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紀念張培剛先生百年誕辰暨第七屆中華發展經濟學年會”于2013年11月22日-24日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上圖為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
以下為演講實錄:
胡鞍鋼:非常高興能夠參加這個會議,特別是紀念張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我也是在張先生去世之后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是講張先生對中國工業化道路理論的探索者,其實也是先知先覺者。實際上我們今天如果再去讀張培剛先生的書,再去體會張培剛先生的思想,確實是博大的。我想今天就一個主題來談一點我自己的體會,標題就是“從工業化到五位一體的現代化”,我最近出了一本書叫做《中國道路與中國夢想》,這本書中,從張培剛先生六十多年前的理論出發,大家知道張培剛先生對工業化的理論是持續的研究,特別是1949發表的這本書,而后又在1991年出版了他所主編的《新發展經濟學》,我們也正是借助張培剛先生提出的工業化定義和理論作為基礎,就把現代化定義為全社會范圍、一系列現代要素以及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的,由低級到高級突破性的變化或變革過程,我們認為這就是中國現代化的理論基礎。對于今天我們有非常深刻和廣泛的含義。對此我們怎么去理解這個定義?
第一,現代化一定是歷史的概念,發展的概念,也就是說現代化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也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概念,它是隨著人們對現代化的實踐和認識,特別是中國這樣的十幾億人口,長達六十多年的現代化實踐,就需要不斷地豐富、不斷地完善、不斷地動態的概念,也就是說現代化并沒有固定的模式或唯一的道路,對于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現代化道路。因此我們就會看到,中國自己創新的道路,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第二,現代化是全社會范圍內的現代化。這就不僅包括了我們所看到的經濟現代化,也包括社會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人的現代化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此外還有一個即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所以說,它不是一個單一的經濟現代化,而是一個全面的現代化。由此中國的現代化可以說就從三位一體、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甚至說六位一體即軍事、國防現代化。
第三,現代化是現代要素以及組合方式。這就涉及到土地、資源、能源、資本、勞動、教育、科學、技術、文化、信息和知識等現代要素,其實也包括制度本身也是一個要素。那么涉及到這些現代要素的組合方式,不同的要素就會有不同的組合方式,有些要素的組合方式是需要利用市場機制,有些是需要利用政府的機制,有些是需要兩種混合的共同機制來提供。特別是是一個好的制度安排,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生態的,都有助于這些要素擴散、應用、積累,并有效配置。從小就加速了我們的現代化。既使是后發國家,也會后來居上,還有可能趕上并超過先行者。
第四,現代化是一個連續的、積累的發展和建設過程。這就經歷一個我們所說的低級到中級,再到較高級,再到高級,就會經歷我們所說的量變到部分的質變,再量變再部分的質變,進而引起質變。由此也說明了中國過去六十年包括改革開放三十年所經歷的,從絕對貧困到溫飽,到小康水平,進而到小康社會。
第五,全方位的變革。這就包括我們所說的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觀念的變革,以及其他的經濟的變革、社會的變革、文化的變革。那么正是從這五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現代化是如何發生的,又是如何不斷地發展,不斷地演進、質變、躍遷,從而長期地積累下來。這表明,中國的一個現代化過程確實是知行合一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知識、理論,也包括經驗和教訓。中國現代化的總體布局可以說,經過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形成了五位一體,中國的改革也通過三中全會所確立的為位一體的布局,這個布局的形成,我們可以看到它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確實要從我們的前人、先人開始起步,經歷了一個我們稱之為知知不多到知知較多,知知不深到知知較深,從知知片面或者不全,到比較全面,這樣一個過程。由此我們看到黨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屆三中全會就為我們在二十一世紀前半頁如何實現中國現代化制定了大謀劃、大布局、大戰略。在這樣一個大的格局下,我們由衷地看到了張培剛先生的知識貢獻,張培剛先生理論的影子。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