮,《發展勞動力市場的關鍵是培育市場機制》,《財金貿易》,1995年第10期。
33. 袁寶華,《中國市場經濟建設全書·第二十八卷·勞動力市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34. 肖茂盛,《中國商品經濟與勞動力市場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年。
35. 何偉,《勞動力市場與勞動力商品》,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年。
36. 趙履寬等,《勞動就業與勞動力市場建設》,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37. 宋醒民、廖進球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市場理論與實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
38. 楊先明、徐亞非、程厚思,《勞動力市場運行研究》,商務印書館,1999。
39. 王裕國、陳愛民,《中國勞動力市場與就業問題》,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
40. 廖泉文,《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理論與實踐》,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41.宋曉梧,《失業—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理論和實踐面臨的新挑戰》,1989年在“世界經濟論壇”北京會議上發表,《改革》雜志1990年第2期全文發表。
42. 宋曉梧,《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經濟研究參考》,1992年第7期。
43. 宋曉梧,《借鑒國際經驗培育發展我國勞動力市場》,勞動部1992年理論務虛上的發言,《經濟日報》1993年3月10日、12日全文連載,但因當時對勞動力市場的名稱 尚有爭議,經濟日報編輯把標題改為“勞動力流動的國際比較”。)
44. 宋曉梧,《以培育勞動力市場為主線深化勞動體制改革》,《中國勞動科學》,1993年第11期。
45. 宋曉梧,《關于勞動力資源市場配置的提法問題》,為勞動部領導參加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準備的參考材料,寫于1993年11月,夏積智、陳宇參與此文撰寫。正式發表于宋曉梧《改革:企業。勞動。社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第156頁至159頁。
46. 宋曉梧,《勞動力市場主體與集體談判》,《國際勞工調研》1994年第1期。
47. 宋曉梧,《勞動力市場運行與宏觀調控》,1993年勞動部舉辦的關于勞動力市場的研討班上的講稿,正式發表于宋曉梧著《產權關系與勞動關系》,企業管理出版社,1995年,第265頁至288頁。
48. 宋曉梧,《關于勞動力市場的幾個理論問題》,節選自宋曉梧主編《勞動力市場》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1994年《中國勞動報》連載10期。
49. 宋曉梧、張小建、陳宇,《中國人力資源開發與就業》,《中國人力資源開發》,1995年第3期。此文獲第九屆孫冶方經濟學論文獎。
50. 宋曉梧主編,《勞動力市場》,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出版;
51. 宋曉梧著,《通過市場實現就業》,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52. 宋曉梧著,《產權關系與勞動關系》,企業管理出版社1995年出版;
53. 宋曉梧主編,《中國市場經濟建設全書》第28卷《勞動力市場》,山西出版社1996年出版;
54. 宋曉梧主編,《我國人力資源開發與就業》,勞動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七、主要理論材料部分掃描件
略。(如需查閱原件請與秘書處聯系)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財經會議》報道你看不見的會場實況,傳播會議精華內容,會議直播提前預告,不定期送出免費超值會議門票。官方微博:財經會議,微信號:caijinghy。掃碼更方便。
文章關鍵詞: 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2015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