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財經年會:2014預測與戰略”于11月18日-20日在北京舉行。上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原部長項懷誠。
以下為項懷誠發言實錄:
項懷誠:謝謝王院長,借這個機會我祝賀《財經》雜志創刊15周年,也祝賀我們這一屆年會壟斷召開,王院長剛才提到了財稅改革二十年的歷程,也講了我們現行財政制度中的不足之處,因為幾位嘉賓都有非常寶貴的意見,我盡可能簡單的講兩個看法。
剛才王院長說再出發,在貴賓室也看到了再出發的專著,三中全會相當于我們整個體制改革的再出發。我嚴格來講沒有多少資格就再出發發表意見,在座有幾位同志,我知道有一些機構研究再出發,財政體制改革的幾個專題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我看到的材料,比如國際交流中心,國際交流中心就財政問題做了非常廣泛、深刻的研究,我不知道他們研究報告發表了沒有,我看到他們研究報告至少有三個,一個是總的,構建預算制衡體制,推進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第二個,中國廣義宏觀稅負問題研究。第三個,政府間職責,財權劃分和財力分配的國際經驗,以及我們國家改革的設想。他們有一個課題組,里面講到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第一個實際上是我們三中全會文件里講到財稅的第一部分,十八屆三中全會文言里第17、18、19條里講到,今后財政改革三個方面的第一部分。這里講到關于宏觀稅負研究做的一些分析比較,得出的結論,中國宏觀稅負和發展中國家、相應的發達國家比較不高,處在一個中等的水平,具體數據是31%左右。這又和三中全會文件里講到的,總體框架不變,總體的穩定,他們的研究我相信也是給三中全會提供了一些參考。其他的報告還有很多,他們都在不同的場合研究過。比如他們在博源基金會做過講話,比如在金融四十人論壇上就有講話,馬駿就是金融四十人論壇上的講話,培勇在很多方面都發表個意見,當然還有現在財政部長樓部長,他專門寫了一本書,中國政府間收支再平衡的探討,等等,在再出發以前已經有人做了很多的準備,現在我們要更多聽聽他們的意見。我第一個講一點對二十年前,也就是1994年開始展開財政體制改革的一些看法。
剛才王院長講到,這一次三中全會整個和財政有關的部分是17、18、19條大體上有200多字,加上別的地方講到財稅體制改革大概有1000多字。二十年前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這里講到財政問題是多少呢?我們十四屆三中全會一共寫了60條十個部分,財政只寫了一條,500字左右,這一次三中全會再出發的時候份量就比那個多。十四屆三中全會到現在二十年,我們怎么看二十年前的體制改革?三中全會里當然已經進到了,比如習近平同志在三中全會會議說明里講,現行財稅體制是1994年分稅制改革基礎上逐步完善形成的,對于實現政府財力增強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商業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就是說是充分肯定的。這一次三中全會的決定里還說,保持現有中央和地方財力格局的總體穩定,這個中央的決定也是肯定的,總體現在大體上穩定在這個水平。
十四屆三中全會到現在二十年了,在中國一個財稅體制能夠穩定二十年,歷史上沒有過。回顧中國財政改革的歷史,中國才財政體制始終處在相對不穩定的狀態,經常變,變到最后中央和地方互不信任,一個穩定的財政體系,穩定的分配關系,規范化、制度化,合理的財政體制,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非常重要。中國這二十年經濟之所以能夠持續的穩定發展,和財政體制穩定是有關的。
第二個判斷,這二十年來到底財政體制改革,有人說后來停滯不前了,我的看法是始終在不斷的深化,不斷的改革,不斷的跟進,不斷的發展,不能說中國財政體制改革1994年搞了以后,后來這20年都停滯了。每一屆政府,每一任部長,每一個財政方面的專家學者和我們的干部,在中國財政體制發展過程中,這二十年中不斷的有貢獻
第三個判斷,這二十年來我們體制是比較好的處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兩個積極性,調動了企業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所以我們這二十年經濟持續發展,我們的財力就持續增強。應當說各級政府基本上是滿意的,有一種看法有點偏頗,中央財政喜氣洋洋,省級財政勉勉強強,地市財政拆了東墻補西墻,縣級財政叫爹哭娘。我的判斷,我的看法沒那么嚴重,你如果二十年都叫爹哭娘,那不全來上訪了嗎。這二十年里地方政府不發愁的事情,比如工資發放基本不發愁,這對他們以前來說可了不得,以前經常是欠發工資。第三點判斷不展開了。
這二十年至于說對外開放發展,人民生活提高等等也是有目共睹的。最后還要強調一下,1994年建立起來的財政制度和稅收制度,這個財稅體制非常具有中國特色,非常符合中國這個國家實際的國情,而且把在改革過程中創造了一系列很多意義深遠的改革措施和制度,重要的是那些制度。比如在中國稅制里,我們國家稅制是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體系,間接稅為主的稅制體系,我個人有一點偏好,非常好,在我們國家如果現在這個要去建設一個直接稅為主的稅收體制,可能發生的問題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在中國實行間接稅為主的稅制是一個好稅制,間接稅稅制里以增值稅稅種為主的間接稅稅制,是一個好稅制,千萬不要以為美國、歐洲的就是最好的。我在稅務總局工作的時候到美國訪問,中國的代表團一般都很客氣,說我們是來跟美國學習的。美國國家稅務總局的局長,這個局長很客氣,當然多多少少帶有一點外交辭令,他說最不值得學習的是美國的稅制,他說美國的稅制是一個打滿補丁的稅制,不斷的豐富和補充,沒有一個人弄得懂的稅制,每個人交稅自己弄不清,要請會計師幫你交稅。他說你太客氣了,到我們這兒來學習,我們這兒沒什么可以學的,倒是你那個稅制很值得我們學習。他說他們自己的研究,在美國能不能實現另外一種稅制,他當時用的名字叫“單一稅制”,當然在美國要推行單一稅制,這位局長也是想想而已,說說而已,你不要當真,我們稅制是個好稅制。這一次三中全會講,適當增加直接稅的比重,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不是否定間接稅為主的稅種。
第二個制度也是個好制度,譬如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制度,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是一個單一制的國家,中央領導的,中央政府領導地方政府,不是聯邦制。我們國家是一個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國家,發達地區、不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差異很大。在我們國家有些同志非常好心,比如老許,我看了他一些文章,千方百計的找地方,找他們固定的收入來源,這是一片好意,他也有一些政策建議,這個政策建議也不是不可以,都是非常可貴的。我當時搞分稅制改革的時候看到了這種差異性,但是我們奮斗的方向和目的是建設公共財政,在我們國家建設公共財政。高培勇到英國學習的時候給我寫了一封信,他就講公共財政,他說在英國公共財政非常普及,每個人都知道,他當時勉勵我,希望我在中國也推行公共財政。其實這個理念是我的理念,公共財政要求他的均衡性,至少是相對的均衡性,各個地方能夠大體均衡的標準,轉移支付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我記得我們1994年搞分稅制改革的時候,當時轉移支付的總量,各種轉移支付加在一起大概是400億左右,我現在是下崗職工,我不在財政部上班,我也看不到確切的數據,我估計大概在4萬億左右。中央財政一共6萬多億,中央財政拿出4萬億轉移給地方,讓欠發達地區,中等發展地區能夠和東部地區享受大體均等的待遇,這就是我們轉移支付制度一個非常偉大的貢獻。社會穩定和它都有關系。
第三個,比如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三中全會里也講到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原來這個制度最早我們設計的時候叫“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這也不是我創造的,世界上發達國家很早就有。后來我把這個集中支付制度提出建立起來之后,當時1994年是朱镕基推行當常務副總理,我回到部里工作是1998年,1998年我直接領導人是國務院常務副總理李嵐清同志,我跟李嵐清同志匯報,我當時專門和婁繼偉寫信給當時臺灣政府的財政部長李國鼎,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經濟學家。李先生專門派了個人北京來給我們介紹,他說他們這套制度建立是一個美國的專家跑來幫他們搞的,現在他跑到北京來幫我們設計,幫我們建立“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后來嵐清同志說改一個字,把“支付制度”改成“收付制度”,現在用的就是收付制度,因為他改的好。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作為我們財政的人來說非常非常重要。我在財政部工作做到副部長的時候,協助我們部長調度國家的庫款,那是非常艱難,就好象剛才人民銀行講的,人民銀行當時最困難的時候,他銀行金庫里沒有現金,我財政部貨款里沒有庫款支付資金。全國這么大的國家,中央政府就幾十億,開門幾件事都要用錢,拿不出錢來。現在我們庫款多少?我不知道,至少三萬億,所以我們李克強總理讓銀行用好存量資金,盤活存量資金,你那時候想盤沒有可盤。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把國家庫款直接撥到商品提供者或勞務提供者。1998年長江發大水,我陪朱镕基同志視察災情,他說這個地方要給錢。邊上省委書記、省長說我們現在真是沒有錢。朱熔基總理就問我,你的庫款什么時候能撥過來?我跟他說,四個小時。他認為我吹牛,果然四個小時我可以撥到的。如果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比這個還好。這樣的一些制度,包括政府采購制度等等,這些制度都是二十年里財稅改革以后逐步建立起來的,不能改革,一定要把它保留下來。這是我想講的第一部分。
這一次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文件出來以后,坦白的說我沒有認真的學習,來不及認真的學習,這里面內容太多,閃閃發光,內容太多,看的時候有點糊涂。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文件我看了以后,至少跟財政有關的我覺得有四個特點。第一個特點,這一次標題叫做“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那就是說在以前基礎上的深化,不是另搞一套。第二個特點,十八大三中全會對現行的財稅體制有一個科學的,恰如其分的評價,就是剛才習近平同志說的是逐步形成的,發揮和達到了重要作用。第三個特點,這一次寫的時候,執筆人很有水平,他首先就論述了一段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的重要性、意義財政是國家治理的重要體制和支柱,科學的財政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