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第十一屆中國國際金融論壇”于2014年10月24-25日在上海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金融創新與實體經濟發展。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會長邵秉仁出席并發表演講。
邵秉仁表示,我國金融行業市場化改革明顯滯后于實體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從而制約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主要表現在,第一,資金價格體系管理混亂。第二,行政干預扭曲市場。第三,多頭監管,效率低下。
其中,邵秉仁特別指出“發債融資是企業運行的必要手段,但是發改委對企業發債要審批,涉及到上市公司的公司債券證監會[微博]要審批,一些短融和票據,甚至由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去審批,這純粹是胡鬧”。
邵秉仁解釋稱,“協會是社會團體。中央關于社會組織改革方向表明,協會等社會組織團體必須與行政機關脫鉤,而不應該具備審批權。如果具有行政審批權,是典型的行政權利外延,極易引發腐敗。剛剛閉幕的四中全會提出依法治國,其中重要談到依法行政問題。所以說我希望通過四中全會的精神貫徹,這些問題,這些官辦的協會,特別是具有行政審批權的這些協會恐怕應該清醒了,需要加快脫鉤和改革的步伐”。
為此,邵秉仁建議,第一,加快金融體制的市場化進程,在人民幣國際化加速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第二,金融監管要適應當前金融發展的現狀,加快監管體制改革。第三,要鼓勵金融創新。
在談到私募股權投資行業時,邵秉仁指出,對此行業的監管要以行業自律為主,政府監管為輔,股權投資是一種高度自治性的投資,其設立不需要行政性審批。在市場準入方面也沒必要由證監會進行備案登記。“這種備案登記對行業的發展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
以下是文字實錄:
邵秉仁:剛才馬先生站在一個金融工作者和銀行家的角度談了當前的金融創新問題,以及改革問題。我本身不是從事銀行的,嚴格意義上說也不是搞金融出身的,但我是做改革的,所以我就以一位老改革者的身份談一談我對金融體制改革,金融創新,特別是如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談一些我的看法。
大家知道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也是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下行階段,經濟運行過程當中的各種矛盾開始凸顯,調整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現階段的主要目標。這個過程離不開金融體系的充分支持,創新和發展。
應該說我們國家金融業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逐漸形成了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等直接融資工具發展應該說還不成熟,無論從融資規模和融資效率上,都不能與銀行相匹敵。金融體系內的行政干預還是過渡的,缺乏適應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的市場化,創造活力。
金融體系的發展與實體經濟的發展相脫節,金融宏觀調控也還沒有達到應有的預期效果。根據中企聯2014年中國企業500強的研究報告顯示,在500強企業中17家銀行的營業收入為5.5萬億元,僅僅占了5百強中企業的9.7%。但是17家銀行的凈利潤總額卻達到了1.23萬億元,占到了5百強企業凈利潤的51%,利潤總額超過了其他483家非銀行企業的利潤總和。
這就說明什么問題呢?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以及其他行業與銀行業的利潤鴻溝在逐漸拉大。這種鴻溝應該說主要是銀行享受到壟斷利潤,特別是資金價格壟斷下的超額利潤,是壟斷的結果。
另外我們也看到銀行對實體經濟實際上支持嚴重不足,產業空心化問題日益突出。應該說產業空心化問題在發達經濟體當中經常出現,而且比較明顯。通常會造成經濟停滯,政府刺激失靈的嚴重后果,而這種情況目前正在中國發生。我認為根源在于金融的市場化改革明顯滯后于實體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從而制約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資金價格體系管理混亂,以利率體系為例,銀行的存貸款業務品種仍然實行利率管制,而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為了規避利率管制創新的金融業務則采取市場化利率。
在利率管制的領域,目前銀行的存款利率是管制的,但是貸款的利率卻處于放開的狀態。這樣等于用老百姓的低價資金刺激銀行放高利貸,從而賺得更高的利潤。
由于這種坐享其成的高利潤使得銀行普遍服務意識比較差,缺乏競爭意識。另外由于利率的雙軌制,引申出大量的資金套利行為,在表內、表外業務的轉換形成大量空轉的影子銀行。必須通過利率的進一步市場化改革和加強監管來解決。這是一個方面的問題。就是資金價格體系管理混亂。雙軌制管住和放開是并行的。
第二,行政干預扭曲市場。當前我國的金融體系仍然以銀行業為主導,而銀行又以國有銀行為主。即便上市的銀行,股權結構也不見得合理,一股獨大。因此各大銀行之間缺乏競爭壓力,普遍坐享金融管制下的制度紅利。大量銀行貸款流向國有壟斷企業,尤其是央企,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
另外一個方面,地方政府又在干預著微觀金融。通過政府出面擔保,或者用其他行政手段引導銀行資金的流向,容易造成少數企業一窩蜂地集中發展。比如我們前幾年一直提倡的,也是國家鼓勵的新能源領域,但其中的光伏產業,包括風電已經造成了產能過剩,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現在實際上新能源領域是國家的補貼,并不是它自身創造的真正效益。
這種情況說明如果行政干預過渡,往往要產生產能過剩,用行政手段干預金融資源的配置,最終造成了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更多錯配。這是第二個方面問題。
第三個方面,多頭監管,效率低下。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體系主要有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三家獨立的監管機構組成。現在我國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已經在開始混業發展。各種跨界金融產品的大量出現,引起了金融監管邊界和責任的模糊,現有的監管體系缺乏明確的責任劃分,分業監管體制造成了央行[微博]與監管部門,以及監管部門之間的行政分割,出現了監管真空,監管沖突,以及互相扯皮等等一些問題。
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甚至多頭監管。比如企業發債問題。發債融資是必要手段,但是發改委對企業發債要審批,涉及到上市公司的公司債券證監會要審批,一些短融和票據,甚至由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去審批,這純粹是胡鬧。
協會是社會團體。中央關于社會組織改革方向,協會等社會組織團體必須與行政機關脫鉤,而不應該具備審批權。如果具有行政審批權,是典型的行政權利外延,極易引發腐敗。剛剛閉幕的四中全會提出依法治國,其中重要談到依法行政問題。所以說我希望通過四中全會的精神貫徹,這些問題,這些官辦的協會,特別是具有行政審批權的這些協會恐怕應該清醒了,需要加快脫鉤和改革的步伐。
多頭監管必然引發職能混亂,效率低下,監管手段、行政色彩濃重,監管行為深入到金融機構的日常經營當中,使得金融機構的市場化、商業化行為難以充分展開。抑制了金融改革和創新的發展。
第四個方面問題,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尚未形成。在成熟的金融體系當中,企業融資應該以直接融資為主,間接融資為輔,而中國金融體系突出的問題,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發展滯后。這個跟我們市場化的進程有關系。缺乏多層次的資本市場。
2013年社會融資規模當中,企業債券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占的比例很小,僅僅11.7%。當然應該說這幾年發展很快,但是所占的比例仍然很低。這種金融結構不僅導致系統性風險在銀行體系內的積累,而且銀行低風險偏好也難以支撐經濟轉型升級。國際市場經驗表明,資本市場在支持動員資金融資方面,恐怕更富有效率。
這些所舉的四個問題應該說都得依靠深化改革去解決,它還得需要相當長的過程。但是這些問題我認為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緊密相關,互相影響,但必須加快改革的步伐,這樣才能真正現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這樣一個要求。為此我建議:
第一,加快金融體制的市場化進程,在人民幣國際化加速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必須適時放開存款利率,促進銀行業改善服務,提高效率,開展競爭。有銀行業的同志擔心如果現在放開利率,國有銀行可能會出現大量的虧損和倒閉,如果為了擔心這一點而拒絕存款利率的市場化。那邊又放開貸款的市場化,這實際上是在雙軌制條件下剝奪百姓,最后受害的是普通百姓,是投資人。
當年我們搞國有企業改革的時候,同樣付出了很大代價,剝離了4萬億的銀行不良資產,讓幾千萬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分流,那是要做出必要犧牲的。但是沒有那樣的犧牲,就不會有后來十幾年的經濟高速增長。
同樣道理,利率市場化,特別是存款的利率市場化肯定要損失現在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的一些利益。但如果沒有這種損失,銀行的服務絕對不能改善,不會出現競爭,不會提高效率。
要進一步擴大金融的對外開放,充分引入市場競爭,允許更多具有條件的民營資本發起設立中小銀行等金融機構。要減少行政干預,推動多層次的金融市場發展,大力發展小額貸款公司、股權投資基金、民間資本管理公司等新型的金融組織,有效地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這是第一點建議。
第二點建議:金融監管要適應當前金融發展的現狀,加快監管體制改革。依據不同金融產品特點實行不同的監管政策,該管的管住、管好,不該管的放開、放活。讓市場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
例如,對私募股權投資行業要放開(我是這個行業協會的會長,所以我再次呼吁對這個行業一定要放開)。對行業的監管要以行業自律為主,政府監管為輔,股權投資是一種高度自治性的投資,他的設立不需要行政性審批。在市場準入方面當然也沒必要由證監會進行備案登記。這種備案登記對行業的發展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這一點我多次呼吁,原來我呼吁多頭監管的問題,后來這個問題解決了,歸到證監會,但證監會又把股權投資基金的管理當作證券投資基金的管理,兩者完全混淆了,用管證券投資的辦法去管股權投資基金,這完全是不應該的。因此對于這一類金融工具的監管必須要轉變思路,要尊重市場規律,實行適度監管,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和審批環節。
第三,要鼓勵金融創新,剛才馬行長談了很多創新的問題。我作為一個局外人感覺迅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包括了電商,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那就是金融創新正在興起。這一點必須給予足夠的肯定。不要在發展初期就試圖打壓,要為金融的創新發展預留空間。這是一個方面的問題,從政府監管的層面要鼓勵創新,這種創新倒逼銀行體制進行改革,改進服務。這是非常好的事情。這個態度必須明確。
但同時我也提醒大家注意,互聯網金融只是一種金融工具,其發展最終依賴于實體經濟。現在大家對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趨之若鶩,熱情高漲,實際上當中隱藏了很大的風險。看到很多都涉足這個領域,在熱的時候提醒大家要保持清醒。因為最終互聯網就是一個工具,創造的價值依賴于實體經濟的基礎之上,最后還得基礎是實體經濟,這是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和結構所決定的。
如果對新金融,特別是互聯網金融過度支持,也會帶來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忽略。要認識到阿里巴巴[微博]的成功上市使軟銀的股權投資機構獲得了巨大空間,巨大的收益。大概正是由于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進一步刺激了這種投資熱情。我認為阿里巴巴的成功不可復制。
軟銀堅持了15年對阿里巴巴的投資才有今天的結果,我們現在搞股權投資有幾家能夠有這種長期投資的打算?往往急功近利。投進去就企圖變現退出。所以說不要認為阿里巴巴成功,我們人人都能成為阿里巴巴,我認為不是那樣。
另外我們也要注意到,每一次產業結構升級調整,都會催生一大批快速生長的企業。投資機構要抓住機遇,也要耐得住寂寞,要頭腦冷靜,不要盲目追捧。實體經濟如果一窩蜂地發展會造成產能過剩,互聯網金融如果一窩蜂地發展,也必然造成新的金融泡沫。反過來也不利于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我作為一個外行和局外人,我今天想說的就是這些東西,可能一些搞銀行的同志感受沒有我們局外人對于問題看得這么深,這么強烈。但是我愿意談我的看法,目的就是推進銀行業的改革,金融體制的改革,推進這種金融創新的發展,推動支持實體經濟的實際步驟。
謝謝大家。
本文收自新浪財經會議-《實錄》欄目,《實錄》欄目不提供精心加工的“稿件”,只為還原真實的現場發言。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