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學習型中國促進會主辦的“第十五屆學習型中國-世紀成功論壇”于2014年12月11日-13日在北京舉辦。上圖為國家科技部辦公廳副主任、調研室主任、研究員胥和平演講:《全球經濟一體化下的企業創新改革之路》。
胥和平表示,我前兩天看一篇文章,有人分析小米,那篇文章非常有意思,說小米的本質是提供了免費硬件,這句話猛一聽不在意,仔細一想毛骨悚然。制造業是提供硬件,信息產業一邊搞硬件一邊搞軟件,生產不管從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到大飛機、火車全都是硬件,有人開始在有些領域提供免費硬件,這對250年的工業革命是一個巨大挑戰。制造業的基本經營模式是我只要把東西制造出來給了你我的盈利發生了,現在是免費的,錢不知道從哪里掙,換句話說盈利模式漂移。
胥和平認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企業應該以更積極的心態來創新。胥和平表示,業界流傳著,兩句話,說不創新是等死,創新是找死。這兩句話也對,但是這兩句話在我看來,結果不一樣。等死就是一個死,找死可能還有活。總之告訴你要換場地,要不就來不及,不能猶豫,不能逃避。很多同志在等新工業革命,其實根本等不來。
以下為胥和平演講實錄:
胥和平:非常高興能夠有機會參加我們學習型中國世紀成功論壇,能夠和我們那么多企業界的朋友,特別是制造業界的朋友們,圍繞著創新發展的問題,做一個交流。按照大會給我出的題目,討論一下全球經濟一體化企業改革發展問題,這事實上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界企業界最關心的問題。
在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發展過程中,我們成功的抓住了上一輪全球化的機遇,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進入新世紀第一輪之中隨著全球經濟的轉型,我們自己也進入一個轉型發展的非常重要的時期。現在經濟發展下行的壓力非常大,結構轉型任務非常艱巨,很多問題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大家都在關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對很多大的問題已經做了一些明晰的表述,一些重大的政策,越來越清晰。但是到我們企業層面來說,如何轉型發展,仍然是橫在我們面前非常大的一個挑戰問題,我想我們今天這個題目,第一個問題,怎么看待當前正在發生的全球產業鏈的問題。
這個事我們說了很多年,08年金融危機以來,大家一直在討論,最近幾年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我們面臨的實質問題是搞了三十多年的改革發展以后,特別是企業快速發展以后,我們突然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明天往那里走?成為一個基本問題。這就是我們大家說的世界可能要實行革命等等,一個大的背景是什么呢?
從上個世紀整整一百年以來,我們稱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依靠著我們傳統的制造技術、人文技術、信息技術支撐了世界發展一百年。但是到08年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一個標志性的轉折年頭,那場工業革命走到頭。
回想過去一百多年我們的化工、鋼鐵等等,我們的石油、煤炭、天然氣支撐世界二百多年,到現在這個事要轉型是全球性的,是世紀性的,這是大的問題。
我們制造業面臨壓力巨大,我們講工業革命,我們講一點常識,一般從1750前后開始,到現在六百年時間,第一次工業革命標志產業,第二次工業革命標志性產業是鋼鐵、化工、汽車、鐵路、輪船、飛機,我們這樣一批制造業構成了世界發展的主線,形成了龐大雄厚的甚至成熟的制造業基礎,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制造銷售服務的第三產系,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研發、投資、生產這樣的投資過程。但是現在的問題,整個綠色轉型、清潔能源等等,生產制造業轉向制造業服務化以后,整個投資方向變了,主導技術變了,業態變了,盈利點變了,企業隨之發生變化。
現在的問題不是你搞得好不好?原來那套東西要翻篇,這是問題的本質。整體把握在這里,我們今天不談具體技術,整體把握是這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面臨世界變革,我們怎么把握這個節奏?這是在座各位朋友和很多企業界朋友都很關注的問題,都說全球新科技革命來了,什么時候革命來?我們通俗的說如果革命明天來,我們今天坐不住了,如果五十天來我們可以緩一緩。
革命什么時候來?我們面臨這樣一個全球產業變革的過程,這次有一個特點,多方面技術變革支撐多次產業變革,不同的技術形成不同的產業平臺以及相應的局部市場完全不一樣,很難用統一的節奏把握,即使在同一個領域,比如說能源領域,我們有傳統能源,有新型可再生能源,傳統的經濟利用,各個領域不一樣,大家把握節奏不一樣,很不相同。
所以帶給大家一個很大挑戰,怎么把握這個節奏?我聽到很多朋友說能源革命不靠譜,還有三五十年,燃油汽車性價比最好的時候最近二三十年沒有問題,等等各個問題都在產業中怎么看待的問題。
每個企業、每個企業家在所處的環境掌握的信息、所做的決策都是有根據的,但是有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需要掌握,根據我們的總結,一項核心技術和原創性技術問世,到形成產品到進入市場,到培育產業,以及到產業的快速成長,大體有一個探索積累過程,一般需要二三十年到三五十年的時間。你要認識技術開發早期,風險越大市場不確定,探索性越強,投資收益就越低,甚至長期沒有收益,越到后期,就越有可能進入成熟市場,這個節奏怎么把握?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就好理解,比如計算機電腦這個東西,1945年出來的時候,不知道有什么用。進入大型機、小型機、微型機、PC機,據我回憶,PC機進入家庭95年,多少年呢?五十年,網絡出來以后,大家一直寄予厚望,信息高速公路,美國現在看來高速公路也不怎么得,技術不成熟,帶寬不夠。僅僅幾年以后,寬帶、高性能存儲等等一旦突破,到了05年,阿里巴巴[微博]崛起,到了今天,馬云[微博]的崛起,多少年呢?四十年。
這個規律非常有意思,我建議我們在座的各位朋友,我們現在談到現在技術突破,談到新能源、新技術各方面的技術崛起,你考慮整體需要多少時間,考察之后很多領域需要注意。大量的技術成果,從全球看,已經進入全球的擴散時期,一批新興產業會在未來幾年時間迅速成長,形成對傳統產業,特別是傳統制造業很多產品的強烈沖擊。
現在經常說顛覆,由于互聯網技術等等顛覆我們很多傳統企業,可能傳統的物流業被顛覆,金融業、信托業等等形態將面臨改變,一直生活服務業正在發生變化。
我們有理由相信,由于這場新技術的持續不斷突破,大體上上一次技術革命從五六十開始,五六十年,很多技術成熟積累是四五十年,這樣一匹技術在未來二三十年集中擴散應用,會給整個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回顧百年不常遇見。所以我們要特別關注這件事情的道理所在。
很多人說技術不靠譜,我說你可以技術看下去,問你一個問題,十年以前問互聯網管用不管用?今天就管用了。很多領域呈現這樣的局面,我們的感覺,新興產業的快速成長在很多領域可能比我們想象要來得快,而傳統產業所面臨的沖擊,包括主導技術、主導產品、主導投資模式的生產經營方式面臨的沖擊比我們想象可能要大,這些年大家可能已經感受到了,05年單產進入家庭,百年老店經營很好,這種革命性的技術發生了,網購銷售最近五年的崛起,使我們傳統的店鋪顛覆都面臨著挑戰。緊接著很多制造業領域,投資經營模式和經營理念以及生產方式直接受到挑戰,需求方、用戶方、以及產業鏈各個方面的生產企業整合起來,將成為我們制造業未來發展的非常重的事情。
我前兩天看一篇文章,有人分析小米,那篇文章非常有意思,說小米的本質是提供了免費硬件,這句話猛一聽不在意,仔細一想毛骨悚然。制造業是提供硬件,信息產業一邊搞硬件一邊搞軟件,生產不管從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到大飛機、火車全都是硬件,有人開始在有些領域提供免費硬件,這對250年的工業革命是一個巨大挑戰。制造業的基本經營模式是我只要把東西制造出來給了你我的盈利發生了,現在是免費的,錢不知道從哪里掙,換句話說盈利模式漂移。
這些情況正在發生,當我們現在和能源企業和制造業企業,包括一些 新型其他的服務企業在談的時候,大家喜歡談什么呢?談集中解決方案,我們去沈陽機器人公司,他們說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公司,我們去新奧,現在不是天然氣公司,是提供能源解決方案的公司。很有道理,單項的核心制造體系受到挑戰,這是250年的變化。這種制造業面臨根本問題,從這個角度來把握,我們有必要對一些已經進入市場影響制造業很多技術要給予關注,比如說能源技術,先進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制造技術,以及后來的新型領域發展的與制造業密切相關的東西。
美國人寫了一本書,核心觀點是未來二三十年面臨全球持續兩場革命,一場能源變革,化石能源的集中式供暖走向清潔能源的分散性,另外一場智能制造行業,由基于傳統技術的集中式制造走向基于計算機網絡和3D全球分散式制造,兩個分散,兩個集中。由此講能源走向分散,我們將實現能源民主,制造走向分散,實現制造民主。美國人有一個特點,分散叫民主,和我們的民主不太一樣。
整個制造業的分散式是未來大趨勢,為什么?我們可以通俗說,我們過去搞制造是非常痛苦的,難度很大。需要有技術,需要員工,需要研發團隊、制造團隊、營銷團隊等等,因為制造業門檻非常高,不管投資門檻、技術門檻、人才門檻、市場人看都非常高。大家都在討論九十年代海爾海信取得成功,就是他們的銷售,因為小公司沒法干。
但是現在發生了變化,小米就是制造業企業,短短三年時間,小米搞了三百多億,今年據說搞七百多億,現代制造很值得思考的一件事情。他的免費硬件是當代制造業面臨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現在如果說我們制造業、說制造業革命,其實智能制造兩個層次,一個層次講制造業技術裝備智能化,計算機制造、網絡制造、機器人制造等等講的技術裝備,另外一個緯度指的是什么?產品服務的智能化,智能手機、智能電腦、智能空調等等,智能電網、智能社區、智能經濟體系和社會體系,這兩個層次都由制造業轉型發展提供可能性。
所以要把思路搞開,剛才我們談到了制造業的民主,能源的民主的時候,其實這兩天還在談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叫創新的民主,這就是中央領導同志和我們全社會都關注的草根創新和全民創新的問題。這有一個很大的背景,這個問題很有趣,工業革命兩百多年,我們指的創新和研發,一直有一個特點,那是少數人市場,精英們干的事情,發明家干的事情。而主要的著眼點很大程度聚集與技術儲備,到了當代以后,我們突然發現創新的內容被極大的擴大,創新不僅僅是技術研發,更重要的是他的組織模式、商業模式等等這些方面,給我們各個企業、各個層面的創新都留下巨大空間。
其實這些年我在研究創新政策,研究發現一個問題,我突然發現我們中國人的語境里,在很大程度上的創新存在著偏頗,一說創新就是科研,一說科研就是項目,一說項目就是管理,有沒有創新人才,馬上有清華的是創新型人才,這些都對,但來源不夠。
1934年彼德的說創新五個方面,推出新的市場組織結構等等五個方面都沒有說科研。創新有四種類型,產品創新、公益創新、營銷創新和組織創新。我們突然明白,創新是企業家干的事情才叫創新,在座各位干的都是創新,科學家干的創新是研發,不要把研發等同于創新,或者代替創新。
我們企業謀劃創新之后,理性的創新戰略緯度要拉開,沒有技術不行,僅僅盯著技術肯定不行。這種思路我們要牢牢樹立起來,大家要不斷的深化。為此我專門查了一下牛津創新,發明和創新是兩回事,科研是搞發明的,開發新的技術,甚至樣品都叫研發。創新是技術成果的首次商業化應用,光開發不算,商業化應用就得掙錢進入市場,這才創新。我們把這些問題搞清才能理解06年制訂綱要的時候明確提出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當時很多人不同意,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探索了八九年,不管從理論實踐,這是千真萬確。
我的總的感覺,面對全球性的技術創新,面對全新性的產業變革,面對不斷加速很多的領域的技術突破,包括制造業、服務業融合的不斷加快、商業模式的加快、業態不斷的發生變化,全球產業重組在加快,面對這種情況,中國的企業需要有一個更加積極進取的心態,更加積極進取。
兩句話,說不創新是等死,創新是找死。這兩句話也對,但是這兩句話在我看來,結果不一樣。等死就是一個死,找死可能還有活。總之告訴你要換場地,要不就來不及,不能猶豫,不能逃避。很多同志在等新工業革命,其實根本等不來。
工業革命搞了好幾回,我們沒有等過來,只有果斷的改革開放,我們才進去。要等就沒有你的,如果面對這次全球性的產業轉型,如果還等?場地換了,人都不踢球了你還呆著。
這一點我還是回到我的話,我們的問題很憂心。現在很多人都在談,在過五年、十年是怎么樣的,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在過五年,十至二十年,中國的新能源發展,能源革命一定會有變化,交通運輸體系一定會有比較大的變化。中國的互聯網經濟迅速崛起,一定會有各個方面的創新,應該沒有太大的懸念。
按照麥肯錫最新的報告,移動互聯網經濟將是中國的另外一個重大的戰略機遇,根據我的了解,中國移動互聯網經濟正在全世界前列,各個行業,包括我們的技術產業才剛剛開始。
我們講第三個問題,我們企業應該考慮怎么辦?這個東西我就不敢多說,走在一線,我們只能說從科技創新提點問題和大家商榷。
我們面臨第一個問題,整個中國發展的基礎性的驅動力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導致了我們未來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發生變化,過去三十年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國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全球企業群體中最富有創新,最寶貴的一個群體。我的看法和很多媒體不一樣,很多說中國企業不愛創新,我覺得不是,我們很不容易搞一個企業,發展環境不好,搞到今天這樣極不容易。但是很多問題發生變化,第一是動力基礎發生變化,八十年代短缺經濟是要素驅動,九十年代形成過剩經濟是效率驅動,到今天創新驅動,面對全球轉型的創新驅動,包括技術、產業體系、主導產品、經營模式、投資模式都在發生變化。 轉型不成功必須會淘汰,不是我們要淘汰,柯達淘汰了,索尼淘汰了。
這和整個過去三十多年完全不一樣,我們從個人感受來談,大體上從戰后一直到08年這段時間算一個長的周期,將近六十年,六十年的全球化有一個基本的特點,西部的資金技術人向東部轉移,基本上人家給技術我們干活,很多地方外向型經濟搞得很好,大體上是這種模式。但是現在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金融危機以后,美國提出再工業化,重塑制造業。從產業經濟學說轉出來的東西一般轉不回去,比如說鋼鐵轉變基本轉不回去。
很有可能將來高端制造在人家手中,低端制造在我們手中,我們在這些領域已經看出端倪,比如說蘋果比我們好一點,就是值錢。這些問題,將成為我們擺在我們面前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另外我們需要考慮,要積極應對這種變革,積極創新驅動推動發展,有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需要理性的技術策略和戰略,現在和很多朋友一談技術創新,說我們特別重視研發等等,我們科技部聽了很高興,但是僅僅有研發團隊,不等同于你的創新上在轉型發展上就能取得成功。
我和很多朋友交流一個觀點,講中國競爭力不足,核心觀念問題,配套技術也是很關鍵,集成技術更是重要。中國缺關鍵技術,缺的是集成技術。在當代創新驅動化大變革下,一般性技術,包括基礎性技術,全球流動成為必然,技術體系里獲得什么東西,集成組合出什么東西,這是問題的本質,不是僅僅擁有核心關鍵技術是什么。
我上次去上海同濟大學,有一個實驗室主任告訴我,說在全球化時代,核心關鍵技術非常重要,但是創新這件事情,就好比我們中國人說的一句俗話,肉爛在鍋里,要看鍋在什么地方。我們企業要想辦法支鍋。才能尋求和聚集各種創新資源,特別是各種技術,要把握住。 我們很多朋友茫然搞核心技術,沒有鍋,導致平臺起不來,這個事起不來。理性要支鍋,不僅僅是核心關鍵技術。
要善于和敢于創新,中國企業界,包括投資界面臨最大的問題,我們大體上從傳統工業化走過來,我們懂得對技術、人、土地的投資,但是不懂得對商業模式的投資,馬云就是很好的例子。不是誰錯,整體需要補這一課。過去三十年,僅僅學會了發展制造業,現在面臨全球制造業要轉型,新的業態要形成,新的技術要起來,整個在未來五至十年的變化,但是對這些東西,價值在那里,我們基本說不清楚。
全面的加強我們對全球產業變革動態的把握,深入研究當代,高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規律,真正把握我們所謂的新經濟最實際的東西,從而中國經濟的新亮點,需要我們共同關注的話題。
當然我們非常有信心的是我們有學習型中國這樣的平臺,有這么好的一個一大群精英關注這件事情,還有我們領導大力支持,我們中國在轉型發展上,在建設創新企業上,一定會走在世界前列,謝謝!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