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第十八屆(2014年度)中國資本市場論壇暨CCTV中國人民大學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研究基地掛牌儀式”于1月11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為互聯網與金融變革。中國工商銀行前行長楊凱生發表了主題演講,他表示互聯網金融如果能夠健康發展,相信他是可以帶給客戶更加豐富的產品和更加好的客戶體驗,這一點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以下為楊凱生發言實錄:
楊凱生: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朋友,很高興今天有機會來參加這個論壇。這兩年來,尤其是去年,一場互聯網金融的熱潮席卷了中國,以至于著名的中國人民大學的資本論壇今年也決定把這個作為一個主題。從去年以來,大家可以看到各種媒體上關于互聯網金融的各種信息不斷的涌現在我們的面前。比如說余額寶吸納的資金已經超過1850億了;微信與財富通已經打通了,推出了基于移動支付的微信支付;還有一些電子商務的供應鏈金融和P2P以及物流體系的框架都出現了新的模式。還有去年很重要的信息就是互聯網的保險公司也正式拿到牌照了,還有不少的基金公司的淘寶的直營店也已經陸續開業了。一些商業銀行,或者大家經常說的傳統的金融機構都紛紛表示要加快自身的業務轉型,加快自己業務運營模式的改變,不少銀行甚至已經直接的開始搭建自己的電商平臺等等。
同時,互聯網金融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說不少網絡公司在銷售基金產品的時候往往都承諾高的出奇的回報率,但是卻并不揭示其中的風險。再比如出現一些P2P公司相繼垮臺、跑路;有的網上第三方支付也引發了糾紛。凡此種種,各種現象引起了人們對互聯網金融很多的思考和討論。面對這些場景,也有人說,2013年確實堪稱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元年,我想我們現在到不必過早的討論這種說法是不是準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互聯網金融確實成了中國一個很熱門的話題。不少互聯網公司,或者是互聯網企業的投資人都想通過涉足網絡金融獲得更大的成功。社會公眾也都希望通過互聯網獲取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務和更高額的資金回報。一些銀行和金融機構也很怕抓不住新的合作伙伴,失去市場份額。他們除了在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設,數據化建設之外,對一些互聯網公司的一些不盡合理的業務要求也都采取了比較遷就忍讓的態度。有關部門考慮到要支持金融創新,也對互聯網金融的各種問題采取了比較寬容的觀望態度。
我們如果冷靜的看一看可以發現,與世界各國相比,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確實出現了特有的一種火爆的現象。我想首先應該肯定,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搜索引擎、定位功能等等科技手段的不斷進步,憑借著社交網絡、電商平臺等積累起來的用戶基礎,及其交易數據,互聯網企業可以比較高效的了解用戶在金融服務方面的需求和偏好,從而有可能去滿足消費者和客戶獲得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務需求。因此,互聯網金融如果能夠健康發展,相信他是可以帶給客戶更加豐富的產品和更加好的客戶體驗。
但是,這是不是意味著互聯網金融真的就是要徹底的顛覆現有的金融體系呢?借鑒當今世界上金融業最強大、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最發達的美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也許有助于我們的分析。全球第一家純網絡銀行——安全第一網絡銀行SFNB (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曾創造過沒有實體網點、無柜臺、全天候交易的歷史。但它早在這一輪金融危機之前,就因巨額虧損被加拿大皇家銀行金融集團收購;美國以網絡經營為主的券商E-trade,業務規模最近幾年一直在收縮,雖然已經經營20多年,但市場份額始終難以與老牌券商匹敵;美國頗有影響力的第三方支付先行者Paypal,早在1999年就已通過網絡平臺銷售貨幣基金。它的業務模式與我國現在的許多“寶”十分類似。在經營12年后,Paypal最終決定將基金清盤,大量類似的貨幣基金也逐漸在美國市場上消失;美國有一家互聯網保險公司叫INSWEB,成立初期曾取得過較快發展,但也一直形不成規模優勢,兩年多前也被收購。
我覺得當然不能通過這些例子來說明美國的互聯網金融的全部狀況,但是我覺得是不是通過這些例子我們需要認真的研究一下,為什么在美國這個市場上,互聯網金融至今并沒有真正成為美國金融市場上金融交易的主要渠道?為什么目前仍然還存在的一些美國互聯網企業還是涉足金融業的,他們在做什么?我想這些是需要我們思考的。美國現在還有一些涉足金融業的互聯網企業,它們既沒有消失,也沒有“野蠻生長”。美國一些互聯網企業通過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幫助、潤滑金融機構為消費者更好地提供服務。例如一些互聯網企業通過與銀行、保險、信用卡公司等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他們和掌握各類金融產品的信息。同時,他們利用自身互聯網渠道和自動化的數據分析能力的優勢,當客戶在有關網站可以導入自己的銀行帳戶和信用卡等信息之后,互聯網企業就會根據客戶的綜合信息向他們提供適合的金融產品。他們也可以從金融機構獲得提成,或者通過交叉銷售中獲得收入。
在美國之所以出現這種格局,大概是因為在美國金融競爭已經比較充分,金融已經比較成熟的滲透到了各個細分的市場領域,并沒有留出太多的機會,留出太多的新的金融產品的研發機會給新的非金融機構。互聯網固然有很多優勢,但是互聯網金融的弱點是在提供高附加值和大金額金融服務方面實踐性較差。此外,成熟的市場、充分的競爭、清晰的規則,在發育比較充分的金融市場上要想頃刻間實現暴富獲取暴利已經十分困難,在沒有探索到好的盈利模式前提下,非金融機構一般并不會貿然從事。比如,去年7月份剛剛設立的一家比特幣的平臺公司,到目前據說已經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在中國,在我們國家半年就可以辦一家世界上最大的公司,這確實我覺得和一個市場的發育程度可能有很大的關系。在成熟的市場里,沒有真正掌握一個很好的盈利模式的情況下,許多投資者一般不會簡單的冒然重試。
說了美國的情況,看看我們國家的情況。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不僅勢頭火爆,而且不少人似乎更愿意把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對立起來,以為現有的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就是落后保守的代表,而互聯網企業則是“金融創新”的代表,有人甚至相信或者希望它能顛覆現有的金融體系。我比較贊成楊元慶的說法,楊元慶的說法是在現在這個時代沒有互聯網思維肯定是不行的。但是,認為互聯網可以取代一切的思維也肯定是不對的,這是聯想楊元慶最近的一個說法,我覺得我還是比較贊成他的這個說法。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還需要解決不少問題。去年10月份,有些觀點涵蓋在前不久我曾經發過一篇文章里,所以今天我就不重復了。我只想談其中的一個問題,就是互聯網金融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很重要的是需要一種良好的文化支撐。勇于創新、支持創新、鼓勵創新,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精神。它與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必須講規則,必須遵守契約,我想不應該有矛盾。我們認為通過互聯網處理金融業務確實是一種創新,因為它反映了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比如現在的互聯網已經不再是若干年前所謂的固定互聯網了,用戶已經不必一定坐在電腦前才可以上網,移動互聯網發展迅速,現在人們通過手機可以上網了,通過其他的穿戴式的終端也可以傳輸數據了。與此同時,與以前的網絡主要只能提供單一的網頁相比,如今的互聯網通過微信、微博等方式實際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社交平臺。各類用戶每天在網絡上瀏覽的時間普遍比過去長很多,這不僅是客戶的黏性更高,客戶的基礎穩固,更重要的是我們都可以從中積累更多的客戶信息,從而使我們對社會公眾的服務更加個性化,更加差異化,更有針對性,更有安全性。
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互聯網的平臺優勢確實是十分巨大的,這些都是我們金融機構需要認真的研究的。如果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必然會落伍,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仍然是金融,而金融業的核心則是風險管理。有效的監管是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我想應該承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前一段的飛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得益于在監管方面享有了一定的法外職權。這也許是效率的一種體現,但我認為更是一種風險的隱患。創新不意味著可以不守法規和契約,支持創新不等于可以放任違規的行為。我認為互聯網金融如果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有一種良好的監管文化和創新文化,形成一個真正的恪守“法規至上”原則的市場環境。我想在這方面也應該引入負面清單的原則,將不能從事的活動明確列出來,有了負面清單,既有利于形成“法無禁止便可行”創新的環境,同時也能夠明確哪些確實是“禁區”。一旦有了法規,任何人,任何機構都必須嚴格執行。如果法規不合理,就應該通過法定的程序和規則來進行修改或者宣布廢止。但是,對于任何有效的法規,任何人都不應該違反,搞金融必須講這樣一種文化。
目前的改革與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改革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與那時候相比,我們的各項法規,尤其是金融領域的法規已經相對比較完全了。因此,在推進改革,發展創新的過程中都必須考慮我們現在的做法與既有法規的關系,應該嚴格的遵循既有的法律法規。無論是監管還是創新,都應該依法進行。對一些準備推行,或者允許試行,但是又與現行的法規有一定沖突的就應該經過法規制定部門宣布廢止,或是宣布允許某一領域,甚至特別的可以允許某一個企業暫停這項有關規定,但是不能夠允許各行其是。例如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全國人大就是履行了相關程序,目前的問題是我認為有的互聯網金融的做法,以及明明不符合有關法規的要求了,但是卻得不到制止,更沒有受到懲罰。長期以往,我覺得會助長一種風氣,就是老實本分的寸步難行,不守規矩的可以大行其道,難免會產生“破窗效應”,破壞整個的法制環境,最后影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例如融資類的業務方面,我們究竟能不能允許互聯網企業承擔信用風險?如果允許,應不應該有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和提取不備的規定。又比如在投資理財的業務當中,對有關產品變相吸收存款的做法究竟能不能夠允許呢?對它的資金來源和應用應不應該提出要求?要不要對相關的資金實行嚴格的托管呢?對他們在產品宣傳中是不是應該強制它必須充分的揭示理財產品的風險呢,對他們的流動性風險要不要設立一些監管指標呢等等。
總之,我想互聯網金融領域它也有底線,好在很高興的是最近看到,有些監管部門已經在陸陸續續的出臺一些規定,一些法規,都已經涉及到有關問題了。特別是最近發生了一件很令人震驚的事情,就是去年12月初人民銀行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的表示比特幣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是一種法定貨幣,它不具有法定貨幣的屬性,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隨后人民銀行還約談了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相關負責人,要求他們不得給比特幣的交易網站提供交易、清算的服務。隨之比特幣的價格大幅的下跌,但是就在約談的第二天,我們看到中國人民銀行[微博]的網站和一些著名網站的微博同時被黑了,有的微博當中還涌入了大量的比特幣的所謂的“水軍”。當然,我相信這一定是少數人,甚至是個別人所為。但是,我覺得這種確確實實藐視監管,漠視法規的做法已經觸犯了底線,這肯定是個別的事件,但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互聯網金融建設健康文化的必要性。
看來互聯網金融為了迎接自身今后更快的發展,為了迎接今后監管的加強,不僅要做好技術上的準備,而且也要做好文化準備。有人經常說,新的事物就是要野蠻生長,這是一個規律。我想如果秉持這種認識,去吸納和使用存款人的資金恐怕是危險的。有人說要顛覆現有的銀行格局,終結現有的金融體系,我想這種簡單的想法恐怕也不能取代關于加快金融改革的理性思考。還有人很有氣魄的說,為了在互聯網金融領域跑馬圈地,我們就是準備在這個上面砸多少錢。我想一味的,簡單的靠低價,靠高回報,靠所謂包賠損失吸引客戶,恐怕已經與金融業必須注重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相去甚遠了。
我想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我覺得這些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語言文字表述是不是準確的問題,好像似乎已經成了我國互聯網金融現在比較突出的一種文化現象。我覺得這一點更應該引起我們大家的重視。作為這一代,或者說第一代的已經具有相當話語權和影響力的互聯網人,要為下一代互聯網人的健康成長負責,不能讓這些東西成為互聯網金融的一種基因。業態常青了,文化必須為先,為了發展更為健康、更可持續的中國互聯網金融,我們應該一起努力創建一種既講快速發展,也講可持續經營;既講創新,也講規則的健康的文化環境。我們當然也要注重營銷宣傳,但是也不要形成一種忽悠的環境。我們當然要勇于開拓和競爭,但是也不要做任何以鄰為壑的事情,我們當然要爭當時代的弄潮兒,但也不要搞歷史傳承的虛無主義。只有這樣,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才能夠煥發出自己的生機和活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