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中國經濟學家年度論壇暨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2013)頒獎典禮”于11月28日在武漢舉行。上圖為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楊慧林。
以下為演講實錄:
楊慧林:我是完全不懂經濟學的人,所以我來參加經濟學論壇,我覺得誠惶誠恐,但是從我自己的角度去檢索西方的文化,覺得西方學科不斷地跟經濟學產生對話,我想他們的對話何來發生,對話的焦點何在,是不是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臨來武漢大學[微博]之前,做了一個作業,把我覺得比較重要的部分作了一個梳理。從根本上說,我做宗教學科比較文學,實際上都是比較研究,如果一個人只懂一個東西,其實什么都不懂,做宗教學、比較文學一定要找一個參照。我自己覺得西方經濟學找這種參照的例子非常之多,但我自己孤陋寡聞,相對來說,中國經濟學家比較少討論經濟活動以及人類精神活動之間可能的關聯,但我看到一個例子,我做作文的時候,看到人民大學的黃達老校長的文集,有一篇文章提到,有人詢問歐元之父,什么時候全世界才能使用統一的貨幣,黃達先生說這是歐元之父回答不了的問題,這個問題超出了經濟的領域。
我覺得從這樣的一個思考當中,我感受到的是經濟學背后的確實有一種更復雜的原因、更復雜的深層語境,從這種思考當中可以看到經濟學也可能包含著更豐富的文化內涵。至少我們可以考慮文學和經濟學之間也許未必完全沒有通融的可能性。從宗教學角度來說,看宗教學與經濟學之間的關聯來看,人類學家從現代的契約回歸到傳統當中的圣約,我覺得契約從形成過程中就有神學的維度。后來從這個詞引申出一個說法就是“神圣的經濟”,在中文里把它解釋為天道,經濟學在神學里講,可以發展得很遠,但是文化另外的一種關注。
為什么經濟這個詞可以在神學里有,在神學里可以被考慮成一種天澤;浇淘谥v經濟的時候,更多講的是一套拯救人類的計劃。他們認為秩序和規律當中必須有一個人所不能左右的一個維度,這就是他們之所以說是天澤、天道的意思,而不是人類之道。這個超越性的維度一旦被取消,在西方神學家看來,經濟學談不上天道,更多就變成了一種純粹的工具。
沿著這樣的思路,我后面會講三種典型的方式:第一種是社會經濟神學,所謂神學經濟學,還有宗教的經濟學,大量在討論什么呢,經濟活動和人類社會倫理文化有一個內在關聯,經濟學理論當中不能缺少倫理內涵,如果缺少了就會出問題,他們把亞當斯密的經濟學叫做隱藏的神學,有人說經濟生活和神學本身就有一個隱藏的聯系。與此相關出現了大量的研究著作,我提供的文檔里面有神學家叫經濟問題分了16個類,時間問題不多說。
第二從相反的模式把經濟學和神學關聯起來,更多人都在討論,對現代人來說,經濟幾乎就成了現代社會的一種宗教,所以他們把經濟稱之為宗教的經濟學,70年代美國有一個學者就說,一旦傳統的信仰結構發生動搖時,很多崇拜都可以取代傳統的宗教,而像宗教一樣發生作用。但是這里面的問題在于有人覺得這里面問題很多,并不僅僅像藝術一樣,有西方學者討論,當代經濟活動不僅主導著現代文化,而且人類對經濟發展的追求就像一種信仰的力量,一種宗教的力量橫掃每一個時空,每一個領域,精神活動都可能被經濟追求、經濟追究所主宰。這樣有出了一個問題,如果經濟可以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當中的宗教或者扮演宗教的功能,那么它在分享宗教可能具有的力量時,也必須像宗教一樣接受人們本身對宗教的分析。
美國有一個很重要的學者齊哲科,作為現代的經濟可以還原成跟宗教相似的結構,這種結構就是意義的結構。講了兩個故事,一個人精神出了問題,發現自己變了一個谷子,于是送他到醫院治療,治療好了之后,剛出醫院他就退回來了,很害怕,一看在街角上有一只小雞,醫生說你怕什么,你不是谷子,你是人,他說醫生我的病好了,我當然知道我是人,我不知道那只雞知不知道。不知道大家聽懂了沒有?所以齊哲科說,我們沒有辦法讓雞相信的那個東西,其實就現實運作在經濟和宗教背后的共同邏輯,因為這種共同的邏輯,我們理性上知道其實有問題的東西,但未必是我們不去追求,不去信服的東西。如果你只是從傳統的信仰或者價值理想立場上,讓人們克服私利,其實很虛偽。他說2008年金融危機的經驗告訴我們,即使我們讓時間倒退,我們還會隨大流,還會犯經濟危機里同樣錯誤,這就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為什么還有效,資本主義規律如何才運作的這樣一個基本道理。
宗教學和經濟學的結緣導致了一部分宗教學家用經濟的方式分析宗教。最典型極端的例子就是美國的一位學家,他寫了一本書,他說的不是宗教經濟學,而是宗教的經濟學,直接用經濟學的方式、概念、工具去解析宗教,他說宗教就是一個市場,里面是要有競爭與淘汰的,在宗教領域里、信仰領域里和經濟領域里是一樣的,誰的貨色好、價格低,就一定滿足更多人的需要,這個宗教一定會興旺發達,如果你要求太多,又不能兌現什么,這個宗教一定會衰落。所以他說宗教的問題使得神也分成檔次,這個檔次是什么呢,就是它的價位,太貴了,沒人買,不能太貴,同時要有用,這個宗教一定會大行其道。所以宗教變成了一種產品,完全是一種商業的術語。
這些分析簡單說有很多不同意見,有不同批評,但也有很多人覺得有很強的說服力,甚至有人認為,傳統的人文學科凡是引用經濟學的發展都會有突破性的發展。但有美國學者提出了非常激烈的批判,最精彩的另外一位神學家,他的說法非常有意思,他覺得這套工具不公,但這是現在存在的事實,如何才神學家的角度,在商業大潮下,仍然對倫理秩序有信心呢,他并不寄希望于任何一種價值理想和傳統復歸等等,他覺得這些都是無效的,真正的理論是另外一種判斷,這種判斷就是對市場本身的判斷,對經濟活動本身的判斷。他這樣說,他說我確認社會潮流都是有周期的,如果每一種道德關系都被商業化了,市場本身所依賴的信賴、忠實的基礎也將不在,因此將市場侵入本身應該由法律、醫學、教育、政治和宗教所轄制的領域時,當對精神世界也實現了殖民化統治時,自身一定會淪為失敗。當這些東西都被市場規則侵蝕了之后,市場依賴最基本的支柱也就瓦解了,社會周期需要重新調整。這是宗教學者對經濟學家提出的問題,“我們怎么才有更好的模式”。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