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5月11日,2013第二屆中國國際農商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的主題為,農業新階段:贏在產業鏈的價值創造和定價權爭奪。圖為:熙可集團首席執行官朱演銘發表演講。(新浪財經 劉萬里攝)
以下是演講實錄全文:
朱演銘:
去年的5月26日,在我們的第一屆農商峰會上,我的演講提出了農業投資 和城鄉統籌改革過程中 持續面臨的五大挑戰, 提出了三農改革的解決方案應該圍繞著農業體制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和跳出農業看農業的全供應鏈,跳出農民看農民階級的消滅 和逐漸有序地大規模地減少農民的數量,以及跳出農村看和諧的統籌城鄉。我的結論是 城鄉統籌是破解中國的三農之道。
兩會后,中國政府將城鄉統籌指導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確定為今后十年 中國經濟的發展引擎。這不是巧合,這是大勢所趨。
今天,我想結合我們在重慶實踐的 聯合國[微博]教科文組織?熙可生物圈城鄉統籌項目,就農業、農商發展 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人才缺失 和教育落后的問題,和大家分享一下熙可的體會和感想。
在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進程中,假如中國的農業體制、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的系統性改革,都能象重慶一樣,獲得實質性的突破,不難預見,接著迎面而來的最大瓶頸 將是相關對應人才的大量缺失和中國教育改革的嚴重落后。
這不是簡單的人才缺失。根據中科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的大學生失業率為17.5%,而農民工的失業率只為3.4%,這是5倍的關系。而且這個3.4% 是農民工在轉換工作時的狀態,并不能算作 是真的失業率。同時,大學生的平均月薪是2766元,而農民工是3500元,建筑業的農民工和城市月嫂的月薪甚至過萬。我們現在不斷地聽到"民工荒",大家又沒有聽說過"大學生荒"的?因此,我這里所指的人才缺失 是和市場需求相吻合的、和經濟發展相匹配的 相關人才的大量缺失!
而現代農業和農商人才的缺失,在這種供需的錯位中 顯得尤其嚴重,需要我們今天 未雨稠繆。
第一,未來中國的務農者決不是我們現在在農村的農民。
未來中國的務農者 應該是新一代的 一大批具有競爭力的農場主,實干的農業職業工人、農業機械工程師、農學家,懂得制定現代農業和家庭農場 市場營運規則的政府官員 和農業的協會領袖,他們受過高等教育、懂得學習和應用科技來 實現精益農業,管理有效的全供應鏈營運,從而提高農業的全因子生產效率。
中國的農業大學,是學術性的農學院,他們傳授的 是農業理論知識,他們培養的 是寫論文的專家學者,比的是 誰的論文更出名,誰的論文寫得更多。而不是針對 科技引領的現代農業 幫助我們培養農場主、和農業職業經理人。這種現狀背后的主要原因 來自于自1949年以來的農業體制,中國的小農經濟 還從未 出現過現代化的大農業,也就沒有現代化大農業對 人才的特定需求,理所當然,當今天 我們想要搞現代化大農業的時候,我們就發現 相關的農商人才 和農場營運的人才 嚴重匱乏。
美國和歐洲的農業大學、農商學院,例如加州的UC Davis、Cal Poly、荷蘭的Wageningen大學,我們今天也有幸請到了UC Davis 和 Wageningen 這兩所世界第一的農商、農業大學的院長 Steven Curral 和校長 Aalt Dijkhuizen為我們作主題演講,他們的辦學的宗旨 就是為農業企業服務,長期和企業同生命 共呼吸,跌打滾爬,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美國的大豆和玉米 其平均畝產是中國的一倍,藍莓種植的畝產是中國的3倍,平均每頭奶牛的 年產奶量是中國的4倍,而且 相對于今天的中國來說 都是安全放心的食品。
有人說,現在中國有錢了,而且流動性過剩,我們可以去購買和雇傭 歐美先進的農業科技和人才,但我們有送出去學習的 合格學生嗎?有讓那些國際先進的農業科技 在中國落地的人才嗎?中國可以去購買知識,但卻沒有學習和應用這些知識的 合格學生和實踐者。
現代農業是科技引領的規模農業,而科技需要所有相應的人才,人才是教育 .。.
第二,我同意,新型城鎮化不是房地產,是人的城鎮化,是農民的城鎮化。
這固然不錯,但農民的城鎮化首先要解決的是農民進城后的就業,而驅動就業機會的動力 決不是我們現在在農村的農民,農民 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需要獲得就業的人,而不是創造就業機會的的人,至少 初始的就業需求不會來自于農民。
農民本來就是一個貶義詞,它是中國歷史的產物,是中國封建社會 與地主對立 而共生的群體。這場轟轟烈烈的新型城鎮化改革,其根本就是要加速有序地 消滅落后的農民階級,解放農民。這樣,中國食品安全的隱患 同時才會迎刃而解,食品供應的危機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不可持續才會得到改善。
那創造就業的動力 到底在哪里?這是一個產業定位的問題。
現代農業 本身尚需時日,而且所需的 將是極少量的高智勞動力。而工業發展已經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勞動密集型的中國制造業 也已經趨于飽和,加上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漲 和環境污染的惡化,工業顯然不適合成為新型城鎮化的產業支柱。
那最好的產業 應該是什么?我看是服務業!
服務業是教育、醫療、金融、是文化、旅游和娛樂,而這些都需要大批相應的人才,人才是教育 .。.
第三,我同意,新型城鎮化是人的現代化,是農民的現代化。
各行各業的就業都有上崗證,為什么農業沒有?
大家聽說過農業上崗證嗎?在中國,誰都可以搞農業,因為農業被認為只是在地里 撒幾顆種子,種幾棵樹,養幾只雞和豬,澆澆水,喂喂食就是農業了。
我們的農民兄弟們,如果知道砷的殘留物、三聚氰胺、農殘、重金屬等污染是 有害生命的,是慢性謀殺,我相信有一半的農民就不會蓄意而為了。道德 是在知識和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農民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導致知識的缺失,和道德的敗壞。但因為農民 又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從而獲得社會的同情,不受譴責。
從田間到餐桌的農商全產業鏈,涉及生產組織 種植養殖 包裝加工 批發零售 物流 配送 烹飪餐飲;新型城鎮化中的服務業,涉及教育 醫療、銀行金融、體育文化、旅游娛樂;這些領域 無不提供規模巨大的就業機會。
但怎么實現農民的現代化? 怎么讓農民適應新型城鎮化中 各種不同的用工需求 實現農民的順利轉業呢?如果農村的職業教育可以實現農民的現代化,那誰又是一場規模巨大的 農民職業培訓和教育的先行者呢?
廣泛的、規模化的職業教育本身 需要大量的教育人才,人才仍然需要教育的先行 .。.
以上3個觀點,都是在城鄉統籌和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熙可對人才缺失 這個瓶頸的預見和體會,這需要一整套 系統性的產業結構的調整、教育體制的改革和國家政策的扶持。
首先,我們應該打破服務業的壟斷。為服務業松綁,提供政策支持,為農村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打破教育、醫療和金融業的壟斷。今天的中國已經有兩億多的中產階級,具備服務業龐大的消費需求,但這些需求 至少有一半因為服務業的壟斷 而無法獲得充分的滿足。
每年的暑期結束,從上海浦東機場飛往美國的波音747飛機上,有一半的乘客是我們的出國留學生。我們為什么不可以把國際高端的教育品牌 引到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中去,將我們具大的教育和培訓市場 留在國內,創造服務業初始的需求呢?
我們每年流入國外的高端醫療消費、高端金融 理財服務消費、奢侈品購物的需求不計其數。我們為什么不可以為新型城鎮化的建設 開一條口子,將這一日漸成熟的市場需求 留在中國,提供新型城鎮化服務業需求的規模呢?
只要在新型城鎮化的推動中打破服務業的壟斷,剩下的的一切 服務業繁榮所需的初始需求和規模 都可以留給市場,這將創造出一片 我們曾經擁有的 萬馬奔騰、和欣欣向榮的景象。
其次,教育體制的改革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得到突破:
第一 是把農商學院、農業大學和農業職業教育學院 建到農村去。把農民在轉型中所需的轉業培訓 帶到農村去,和實踐相結合,不斷地培養 現代農業的實用人才,培養愿意留在耕地上的 現代農商人才和農業職業工人。
第二 是將職業教育納入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大力發展農業、農藝和農商的職業培訓,提倡“從實踐中學習”,打破職業培訓低人一等的傳統觀念,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和三農改革培養真正的實用人才。同時,為新的務農者設置上崗條件,頒發"良好農業操作規范"和類似食品安全的上崗證。
第三 是引進世界頂級的農商、農業大學和培訓機構。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的農商、農業的高等教育體系,借鑒美國,歐洲,以色列成功的現代農業的發展經驗,幫助我們從理論型 和灌輸型的教育中跳出來,盡快為啟發型的和實踐型的 教育模式的轉型 做好準備,從而去破解 中國農業農商人才 嚴重缺損的瓶頸!
最后,國家的政策和財政最應該扶持的應該是農業和農商的教育事業。
中央的一號文件 歷年來都把三農的改革排在國事的第一位,財政的扶持每年都象胡椒粉一樣 撒向我們的小農經濟,這種不可持續的輸血機制 不僅沒有解決我們的三農困境,發而使農民在低效的耕地和落后的農業體制中 受到長期的束縛。
1862年,美國國會通過Morrill 法案,自那以后132年中的一系列相關法案,不斷推行高等教育的"贈地大學",至今已有106所贈地大學 在美國各地相繼成立。而這106所"贈地大學"的第一學科就是"實用農業"。今天美國的農業如此發達,跟這些"贈地大學"幫助美國創造的 市場化的造血機制息息相關。中國有中國的國情,我們無須照搬美國的農業模式和農商教育模式,但美國成功的經驗是否值得我們借鑒呢?
三農教育是提高農業全因子生產率的關鍵!國家應該出臺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勵農學院、農商學院和農業大學建到四化同步的 新農村中去,讓教授和大學生貼近農業,貼近農商企業、家庭農莊,實現教育的市場化機制,幫助農商企業 和家庭農莊增加他們的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競爭力,幫助他們更好地滿足市場中一系列巨大的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同時,為中國農業和農商市場化 和可持續發展 創造一個永動的造血機制。
謝謝大家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