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財經年會:2014預測與戰略”于11月18日-20日在北京舉行。上圖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微博]國際管理學特聘教授、副院長兼教務長蘇理達。
以下為蘇理達發言實錄:
蘇理達:剛才已經談投資和金融的話題,我要談公司層面的東西,不同的行業包括器械制造業和化學行業海外投資,他們在國際化應該有什么樣的策略。我講兩點我的觀察:
第一,似乎有兩個階段。首先,收購的時候往往針對一個綠地項目,如果這個綠地項目是一個好的機會,比如生產香檳酒、白酒,有好的項目我們才想進入海外。第二階段,項目協議達成了,兩三年以后之后執行當中會有很多失望,就開始后悔,說我們干嘛進入這個項目。我們好好反思一下這個現象為什么呢?這里面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這個項目本身是不是一開始得到很好的評估,是不是能夠確定一個好的價格,到了海外的公司有沒有所謂的競爭優勢來從事這個項目,也就是說我們做這種項目相比競爭對手是不是把項目做的更好、成本更低。這里面要做一個跟地點相關的比較優勢,我們來自中國,我們不要看到通用比較優勢,不考慮是在中國有很好跟政府的關系,有很好勞動力的資源,這種通用的比較是比較容易的。因此必須根據具體的地點來進行比較。另外我們是不是有調整的能力,能夠適應當地的環境,變成一個局內人,而不是局外人,在海外投資以后,我們能不能變成一個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能不能跟工會打好交道等等,這些事項是要經過很好的管理,然后才能進行投資,投資才能有好的結果。我增加一條,這一條是一種知覺,我們剛才說了很多困難,有些公司在中國很成功,當你在中國很成功以后,你就有傾向于按照中國的模式去海外進行運營,但是這樣的話會給你帶來很大的驚訝。
管理的問題剛才已經提到了,我來引用一下一個調查的結果,國際競爭力報告的一項調查結果。這里面有一項標準,它是衡量某一個國家管理層的國際經驗。中國是排名54位,總數58個里面排名第54,這個排名非常低,這方面的調查是比較少的。至于說回答來自中國的公司有多少是成功的,有哪些是不成功的,這種調查是比較少的。最近出了一份這樣的報告是來自歐洲,它說中國公司到海外投資50%都是虧錢的,但是盈利并不是你海外投資唯一目的,這個50%我們也應該綜合的分析。但是我們可以把它來比較一下,比較另外一個很誘惑人的一個事項,就是跨國公司到中國以后他們運營情況怎么樣,這些跨國公司無論來自歐洲、美國背景的,在很多方面他們一開始來中國也有相類似的問題,答案80%來自歐洲和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都是成功的。這是我剛才說的報告,報告指出中國50%海外投資并不成功,而歐洲、美國跨國公司來中國投資80%都是成功的。
我們能夠從此得出什么結論呢?我個人的結論并不是說外國公司比中國管理的更好,我們必須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個話題,我覺得全世界沒有一家公司到海外馬上就會賺錢,都是需要點時間。我們回到中國公司到海外投資的案例,他們都是新的投資,因此把他們跟美國和歐洲20年前來中國外國公司來比較,因為在20年前在中國賺錢,作為外國公司來說可能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跟今天中國公司到海外投資是比較具有可比性。因此我的結論就是,走出去國際化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而且很可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其他的。
因此我的建議是真正呢?第一,不要不會走的時候就急著跳,要摸著石頭過河,有一天我也說了,慢比快好。我們經常談投資的話題,管理層面是非常的重要,為什么這些投行,待會兒我會談投行的問題,為什么老是關注項目的投資,而不是對人來投資,這些人成功比項目更加重要。主持人一開始也說了要交學費,因此要上商學院,特別是上我們的商學院,我們要為經理人做好準備,在他們真正到海外投資之前,剛才我也解釋了為什么要去學習,因此要花時間去學習一個國家的文化,而且還要建立起國際視野和國際心態。我們中歐國際商學院在我們課程方面有很多的調整,我們覺得這些教學的內容對于中國公司到海外非常重要,我們也是中國領先的商學院,我們也開始來對我們商學院進行擴張,在非洲我們建立分校,長遠來說我們想成為連接中國和海外唯一的一個國際商學院,幫助中國的企業國際化。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