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CC講壇2014-2015年會”于2015年5月22日在北京舉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李曉東出席并演講。李曉東表示,中國社會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自我封閉、自我保護,在意識形態上呈現對審美非常不自信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表現出來的是在藝術作品上我們可以看出來它有很強的傾向性。
以下為演講實錄:
李曉東:
幾個禮拜以前,我去了一趟世界上最小也是最富的國家,叫列支敦士登。我去的時候突然有一個感覺,就是好像把我帶回到了我們的宋代,宋代的風景畫里面所展現的一個場景就是天人合一,我們中國美學里頭曾經是一個以素為美的這么一個國度,就是在漢代的時候,在《易經》里面,我們就曾經說過莊姜夫人講這個叫“素以為絢兮,錦衣素裹”,里面是錦衣,外面是素裹;我們強調的是白壁無咎,白壁無咎所講的東西是什么呢?就是當質地很好的東西你不用去裝飾它。
可是呈現在給我們當今社會里面的這個建筑都是這么一種場景?這是兩年以前網絡上評選的中國十大丑陋建筑,這個是從哪兒來的?今天我們也在討論這個,習主席也討論這個奇奇怪怪的建筑
。這個是我們為自豪的高大上的上海,我們也經常以這種來示人,給世界說我們是世界的一部分,是很先進的國家。
這個東西從我們最官方的建筑,從世博會到我們最近的APEC,呈現出來都是給大家要端著在那兒放不下的這么一個場景。我們近處看中國的時候,中國呈現給大家的其實有很多問題,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城市化發展非常快,到了后現代時我們還沒有經歷過現代化,所以這個差距是非常之大的,這個差距使得我們在城市化進程當中選擇了很多我們沒有進行深入反思就直接套用的一些案例,這些案例產生的結果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這些東西。左邊那張是我們以前傳統社會里面對文化對土地、對我們的環境尊重的一種態度,右邊呈現的是現代生活里常見的一種生活場景。
中國社會最早地認識到我們中國不過是另外一個文化、另外一個國家的人應該是梁啟超先生,他當時去日本留學,他在日本反看中國的時候突然意識到中國不過是另外一個國家,在這之前,我們所有中國人都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外面叫蠻夷之邦,我們要以文化之,這種中心論使得我們心態非常保守、非常之固步自封。梁啟超試圖改革,回來,但是他沒有成功,后來又被流放。后來,我們又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自我封閉、自我保護,主要是在意識形態上呈現出一種對藝術創作、對審美非常不自信的一種狀態。世界各地對中國的了解就是毛的中國,毛澤東就是基本上是中國唯一的一個思考者、一個思想者,為所有人去講述我們應該怎么做,這個差距反差是非常大的。
等到了1976年 1977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中國當突然靜起來的時候,突然要準備開放的時候,突然像變成一個衰老的病人一樣,都不知道往哪兒走,然后政治不明確的這個背景之下,鄧小平講過叫摸著石頭過河,我們有了電視了,但是沒有內容,因為這個軟件和硬件的過渡時間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1980年有一個星星畫展,星星畫展里有一幅畫當時震憾了很多人,因為當你不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時候,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以后,突然真實放大了很多倍以后,呈現在你面前的是一種很震憾的事情。這個是羅中立的一幅畫叫《父親》,在這幅畫里,他所呈現的這些細節,包括手指頭蓋那些臟的污漬都沒有任何保留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是一種很震憾的藝術表達。然后出現的是就我們開始改革,開始重新建立我們的建筑景觀,這時候大家所看到的是我們都知道我們這個城市要發生變化,我們的這個文化要發生變化了,怎么變?不知道。
上世紀到現在出現的最多的就是這個對吧?怎么做?不知道。怎么辦呢?我們找大師來,國際級的大師就是貝聿銘先生,可貝聿銘做了一個鄉土的中國建筑,它并不是現代的,當時給我們甲方也是領導們去看這個方案的時候,當時他們很失望,因為他們希望這是個當代的中國建筑,而不是一個傳統的中國建筑,但貝先生當時解釋說:在你找到當代的路之前,你先要找到你自己是誰,也就是你自己的認同感是什么?但這種認同感是從符號上從形式上找到的一種感覺。于是在這之后,中國建筑創作幾乎走了將近20年一個由從形式上去找跟中國這個大的概念一個認同感的這么一個道路,包括我曾參加過的一個項目,很多了,我們大家可能在外面都會看到那種白墻灰瓦或者是這種中國符號式建筑。建筑創作變成了一種選擇題,要么當代要么傳統,要么東方要么西方,但是建筑本來是應該是一個論證題,你該從問題出發尋找答案,從而更準確地去表達你對一個問題的解答。就像一個系統里面同時出現兩個系統,這就是我們中國當代建筑的一種很奇怪的現象,這個是法國的藝術家在六幾年時尚雜志上的作品,一個東西方兩個最偶像級別的人物放在一張臉上的作品,我們的中國建筑也變成了這樣子,它是一種混搭,這種混搭造成了一種就是因為我們從窮到富這個變化過程當中整體上審美是不自信帶來的結果。是什么呢?我們必須可識別性很強,這個建筑一定能表達出一種意思。所以建筑師在給甲方表達這種意思的時候,往往是用一種隱喻,這種隱喻越清晰,甲方越能感受到這東西的時候,它被批準的這種機率越高。
不自信怎么辦呢?虛張聲勢,對吧?虛張聲勢的話就是高大上了,這個房子大家看,它基本上的功能實用功能就是底下紅的加上后面那一塊,但它的體量是比那個感覺要大一倍;深圳的市政廳,所呈現的都是比它原本需要的功能大很多倍的一種狀態。當你自信的時候肯定就虛懷若谷了,所以這兩個虛字所代表的含義是有很大差別的。大家討論很多的就是央視這個大樓,當這個這個大樓的設計者庫哈斯來到中國的時候,受邀去參加這個競賽的時候,他一看他就明白了中國需要什么,要高大上、要奇怪、要虛張聲勢!他沒有那么媚俗,他有能力也有技巧能做一個讓你覺得不是那么媚俗的建筑,但同樣是一個所謂高大上所謂奇奇怪怪所謂奪人眼目的一個項目。這個項目實際上的造價是比在一個正常建造方式下做的同樣面積的造價是多了一倍,我們知道那個哈利法塔,就是世界最高樓,那個塔的造價是70億人民幣,50萬平米,這個是140億人民幣,整整多了一倍,錢花在哪兒去了呢?就花在這個結構上,我們底下還有一個大砣,專門平衡這房子不讓它倒!
下面我舉兩個案例,解讀一下我今天演講的主題——《自省的建筑實踐》。
所謂自省,就是我們必須會自我反省,孔子講 吾日三省吾身,這三省吾身的意思,就是我們必須能自我調節自身對外界環境的一個認知。
新加坡1965年成立國家的時候,遇到一個最大問題是怎么建立新加坡認同感?大家看到這個魚尾獅,是當時新加坡政府建的這么一個雕像,就是跟大家講了一故事,就是獅城從哪兒來的呢?是因為早期的新加坡人到這兒來的時候,遇到這么一個魚尾獅,然后這個就像我們龍的傳人一樣,有了一個根,這根的存在對于一個國家認同感的建立有很大作用。光有魚尾獅還不夠,我們還得建這個城市,這個城市怎么建?是新加坡人當時討論的一個核心的問題。當時因為都是有華人、有馬來人、有印度人、有英國人、還有其他歐洲人,多元種族的一個國家是無法從一個簡單的其他文化里面去找到一個元素建立新加坡認同感,于是新加坡采取決定,就是找世界上各地的大師到新加坡,來做這個城市,做了一段之后,突然某一天發現,我們從海上到新加坡來的時候,新加坡像個海市蜃樓一樣,這些建筑跟新加坡這個熱帶島嶼沒有任何關系,因為這些建筑所建的方式,跟這些建筑師們在他們本國建的方式一樣的,并沒有針對熱帶這個島嶼來發生任何對話。在熱帶蓋房子應該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呢?很簡單:遮陽、避雨、通風,于是新加坡建筑師開始圍繞這個主題做了這樣的房子,當我們看到這樣的房子的時候,我們會認識到,新加坡人開始關注自身生活方式以及用一種時尚的方式解決這種生活方式,當我們看到這種建筑的時候,我們知道新加坡人開始了解新加坡了,一個簡單的節點,解決了高層建筑里面通風避雨的一個功能,你看這個窗戶開窗是橫向往上開的,而不是那種簡單那樣,因為這樣的話,風是可以進來的,但是雨是進不來的。這是一個我們叫townhouse,排屋,這個排屋,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到在熱帶蓋房子跟在美國蓋房子一個很大區別,這里面基本顛覆了我們傳統對排屋的一個理解,里面你可以感覺到熱帶這種氛圍,很通透,通透是熱帶建筑里面必須具備的一個狀態,在熱帶的這個環境下,我們洗澡的時候,下雨跟不下雨沒區別,于是乎這淋浴間也不需要有頂,這種思想打開以后,我們就會發現建筑設計可以有很大的一個空間,然后,我們剛剛講遮陽板,那這個建筑所反映的是把熱帶空間的這種思維放到一個高層建筑里面來,包括垂直綠化,我們這一看就是一個新的城市認同感,專門屬于新加坡的,跟我們早期看的那個圖片里面那種高樓是完全不一樣的。
第二個案例,我想說的是香港,大家知道香港是土地少人多,密度很高,基本上不需要建筑師,因為你的土地面積這么小的話,你就把標準層摞起來就完了。所以這個是一個概念,你空間不夠大所以你要多功能,所以這張圖可以代表香港的議題是什么,是一個標準化情況下又可以允許多樣性的。于是圍繞這個課題所展開的一個討論在建筑設計上所反映出來的就變成非常有意思了。我舉一個案例,是一個我的好朋友,叫Gary Chang,他做了一個他自家的宅子,他從小就生活在這里面,就是有大窗戶這個,在中間這個位置,這是那建筑的平面,左上角那個房間是他父母親的,下面那是他兩個姐姐的,那個上面右上角的是他自己的房間,然后底下有衛生間,有廚房,還有一個小走廊,這個房子多大面積呢?4乘8 ,32平米。這32平米的房子在我們現在都是微居了,對吧?我們的小戶型是60平米 。這是他出生的時候,他住在這兒,然后過了一段時間以后,他父母親搬出去了,他姐姐也搬出去了,這個房子成為他自己的時候,他突然想到這個房子應該怎么做才能更有意思,于是他像做城市一樣做這房子,然后他一想,不對,我一個人不能同時占有兩個功能,于是他把這個空間通過不同組合,來解讀在標準化情況下怎么產生不同的效果,他有溝通,他了解了大的背景,于是在這里面背景下做方案的時候,他就能切入到一個實際的問題。
下面我有三個案例解讀一下我對這個反思是什么一個概念。
這是一個在玉龍雪山腳下的一個房子,這個房子是個私宅,這個私宅的陽剛氣很重的,玉龍雪山腳下,我們想蓋一個房子的話其實是很困難的,這個解決答案是什么呢?通過陰氣來平衡這陽氣,所以這里面很大的水面,包括圍合,用樹的木頭、山上的石頭、雪變成水,這邊沒有任何裝飾都是跟自然一個諧和的一個過程;第二個項目是叫針灸療法,用我們傳統的中醫理論來幫助我們理解現代建筑跟傳統空間環境的一個關系問題,就在沒有我的建筑介入之前,是這么一狀態,然后通過連接,通過這建筑的一個多功能的介入,我希望解決的是一個把那個村落激活的一概念;第三個案例就在我們北京郊區,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一下,是個書屋,叫籬苑書屋,可能網上大家也看到過,就是通過當地的材料,用一種很現代的方式解決一個在當地那個地方我們平時感受不到那種空間體驗,從而給大家帶來一種對建筑的新的一種了解,就是中國人對建筑的一種解讀。這最明顯的材料就是這種柴火棍,這是當地的一種材料,我是希望通過這種柴火棍的這種質感的利用,然后做一個非常不端著的那么一個像剛才講的那種建筑,然后大家都很親近它,然后同時解決冬天怎么取暖、夏天怎么乘涼的這么一過程,這個是一個過程,就是水上溫度比較低,然后通過這個室內的上面玻璃那個高溫把這個冷空氣吸進去,然后從窗戶再出來,從而達到這個夏天乘涼,冬天取暖是這個相反的過程。我們沒有做任何處理,所以這建筑上面是可以長植物的,然后鳥是可以做窩的,然后它某一天是可以消失掉的,書是大家捐的,所以每個人都有參與感,每個人都有擁有這圖書館的感覺。
這就是我理解的自省的建筑,謝謝大家。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財經會議》報道你看不見的會場實況,傳播會議精華內容,會議直播提前預告,不定期送出免費超值會議門票。官方微博:財經會議,微信號:caijinghy。掃碼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