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由中國產業報協會主辦、華夏時報承辦的“2014中國經濟媒體領袖春季峰會”于5月23日在江蘇省無錫市召開。主題為:移動互聯時代的傳媒自律與突破創新。圖為GE大中華區公共傳播總監李國威做主題演講。
以下為發言實錄:
李國威: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外企的競爭力和前途。我自己也在媒體做過,外企做過20年。最近有一個事情我感到印象很深,周圍的同事在外企做了很多年要退休了,今年2014年實際上是外企進入中國30周年,從北京外企輸入公司正式可以以合法的身份往外國的代表處和公司派遣人員從那個時候開始,這些人如果60歲的話,他們經歷過一些國企的經驗,他們經歷了兩種制度和感受,現在覺得外企對中國的影響是怎么樣?我們總結一個想法,外企在中國的發展實際上是塑造了一代,就是為塑造一代獨立人格的打工人員或者是白領打下了基礎。
可能獨立人格說得有點過,我們從國企或者國家體系過渡到外企,我當時從新華社離開,當時非常忐忑,人事部告訴從現在開始你就是待業青年了,但是實際上外企這些員工似乎都是在毫無保證的情況下自己尋求發展,自己在發展自己的職業。
第二是我在外企特別是跨國公司做了20年左右的時間,感到這些年對外企的態度發生變化。外企經過30年的發展,在座的有很多來自企業的,可以比較明顯得看出,第一個階段是純粹進口階段,或者說是產品銷售階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家還沒有先進產品的時候,任何一個東芝[微博]的產品都會有很大反響。第二個是有很多企業拉動就業,產品在本土銷售。第三個階段是很多外商搞本土的研發,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成功的外資企業開發了成功的產品,包括現在面臨困境的諾基亞[微博]。再往下發展,如果政府說你在拉動就業上沒有作用,投資上也不需要你?外商競爭力在哪里?我們可以從這么幾個方面關注外商在中國的發展。就是中國的企業全面融合,一開始通過中國的政策引進、消化、吸收從技術范式上來做。
首先是高鐵模式。它被認為是最成功的引進、消化、吸收的能力。中國國家的戰略就是把高鐵技術出口到非洲、中亞地區,甚至到美國、北美還有一個大飛機模式。大家可以看到它是一個全球資源非常全面的整合。中國商飛已經跟所有的航空領域的世界頂級的制造商、合資企業等實現的,中國通過大飛機這么一個企業已經形成了非常嚴密的綜合體。最近我們總裁見到了中國商飛的老總,他們也說C919是一個全球航空工業的項目,你們在航空上面有一個很大的賭注,我們的成功是所有人的成功,我們的失敗是所有人的失敗,它把成功的理念綁在一起,中國現在對這個項目有著很大的信心。還有一個模式是重型裝備模式。十年前國家通過招標引進了重型燃機,通過市場換技術、技術換市場,很多外資企業進入市場,中國也在探索將來如何自己生產自己的燃機,這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還有大家熟悉的汽車行業,很多領導人說沒有什么變化,就是一開始沒有掌握自主權,現在整個市場非常好,研發自主的創新動力也沒有那么強,和外企全面合作的模式究竟以哪種模式發展?大飛機模式、汽車模式等我們有待觀望。
還有一個模式,我們公司和大型國企一起走向世界,這是中國關心的問題。我們的企業如何具有全球的競爭力。隨著中國的產能過剩和各種各樣的因素,我們建立了全球性,就是中國企業如何進入海外,我們很關心像中國投資越南的企業到底發生了什么樣的事情,中國在非洲、拉美做的工程承包遇到了什么問題,這些問題跟他們持續打造國際競爭力有什么關系?如果你在全球市場遇到某些障礙的話,是不是可以考慮跟這些市場已經有成熟經驗的跨國公司建立合作關系,這是未來考慮的方向。
最后總結一下,外商企業,外國的跨國公司在本土的持續競爭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具有技術的持續創新能力。它必須對行業有前瞻性。對市場有一個很好的預見性。我們公司現在開發的技術,你說中型燃機和天然氣發電,技術上已經無法突破了,但是現在我們的技術已經達到60%,我們在開發新型的發動機要更加省油給航空公司帶來更大的效率。
第二個跨國企業的文化彈性和管理彈性。它能夠適應變化管理形勢,當某一種路徑遇到障礙或者遇到瓶頸的時候,特別是對一些百年的大型跨國企業來說,他們要有互聯網思想。
最后一個要能持續培養全球性人才的能力,我們將來中國的經濟一定是面向全球的,我們的人才面向全球,不僅僅是會講外語,要有包容性,能夠最好的利用全球的資源為你的企業為中國和全世界發展。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