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商界評論》 2013年2月
從三一和中聯的同城暗戰,到加多寶和王老吉的拳腳相向,種種“非常手段”正在突破硬球戰略的邊界,陷入“以黑制黑”的漩渦。
■文/滕斌圣,長江商學院副院長
最近,企業之間“不正當競爭”的新聞不絕于耳,其中尤以三一重工[微博]和中聯重科之間的暗戰最為刺激神經。這讓人想到2006年戰略學者斯托克和拉舍諾在《硬球戰略》一書中的預言:未來10年企業間競爭將變得慘烈,小打小鬧將難以保障持續的競爭優勢。
在戰略管理界,其實早就有“超競爭”的概念,強調未來的競爭將是前所未有的激烈,以我為主的常規競爭手段將會過時。硬球戰略吻合這一提法,倡導非常規但合法的競爭手段,比如通過攻擊對手的利潤要害,獲得決定性優勢,從而全面壓倒競爭對手。
在中國,這20年來企業間競爭的激烈程度確實一路攀升,最近幾年白熱化的態勢更是明顯。人們不禁疑惑:以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發展程度,所謂的超競爭時代真的來了嗎?如果是,競爭的尺度究竟應該有多大,如何把握硬球的邊界?
當市場高速增長的時候,企業主要關注增量,可以通過開拓新市場、新地域、新客戶而獲得發展。隨著一些行業增幅下降,競爭格局逐漸固化。當新的增長變少,就只能從對手那里搶奪已有的客戶,企業不得不在“紅海”中面對面進行白刃戰,運用種種非常規手段。這些手段使競爭變味道,有時甚至破壞了市場規則。
在我的課堂上,一位經營者曾分享他在某省的“成功經驗”:找到一些對手的經銷商,暗中資助將對手產品以低價進行銷售:如果原來的市場價是200元,這些經銷商就賣150元,而50元的差價由他來補足。幾個月后,競爭對手的價格體系被打亂,很多經銷商見到有人在低價銷售,感覺自己不受廠商待見,被離間后紛紛求去。最后對手只能暫時撤出當地市場以整頓隊伍。
一位啤酒從業者,則如此向我講述業內的“非常手段”:搞幾箱對手的啤酒放到太陽底下暴曬幾天,變質后想辦法使之重新進入流通環節,然后用媒體炒作對手的質量事件。難怪,國內某些啤酒市場,被當地小品牌用種種手段壟斷,讓外來的主流品牌徒呼奈何。青島啤酒[微博]的高管就曾向筆者嘆息,他們的銷售人員有時被打得頭破血流。類似的事件,曾多見于乳品行業,最近又發生在加多寶和王老吉[微博]的銷售人員之間。
顯然,以上的種種手段,已經超出了“硬球戰略”的范疇,而進入“不正當競爭”領域,兩者的核心區別在于是否用“非市場手段”干擾對方的正常運作。比如前面的做法,就類似國外的某一不正當競爭案例:一家啤酒公司,忽然發現瓶子不夠用而只能停產,后來才發現是對手在搜集自己的瓶子,并堆在倉庫里。由于目的是擾亂對手的正常生產,此公司被判有罪。
但有時,兩者的邊界未必如此分明。
在著名的3Q大戰中,騰訊為了對付奇虎360,推出了界面和功能都類似的殺毒軟件QQ醫生,360則回敬以“扣扣保鏢”,能夠關閉騰訊QQ里一些帶來不菲收入的功能。至今,雙方還在法庭持久戰,指責對方不正當競爭。
在超競爭環境下,硬球戰略在所難免,而“以黑制黑”也經常成為企業的不二選擇。當年,華為為了懲罰“叛徒”港灣網絡,用“打港辦”的極端手段置對方于死地。三一重工[微博]與中聯重科,同城同業,雙雙躋身全球工程機械10強,在快速城鎮化的10年里,市場蛋糕足夠大,雙方還能和睦相處。自2011年以來,國內外需求急劇下降,惡斗再難避免。
要讓硬球戰略盡量處在合法的邊界內,需要良好的制度環境。但是,我國反不正當競爭的法律很不健全,各地對法律的理解和拿捏非常不同,又有很強的地方保護主義傾向,因此,一些企業寧可不用法律武器,而選擇把事情鬧大,逼著政府干預。
當年,微軟[微博]為了打敗瀏覽器鼻祖網景,采用了捆綁銷售的不正當競爭,美國政府曾提出把微軟分拆成兩家,以杜絕壟斷,但最后法院沒有支持。這個案例說明,有些政府在不正當競爭問題上相當積極,但再積極,也是采用法律手段。官司打不贏,政府都沒轍,這樣一來,法律至上的理念,自然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