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3年中期)”于6月1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上圖為北京大學校長助理黃桂田。
以下為演講實錄:
黃桂田: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中午好!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有機會又回到母校分享母校的研究成果。剛才稻葵教授把關于中國未來經濟增長劃分為兩個學派,一個學校派,一個是研究院派,那我是什么派呢?我是學院派,更是人民大學派。剛才說咱們人民大學對未來經濟增長是謹慎樂觀,我為什么劃成人民大學派?就是謹慎樂觀,但是我的樂觀沒有樂觀到剛才用經濟模型嚴格計算的那種樂觀,今年經濟增長率是8.1%,CPI是2.9%,不超過3,如果是這樣的話,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是非常好的。為什么好呢?8%以上的增長率已經超出了政府調控目標7.5%,這是政府宏觀調控目標多年以來堅守的底線,就是保經濟增長要在8%以上,然后物價水平在3%以下,這樣的宏觀經濟數據它不好嗎?所以這個不存在所謂的超預期的回落問題,它已經達到預期了。
宏觀經濟另外兩個指標一般我們是不太關注的,一個是就業率,第二個是國際收支,因為中國到目前為止城鎮化率還剛剛超過50%,所以城鎮的失業率還是在4%以上,從絕對量上來講也就不超過900萬,到目前為止還不是很大的問題,所以從來沒有把失業率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另外,國際收支不平衡已經不平衡了三十多年,所以我們政府也不把這個作為很重要的指標,所以我們報告里面也沒有談到失業和經濟增長問題。
我要說的是什么呢?和咱們這個報告有點不同的,尤其是剛才元春教授說人民大學對現在的中國經濟走勢看成周期性的波動、周期性的調整,但是我和剛才幾位研究院派的學者們有相似的看法,我認為中國現在的經濟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發展階段重組新的平臺的一個調整,這個我們在去年下半年尤其在今年年初北京大學和北京電視臺的一個論壇上也發表了這樣的看法。
那我為什么這樣來說呢?我不用準確的模型來說,用簡單的一個對比,好比如說以美國為例,當然我不崇美,因為在現行的這些國家和中國能夠作為參照系的只有美國,一個是國土面積差不多,二是人口我們盡管是它的4倍多,美國現在人口是3.1億,其他的發達國家的人口就更少一些,像歐洲最大的國家德國是8000萬出點頭,英國、法國、意大利只有6000萬左右,日本只有1.27億,三是經濟總量問題,大家稍微關注一下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它的經濟總量和我們截止到去年年的經濟總量大致7萬億美元左右是在1994年,美國1994年的經濟總量就相當于中國2012年的經濟總量,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是1970年左右。我要說的意思是什么?美國經濟增長1984年超過7%,7.1%左右,從此以后美國的經濟增長甚至沒有達到6%的增長率,都是在1-4%左右。我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中國現在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截止到去年年底中國的GDP總量按當年的匯率來結算的話,大致相當于全球GDP總量的10%左右,相當于美國GDP55%左右,就是剛好和美國現有的經濟總量大致是一半左右。那么經濟總量已經達到這樣一個規模,中國能夠保持先前的1979-2011年年增接近10%,是9.9%的增長率,1991-2011這20年的時間平均年均增長率是超過10%,是10.4%還是10.6%,我說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中國的經濟總量在新的階段達到了這樣一個水平,如果按照先前的20年、34年這個經濟增長率的確是非預期的回落。
那么中國在下一個階段能不能夠還保持10%左右的增長率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剛才幾位教授也有爭論,我覺得現在我們的經濟已經到了轉換發展平臺、發展階段的這樣一個階段。當然,不會失落到5%、5.5%這樣一個平臺,大致是上調和下調一個百分點 ,就是如果說改革開放34年咱們經濟增長比較好的平臺是在8%-10%之間的話,相應的我們把經濟增長的目標調低到7%-9%之間,那么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未來的經濟增長。那么在這個時間里面,也就是說在新的發展階段高速的經濟增長。為什么這樣來說?好比我們純粹從數字上來說三大需求,首先我們來看這些年來我們的調整,尤其是09年以來的調整最主要的是外需。我們還是以簡單的統計數據為例,我們的經濟總量只相當于美國現有經濟總量的50%左右,而我們的進出口總額已經和美國基本持平了。前一段時間大家爭論到底美國是全球第一大貿易體還是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貿易體,據說差距是兩三百億美元,我說這種爭論真的是無聊和無意義。一個大數,中國GDP總量只相當于美國的50%,而中國的進出口已經和美國持平了,你還怎么希望它外需能夠像過去那樣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呢?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消費,我們這么多年來要致力于擴大內需,我理解所謂的擴大內需最主要是擴大消費,決定和影響消費的因素類似于決定和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一樣有N多的因素,我們知道最簡單的是兩個,一個是可支配收入,第二個是邊際消費傾向,可支配收入是硬的指標,后面的邊際消費傾向是N多因素在影響,所以短期內城鄉居民的消費成為主要的拉動力量拉動中國經濟增長來替代外需這個可能性有多大?可能這是中長期的,通過改革方方面面的調整。再一個就是投資,剛才幾位教授都分析了說中國投資發展空間很大,我理解是投資主體結構的調整,但是大規模進一步使我們投資增長率超過30%達到50%的可能性有多大?這是我要講的第一個意思。所以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要下調,不能以改革開放前34年平均增長率作為參照系。
第二個,這種經濟增長的下調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什么樣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從有利的方面來看:一個有利于結構調整 ,我們上上下下每一年都在為下一年的經濟增長,不管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唯一把增長率作為它的目標,所以高的增長相應的使得我們的注意力沒有真正落實到調結構上來。而我們的調結構靠什么調?靠政府為主體來調,現在越調結構越不合理,一方面產能過剩,一方面不斷新增加新的產能,一方面是我們政府部門和國有主體對未來高速增長抱有太大的預期,以為產能過剩是短期的,過了一段時間到了上漲的階段這個產能就不是過剩的,所以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的波動性波動并不是壞事。
第二,這些年大家觀察中國的改革,過去我們在某些階段改革力度不大,該改的沒有改,這也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大家把關注點搞經濟增長去了,只要經濟增長上去了改不改革或者有些問題它可以掩蓋在高增長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使得我們對增長的預期過高,使得我們改革的有些問題沒有能夠暴露出來,所以我們很同意剛才幾位學者談到的,包括我們這個報告穩定和支持中國未來經濟增長很重要的就是改革,高增長有可能使我們的改革懈怠。
我要說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什么?就是我們現在如果說這種經濟增長是非周期性的,盡管下調大致一個百分點左右,但是我們面對的問題就非常大了,這是我們要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就業,這兩年來明顯感到就業的問題,包括在座的找工作就是一個大問題,因為過去是高增長的,創造的就業機會相對多一些,經濟增長的平臺下調了,就業的壓力就越來越大。第二個問題金融問題,1993年就提出中國貨幣之迷,高增長能夠帶來金融的繁榮,也能夠掩蓋金融的一系列問題,如果經濟增長的平臺下調了,中國潛在整個金融體系里面包括地方融資平臺問題、銀行體系問題、影子銀行問題,一系列問題有可能把這些問題由隱性變為顯性。還有其他的一些問題,所以我覺得中國現在還真正應該很客觀的很冷靜的對中長期包括短期的中國經濟增長要很好的估計。
最后用這樣三句話:一個,由原來的愁增長變為穩增長,要愁的是什么?要愁的是制造業,剛才范先生談到這個制造業問題,因為這一段時間我們在研究全球制造業,尤其是發達國家制造業,中國今后出問題可能就是制造業出問題,好不容易通過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來把中國搞成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基地,所以奧巴馬提出要再工業化實際上是大忽悠,我們研究了美國的制造業,美國的制造業從比例上講是下降的,美國到目前為止全球最大的最有競爭力的制造業基地日本,日本的產業工業化,我們把日本150年工業化前后制造業來看了看,日本的制造業比例在下降,絕對量在上升。歐洲的包括英國、法國、意大利我們把前期所謂原來七大經濟體,就是它們的經濟結構,尤其是二產內部的結構花了一段時間在進行研究,所以我覺得中國現在最大的關注點不是關注宏觀面上的每一年的增長率是多增長一個百分點 還是少增長一個百分點,最重要的是把實體經濟搞好,第三產業必須有第二產業做基礎,所以我們現在把這七個國家第三產業發展階段和第二產業的相關關系進行研究。現在好多地方提出要跨越式發展,所以中國的經濟到了這樣一個階段,有很多東西值得認真審慎的進行研究。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