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由新京報和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共同主辦的“2014中國城鎮化與企業家論壇”于8月30日在北京召開。上圖為京投銀泰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兼軌道物業事業部總經理高一軒。
以下為演講實錄:
高一軒:謝謝主持人,很高興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京津冀從企業角度的一些觀點,各位領導、專家、學者都是站在宏觀的角度給政府,包括企業建言獻策思考這個問題,從企業來講,更重要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領會中央已經發出的政策,京投銀泰大股東北京基礎設施投資是北京地鐵的業主,京投銀泰是上市公司,我們主要是發揮股東的優勢,做軌道沿線的物業開發,這個是我們的一個主業。這兩年我們也有樓盤在開發,比如說琨御府,西華府都是軌道交通最后一站上蓋的地方做房地產開發。
具體到京津冀一體化我們很早就在做這樣的探索,一直有聲音說軌道交通和河北進行對接,但是剛才很遺憾,誰也沒有給出一個特別明確的答案,到底對接不對接,什么時候對接,我想這未來是一個趨勢,從習主席在北京做京津冀一體化的動員講話的時候其中第六點我們特別關注,著力構建現代化的交通網絡,加快構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互聯互聯的綜合交通體系。大概我們理解就是軌道交通,高鐵和高速公路,我們不光在北京,恰恰在長三角的三個城市有三個項目,一個是寧波,一個是上海,一個是無錫,我本人今天剛剛從上海回來,應該說近一些年,在長三角地區,特別是高鐵連接的網絡,經過幾年的運營,激發了城市間的活力和化學反映,作為有項目的企業來講,感觸非常深,以前杭州灣跨海大橋修好之前,從上海到寧波需要五個小時,現在兩個小時,有了高鐵以后,從上海到無錫只需要37分鐘,從上海到寧波需要一個小時,這個顯著改變了企業在長三角之間的管理,包括人才上流動,包括生產要素的流動,都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發。
另外,在長三角地區,跨區域的軌道交通建設,現在試點已經不斷的在進行,不僅僅在長三角,珠三角也已經開始了,比如說上海軌道交通已經延伸到了江蘇昆山,珠三角的高鐵廣州到佛山都是一體化了,這種同城化和一體化大大縮短的通勤和方式和時間,實現了同城化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同意第一場的專家的觀點,未來的京津冀一體化,包括新城鎮的發展,必將以軌道交通為導向,這已經成為一個大趨勢。所謂企業在這方面的投資和建設也一定圍繞著軌道交通的延伸而延伸,這是其中一個新的方向。
北京過去十年大家有體會,軌道交通的發展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每年大概兩到三條新線開通,帶活了房山、大興、亦莊,但是跟軌道交通引爆北京新城的發展不太一樣。剛才幾位專家談到,包括陳老師和張主任都提到了,京津冀的一體化發展是以產業轉移和產業發展作為先導的,我們認為產業的發展從企業的角度來講,必然帶來人口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調整勢必帶來人口結構的調整,又勢必帶來需求的調整,上一個論壇最后一位企業家說到我們更多的要從人的需求和市場的角度出發,人口需求的變化帶來三個結果,因為空間上已經產生了位移,跟他原來需要的環境,空間上拉開了一定的距離,這種錯位我們認為三種手段可以彌合,第一種是通過交通體系讓人和需求連接起來,現在我們看到的高鐵,高速公路,地鐵也好,就是給你一個時間替代,這個時間你可以接受,你接受住到一個更遠的地方;第二個是通過遷移完的地方,建立一個跟原來的生活方式類似的配套的環境,可以建學校,醫院,商場,種種文化設施,在河北、天津打造一個類似于在北京生活的配套設施,這也是一個彌合需求空間錯位的手段。第三個,我們認為還有一種,包括張老師提到的燕達,上個禮拜專門去看了,它實際上是引導發掘尚未被整個社會完全發現的一種需求,也就是說老齡化社會到來了,我們要去做養老產業,這種產業實際上沒有完全被所有的企業所接受,現在進入這個產業的企業還是很少的,他先發現了先去探索,走這個模式,包括我們談到互聯網思維,金融思維,房地產和金融的結合都屬于這樣的類型。
最終呈現的特點,首先是政府和企業的合作更緊密了,一方面是政府該管的管,不該管的不管,另外一方面,軌道交通現在全部是由政府投資建設,未來國務院也在說可以引入社會資本做,但是不只限于軌道交通,包括所有的領域都面向社會資本開放,這種開放對于企業來說,商業模式上能不能成立,還有很多其他的政策制肘,比如說香港的地鐵發展的很好,是土地加投資的模式,用房地產開發緩解地鐵開發的模式,我們受制于這種限制,如果只做軌道交通,之所以是公益事業,一方面有安全的考慮,另外一方面是不賺錢的,或者是巨虧的,我認為如果把一些行政上的措施和政策產生變化的話,可能更加發揮市場的機制。
第二個,我認為在河北如果和天津作為北京企業去投資,可能會發現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門檻變得越來越高,一般企業很難參與了,因為我們滿足河北當地的需求,做不過河北當地的企業,如果我們面臨的是產生的未來的新的需求,包括由北京過去的這些人,他們過去帶來新的需求,那么讓他過去的一個非常主要的原因,我跟江蘇昆山的一個管委會主任探討過,他說我這里招過來的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才不過來,就是環境的問題,跟以前的生活環境配套設施不一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恐怕要先把這個設施做到位,一看放心了,小孩可以上河北當地的名校了,醫院有一個三甲的,商業也有大的品牌過去了,再加上其他的生活配套,他覺得好,這個東西在這里了,我才選擇過去,要做到這個程度,很大程度上需要企業大量的投資,所以這塊對于未來在河北參與投資的門檻會越來越高。
第三點,應該完全放開,讓市場的手段更多的調解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關系,而不是減少由行政的手段,過多的干預企業,比如說我們想引入一家學校、醫院,在衛生領域,教育 領域都有相關的政策管理,但是作為一個新興的社區你又需要,我們怎么樣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政府給我們把這個口子放開,讓市場的手更多的主導這個事情,政府更多的站在教育,建筑達到質量,醫療達到質量,軌道保證安全,這些角度進行管理,實現企業和政府的共贏,最終的目的就是協同發展,平衡發展,把京津冀三者之間的社會成本降到最低,社會收益發展到最大,謝謝大家!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