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25日電(記者傅云威)為期4天的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正接近尾聲。粗略盤點年會議程和觀點交鋒情況,不難發現,“如何讓人類的決策和行動更具前瞻性”,是組織方和不少與會者釋放出的重要信息。
談到本屆年會的預想目標,世界經濟論壇中國區執行董事施力偉說,希望與會者意識到,人類在危機治理方面必須摒棄“救火”式的應急方式,而應當具備長期、戰略性規劃,以便更好應對“顛覆性創新”等挑戰。
誠然,這個時代充斥著創新帶來的“顛覆性”。
在移動網絡、新能源等技術創新引領下,各類新產品、技術更新換代節奏早已突破“應運而生”的思維定式,而更熱衷于先聲奪人,創造需求,引領潮流。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生死輪回周期大大縮短,不同商業模式的新陳更迭空前加速,跨國資本流動空前活躍,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趨勢不可阻擋。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人類顯得有些猝不及防,某些國家因執著于過去而可能錯過未來;某些行業因受制于轉型乏力而日薄西山;某些企業因抱守殘缺而走向窮途末路。
可以說,這種顛覆性帶來的危機感無處不在。正如出席達沃斯年會的匯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范智廉所言,除了核能,事實上沒有哪個行業不得不像銀行業這樣為災難做準備。
面對這種情況,悲觀者甚至開始擔憂,所謂“顛覆性創新”是否會將人類拖向更大的危機?正如工業革命在十九世紀初期誘發了大規模“搗毀機器運動”和一系列社會危機;正如對新技術、新產業的不同應用水平,導致資源錯配加劇、大國關系惡化,最終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無疑,“顛覆性”作為“創新”的顯著特質,在諸多領域具有明顯的副作用和不確定性。然而,這絕不是意味著人類只能無可作為,等待宿命。
一些參會者認為,人類需要在技術、商業模式、社會政策、全球治理等多維層面培養想象力、創造力,讓經濟、社會、商業、外交等領域的決策更具前瞻性。要做到這一點,人類面臨空前復雜的局面,卻也擁有空前便利的條件。
網絡技術、更為便捷與經濟的物流方式、全球貿易與投資安排等軟硬件,讓人類活動具有前所未有的交互性、融通性,主要經濟體呈現高度共生、共贏關系。這使得我們比前人擁有更多手段和更大騰挪空間,用來化危機為機遇,變僵局為活局。
金融危機倒逼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重振實體經濟;促進發展中經濟體大力實施結構性變革,推動市場化改革;在后危機時代應運而生了“亞太互聯互通”、“絲綢之路經濟帶”、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等多邊貿易、投資構想與框架,為國際分工格局再調整提供多種可能。
本屆達沃斯年會的主題是“重塑世界格局對政治、商業和社會的影響”,人類社會上述主客觀新動向表明,要應對“重塑世界格局”的影響,須看向更遠的未來。
這恰如一位風險投資專家對風投的“移動靶射擊”之說——若瞄準今天,只能擊中昨天;若想擊中明天,就要瞄準后天。
大道至簡。人類面臨重大決策時,不正需具備這種前瞻性思維?
這可能是最好的時代,也可能是最壞的時代。讓我們瞄準后天,則人類有望扼住命運的喉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