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在一線從事測量工作40年,憑借其質樸的作風、精湛的技藝,成為擁有全國勞動模范、市首屆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首都勞動獎章、北京市知識型職工標兵、北京市經濟技術創新標兵等諸多榮譽于一身的“國寶”級放線專家。他用他始終如一的敬業態度,精湛的技術技藝,成為了全國測量專業的靚麗品牌。
2011年,徐偉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他帶領團隊開展立項攻關、專利發明、成果推廣等活動,解決生產難題12個,創造經濟價值1000余萬元,并獲市首席技師工作室和國家級大師工作室。3項科技成果鑒定、4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7項國家專利……完成各類論文、科技成果20余篇;另外,徐偉擔任市總工會“勞模創新工作室”的負責人,培養了一大批測量人才。
40年執著測量放線
40年的放線測量生涯,使得測量工作已融入徐偉的生活,每遇到個看上去難的工程,即便跟自己沒關系,也總喜歡琢磨琢磨,跟人切磋切磋。當年國家大劇院開工,徐偉就干過這么一件“奇事”。當時,國家大劇院工程的施工方并不是北京建工集團,然而,罕見的橢球體建筑形狀卻引起了徐偉的濃厚興趣。每天下班之后,徐偉回家就開始琢磨——如果是他,他要如何攻克這個沒有直線條的異形建筑。后來,在一次北京市測繪協會學術交流時,徐偉對專家談起了自己對該工程的方案,沒想到,專家聽后連聲稱贊;“徐偉的方案比施工單位想的還周全!”這樣愛琢磨的習慣,一直堅持到現在。
2009年11月,徐偉所在的北京建工集團中標了京滬高鐵新建天津西站站房工程。工程事關重大,50多歲的徐偉為了工程按期開工,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多個小時,走路不下30公里。為了保證測量精度,在操作儀器時,他堅持不穿長大衣,不戴手套,在兩米高的測量平臺上一站就是三四個小時,身體一動不動,生怕影響測量精度。大家心疼這位功成名就的勞模,勸他別這么拼命,可徐偉卻說:“我干了一輩子放線,第一天是這個干法兒,干到最后一天我還是這個干法兒。全力以赴把好關,不給后續施工造成麻煩。”
憑借著對測量放線工作的執著和熱愛,他主持的東方廣場、首都機場T3B航站樓、國家會議中心、天津西站、石家莊站房等多項高大精尖工程的測量放線工作,累積施測建筑面積超過1000余萬平方米,差錯率為零。
用生命護住測量儀器
“5.12”汶川地震,徐偉親赴災區負責全國首個過渡安置房示范小區——京安小區的放線測量工作。5月28日,徐偉為了尋找測量放線的最佳位置,和兩位同事爬上了步滿裂痕的五層危樓樓頂。余震突然來襲,整棟危樓不停晃動,隨時都可能坍塌。正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徐偉將全站儀死死抱在懷里……余震過后,當問到徐偉為什么第一反應是護住儀器。“可能是本能吧。”徐偉回答道。然而,回想起當時的情況,他也感到后怕:“當時我離屋面護欄也就二三十公分,余震時護欄一下子就倒了,要是再晃個幾秒,真是不知道結果了。”
正是由于徐偉用最快的速度順利完成了測量放線,為援建工作搶出了兩天時間,北京建工僅用十天十夜就建成了全國首個過渡安置房示范小區,創造了留名史冊的“花荄精神”、“花荄速度”。
創新工作室傳授經驗
2011年4月,市總工會和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聯合下發通知,徐偉工作室成為百家職工創新工作室之一。工作室有成員30余人,配備有專門的技術含量測量、檢測和實驗設備,主要進行建筑施工應用技術、建筑施工管理和各類施工方法等的研究。徐偉發揮其在放線測量工作中的領軍人作用,在大型場地控制測量、鋼結構安裝測量、土應力對測量點位的影響、溫度對測量的影響、非圓曲線測量、測量方案編制和數字化測量等許多方面進行了廣泛系統的研究,完成了《全站儀應用技術研究》、《溫度變形對測量的影響》、《基坑支護體變形監測要點》等27篇學術論文,創新23項測量放線技術、工藝及方法。他針對建筑測量管理體制薄弱環節撰寫的《關于建筑施工測量管理體制改革的探討》還獲得了中國建筑學會優秀論文三等獎。建議并組織制定的《測量儀器實行集中管理和內部租賃辦法》,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上百萬元。
徐偉憑借其“厚德”的精神品質,成了一名國寶級測量大師。如今,為推廣普及先進的創新理念、技術和方法,帶動專業技術技能素質水平的提高,在徐偉創新工作室的基礎上,測量中心的組建,為徐偉提供了發揮勞模價值的新平臺。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