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第二屆年會”于2014年1月10日在北京舉行。上圖為光大銀行[微博]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張旭陽。
以下為演講實錄:
張旭陽:我想給大家分享一個數據,就是巴克萊銀行在2008年之前他有一個子公司叫BGI,巴克萊全球資產管理公司,那么他管理的資產以后超過巴克萊自營的資產規模,而且2008年金融海嘯來臨時,巴克萊有了財務困境,他在2009年6月份把BGI,把巴克萊資產管理公司賣給了布萊德,布萊德一舉從全球第四位財富管理公司,成為一個全球第一大財富管理公司,那么去年年底是4萬億管理財富規模,巴克萊是通過換股加現金的方式,把BGI賣掉的,賣出以后呢,巴克萊持有布萊德公司的19.9%的股權,而且通過現金的話,把自己救出來了,避免了被接管的命運,所以我覺得可能銀行做理財產品,也是銀行轉型的一個目前選擇之一,這個例子舉的有點悲慘,但是我覺得至少當你銀行面臨利率市場化,銀行的生存會面臨可能是一個新的問題,不像去年未來過去幾年的銀行高增長,銀行未來也會面臨被并購、被重組的可能性,你把資產管理做好的話,也可能還有一個可賣的優良資產。我想幾位嘉賓都提到銀行的新起點,說的方面比較多。
我歸納幾點,一個可能銀行加強自身專業能力,根據銀行自身的專業方向,加強對投資資產風險管理和投資者資產配置,第二可能提到銀行理財的轉型的問題,這里面提到了獨立的機構,使得法律更加清晰,有獨立的可能未來獨立持盤,使得風險更加明確。包括像楊總提到,凈值性產品,去年的銀監會做了創新,推出理財管理計劃,理財管理計劃實際凈值型的開放性產品,馬總也提到,這個風險和收益怎么去對等的傳遞給投資者,實際上我們覺得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是風險的可隔離,第二個風險的可計量,第三是風險的可分散,只要滿足這三個條件,我們資管行業的你所對應的資產,才能傳遞給投資者,風險傳給投資者,投資者不僅獲得了收益,可能也獲得了資產帶來的風險收益,那么風險的隔離就要求銀行的理財產品能夠獨立開戶,在會計核算中獨立開戶,包括像銀監會提到的三單,單獨管理,單獨核算,單獨建帳,但可能要求在法律形式上,銀行理財產品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可能銀行管理機構是一個獨立的法人機構。風險可計量,就要求他是一個以凈值型去發行,我們背后理財產品,背后管理都是一個動態資產持,不是一個以往一對一資產和資金相對應,那么動態管理組合背后是不斷變化的價值。像馬總講,市場風險沒有傳遞給投資者,因為你是銀行發行的產品,因為銀行,可能信用風險最后客戶沒有承擔,實際上變相是一個楊總馬總是一個借貸關系,這是一個放杠桿的關系,什么是影子銀行,我們看文件,列舉了不同影子銀行的形式,沒有點出影子銀行的實質,影子銀行是有杠桿了,那么包括貨幣貨幣基金,包括的平臺。
如果銀行理財以收益形式發行的話,我們認為他們并沒有涉及到資產管理關系,并把風險通過價的變化,傳遞給投資者。第三點風險需要分散,我們也看到是2008年,一個很透明的產品,但是出了風險以后,70、80%本金損失,沒有任何投資者愿意承擔,這些機構也好還是像投資者進行賠付,正好需要我們在整理資產管理方面,動態管理和組合投資是很關鍵,我通過一個組合投資,任何一個單一品種對我的影響都是極小的,通過客戶的開放性的產品贖回,客戶可以承擔變動風險,這樣使得我們理財轉型成一個資產管理,不是簡簡單單跟銀行資產負債表相配,向依附的自動負債工具,我們覺得銀行理財的新起點,需要解決銀行理財在法律形式,在組織架構包括在產品轉型方面一些,種種需要破題,只有把這些破題以后,才能談到新起點,否則可能確實就像我們楊總講的,包括張總也講到的,銀行理財發展路徑選擇還是存在疑問,我們請嘉賓,或者我們銀行轉型能夠再發表自己的觀點,因為我們也知道可能有這么一個觀點,銀行不自己革命的話,就可能被別人革命,我想這幾位專家對這句話你們是否認可或者我們銀行自己革命,刀子從哪兒下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