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三屆年會于2013年2月22日-24日在黑龍江亞布力召開。以下為清華大學教授秦暉在“做大做強國企改革”的真實含義分論壇部分發言實錄。
秦暉:我也跟文魁一樣,如果從類型分析,而不是從案例分析的角度講,如果講案例問題,的確這兩位都是杰出的國企的企業家,都做得不錯。但是就類型學分析,講國企的弊病不是需要很敏銳的思想能夠看得到的。而且說實在的,揭露國企弊病是我們共產黨走得最遠的。
19年前是怎么罵國民黨的國有企業,中華民國的國有企業,大家知道三座大山有一座是官僚資本,它是什么?不是四大家族辦的私營企業,就是中華民國的國有企業。但是那個時候共產黨說是萬惡之源,共產黨那個時候對國企和民企的東西有一個說法,叫官僚資本摧殘民族資本,就是國進民退。那個時代,共產黨說那是萬物之源。曾經有一次,我都想過,我說民族資本,說實在的,把私營企業看做是民族的資本,共產黨的評價大概是全世界也沒有過的。我當時在臺灣就講過,比如說國立大學是一個說法,但是共產黨的可以這么叫的都是民營的。臺灣大學按照共產黨的定義,就不能叫國家的。我們現在搞經濟體制改革,用不著思想解放,你就把49年以前,我黨的理論都用過來,其實改革不就是要解決所謂的官僚資本摧殘民族資本的問題嗎?講透了就是這么一回事。只不過后來到了49年以后,國營企業換了一塊牌子,一下子從萬惡之源,變化百善之手了。從類型學的角度講,國有部門,尤其是我們這個政治體制下的國有部門,這里我還要講一句,當時共產黨罵國民黨的國有企業,很重要一點不是說國民黨的國有企業中有多少貪污行為,或者是有多少人化公為私,其實他們就是說國有企業是為蔣宋孔陳的獨裁服務的。
我記得最近有一個很搞笑的事,有一位很有名的新左派朋友,前些日子突然說,我們要為官僚資本正名,說民國時期的官僚資本非常好,怎么怎么好,做了多少好事。其實他本意是為現在的國有企業說話,但是他說了這番話以后,我感覺很搞笑我說如果是49年以前,你說這個話是左派嗎?肯定就是極右派,所以說這個事情完全是搞顛倒了。我們的改革的確要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我感覺中國現在的問題,不是那么簡單的。既然國有企業是有問題的,就把它搞掉就行了,或者說國有企業剛才包括文魁他們講的,比重只要是降下來,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我對目前我們環境下,提出這樣的指標,是比較質疑的。
比如說小勇你提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現在國有企業有一些聲稱他們可以盡更好的社會責任,所以他要在一些領域,比如說食品安全方面,食品安全方面搞不好,國有企業盡社會責任的,所以要揭盤。這個說法是胡說八道,但是我們要駁斥這種說法,反過來就講,國有企業其實不應該盡這些社會責任的,或者說國有企業其實就應該以利潤為指標,或者是以什么為指標,這恐怕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倒覺得,國有企業改革,至少在目前的條件,我現在講的是在目前我們政治結構的條件下,對國企主要的要求不是它的商業化,其實就是要向它進行公共服務的問責,或者是公共責任的問責,你既然是國企了,既然是用國民的錢賺錢的,那你賺的錢當然不能像用私人賺的錢那樣分配,當然要承擔責任。
現在我們的問題,不是國有企業已經做得好了,所以它有理由搶占別人的地盤,恰恰相反,是因為我們國家的體制,一直沒有對國家乃至國家背后的那些企業進行有效問責的機制,使國有企業現在變成一個賺錢機器,而不是一個提供公共服務,或者是為國民利益的,我這里不講國家利益,只講國民利益,為國民利益服務的。而且,其實現在我們的國企,它之所以在經濟學的分析中,好像不應該具有這樣的優勢,但是實際上又好像很有優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為它承擔這些東西不就,其實正常的條件下,如果我們要求它承擔這些東西,那很可能它就不可能有那么強的兼并能力,不可能有那么強的壟斷能力,不可能有那么強的所謂的優勢。現在很多國企就是商業考慮,但是它背后有政治權利支持,講得簡單點,就是用國家的權利,來為某些特殊的利益賺錢,或者是用老百姓的話講,用公家的雞下個人的蛋,這個事情非常之可怕。所以,目前的情況下,很重要的一點,要強化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而且強化社會責任,現在有一些國企有一些很不正常的情況,說我承擔了什么情況,你作為國企,你承擔責任是應該的,國民根本不應該感恩,這個東西是你的責任,你不做老百姓就要找你問責,你做了,并不是你的恩賜。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機制,對國企進行問責,其中包括盈利,當年搞利改稅,從當年來講,有很大的合理性,現在顯然有很大的問題,國企的利潤,憑什么可以在內部人之間進行分配呢?
很多人現在都提出國企利潤的走向問題,當然,進一步不光是國企的利潤,還包括國企的資本本身的問題。剛才大家都提到,國企的資本應該是劃撥為社保基金,我感覺這也是很重要的一條。這一步真正做到了,即使國企的比重沒有下降,那種憑借政治權利,欺行霸市,與民爭利的能力也會受到很多的制約;現在很多國企,正是該負擔的不負擔,才會有那么強的競爭力。
如果從我們國家的改革更深層次考慮,大家知道,我們國家的改革是全方位的,盡管我們都不太講,但是誰都知道,我們的改革是不能回避政治體制改革的。還有小勇剛才提到了見解,說國企比重比較大的國家都是專制國家。如果從長期經濟處于國家壟斷地位來講,或者有很大的比重是專制國家,這點是沒有多大問題的。但是反過來推,如果是私有經濟占主導的國家,這個就會變革。這個東西不是一個可以成為正反比關系的一個東西。我想整個國企改革,整個先后次序上,的確有這樣的問題,因為政治體制改革,私有化會出現很多問題,因為往往在這種背景下私有化,公眾的監督能力很差的,而且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盡管國企大比重和專職集權這兩者之間,好像有因果關系,但是因果關系該怎么表述?我感覺是可以商量的。很可能這種因果關系,國家如果運用專制手段來與民爭利,進行壟斷,那就比較容易會提高國企占有的比重,比如說我用強制力量來搞化私為公,就沒收老百姓的財產,很快就會把國企搞得很大,占的比重很高。只要一些條件適合,出現了真正的工會,這個就是沖著政府的。當時的波蘭的統治者,當時很重要的一個出發點,趕快把企業交給自己人,把工會的企業變成私人的企業,政府可以站在這兩者之上。實際上很多東歐國家的老百姓是抵制這個東西的。后來國企改革大規模的推開實際上是在民主化以后。所以,我這里要講一句在2004年,國企改革爭論以后,主要不是影響了上面的決策,我感覺當時的確是對老百姓有很大的不好的影響。像薄熙來這樣的人,他這個人本身不是很重要的,但是他主張的那一套。本身的合法性有一定的問題,所以我倒感覺,如果從便于中國的現政化的角度來講,在中國的現狀化還沒有起步之前,中國的國企改革,主要還是對國企,國家包括公共服務問責。